这就是中国南海!

这就是中国南海!
2024年08月15日 19:39 新华社

蓝色分很多种

生命,有千万姿态

这是我国最南海疆

南海

这是位于西沙宣德群岛的南岛(2017年4月2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这是位于西沙宣德群岛的南岛(2017年4月2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它是无数海洋生灵的家

更是人类探寻深海奥秘

回溯生命起源的蓝色秘境

2024年7月5日,一群短肢领航鲸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畅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2024年7月5日,一群短肢领航鲸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畅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今天,是全国生态日

请跟随我们的镜头

一起领略南海

聆听那人、那岛、那海的故事

这是三亚市海棠区蜈支洲岛(无人机照片,2023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这是三亚市海棠区蜈支洲岛(无人机照片,2023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1

清晨

在海南省三亚蜈支洲岛的海下

色彩斑斓的鱼群忽然四散游开

藏进珊瑚礁内

这是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拍摄的海葵和小丑鱼(2024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这是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拍摄的海葵和小丑鱼(2024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工作人员潜入水下

将珊瑚断肢固定在钉子上

再移植到海底礁石

为鱼儿精心搭建漂亮的家

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右)在移植珊瑚(2023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右)在移植珊瑚(2023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海南省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

是中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

自2010年开始建设以来

当地开展各项工作

保护海洋生态、养护渔业资源

2021年9月14日,工作人员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清理缠绕在珊瑚上的渔网和绳子。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2021年9月14日,工作人员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清理缠绕在珊瑚上的渔网和绳子。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这是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拍摄的风信子鹿角珊瑚(2023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这是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拍摄的风信子鹿角珊瑚(2023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如今

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

已移植珊瑚3.5万多株

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

在这里聚集、繁殖、生长

这是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沉船鱼礁附近拍摄的巨型石斑鱼(2024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这是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沉船鱼礁附近拍摄的巨型石斑鱼(2024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这是在海南省三亚市西岛海域拍摄的珊瑚(2022年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这是在海南省三亚市西岛海域拍摄的珊瑚(2022年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据我国科学家最新调查评估结果

即便在全球变暖

海水温度普遍升高的背景下

我国南海部分海域

造礁石珊瑚群落仍表现出

较好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这是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牧场中的珊瑚(2020年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这是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牧场中的珊瑚(2020年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2

南海零星分布的岛礁

藏不住淡水的珊瑚砂石

高温高盐高湿的环境

使得“在海上种树”

面临超乎寻常的困难

2014年7月24日,工人们将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运送到西沙洲上。新华社记者 魏骅 摄2014年7月24日,工人们将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运送到西沙洲上。新华社记者 魏骅 摄

由于部分岛礁潮位低,大船靠不了码头

人们只能将树木搬到岛上

他们用木板和塑料泡沫

自制简易托运平台

将一捆捆树木从船上拉到码头

再由人拉肩扛运到植树地点

2014年7月24日,工作人员向岛上运送淡水,以保证树苗的生长。 新华社记者 魏骅 摄2014年7月24日,工作人员向岛上运送淡水,以保证树苗的生长。 新华社记者 魏骅 摄

凭着“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韧劲

多种热带滨海树种

在南海岛礁上扎下根来

“银滩”终变“绿洲”

仅用十余年

西沙群岛的西沙洲

已是海鸟和海龟等珍稀动物的

南海乐园

从上至下分别为:2012年的西沙洲(三沙市供图)、2017年的西沙洲(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和2022年的西沙洲(三沙市供图)。

3

西沙群岛是绿海龟重要的分布区

每年的4月至10月

绿海龟都会陆续回到

自己出生的沙滩筑巢、产蛋

2023年5月23日,一只被救助的绿海龟在西沙群岛北岛沙滩被放归大海。(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供图)2023年5月23日,一只被救助的绿海龟在西沙群岛北岛沙滩被放归大海。(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当绿海龟风破浪、如约而至

三沙市北岛渔民黄程

总能顺着它们的爬行痕迹

发现海龟蛋巢的位置

并在旁边郑重立下指示牌

写上小海龟们的生日

2023年9月29日,黄程带着救助的小海龟在三沙市北岛海龟保护中心门口。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2023年9月29日,黄程带着救助的小海龟在三沙市北岛海龟保护中心门口。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30多年来

黄程和父亲

在西沙群岛救助过无数受伤的海龟

看着可爱的小生灵重返大海

黄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再次看到那只海龟

我一定能认出它”

2023年9月29日,黄程在北岛的沙滩上巡护。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2023年9月29日,黄程在北岛的沙滩上巡护。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

西沙群岛2017至2023年

共发现绿海龟产卵1734窝

分布于多处岛礁

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成年母海龟

会回到西沙群岛繁衍后代

2023年9月29日拍摄的刚孵化的小海龟。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2023年9月29日拍摄的刚孵化的小海龟。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4

鲸,是海洋里的顶级捕食者

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南海,可能存在数十种鲸类物种

这是2023年6月27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抹香鲸。新华社发这是2023年6月27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抹香鲸。新华社发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

每年都会远赴南海

开展深潜/远海鲸类科考

2024年7月6日,一群短肢领航鲸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畅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2024年7月6日,一群短肢领航鲸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畅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鲸在哪里

对所有人都是未知数

海面上每一片掀起的白浪

都可能是它们出没的信号

2020年7月10日,科研人员在科考船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2020年7月10日,科研人员在科考船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夜晚,海面漆黑一片

想识别动物几乎不可能

科研人员不甘心、不放弃

凌晨两点仍在努力抓拍

这是2020年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抹香鲸(视频截图)。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这是2020年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抹香鲸(视频截图)。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目前,科研人员

已在南海目击到近20种鲸类动物

包括多种神秘深潜鲸类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更多有关鲸类动物的奥秘

将会揭开面纱

5

人与自然的连接

一定会越来越密切

我们的蓝色星球

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南海的明天

一定会更好

这是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回到母船”探索二号”。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这是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回到母船”探索二号”。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7月6日,一群弗式海豚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畅游。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7月6日,一群弗式海豚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畅游。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一条船驶入晋卿岛的航道(2017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一条船驶入晋卿岛的航道(2017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聊聊你与海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微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南海 珊瑚 鲸鱼 无人机 沙洲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
  • 08-23 益诺思 688710 --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12.47
  • 08-13 太湖远大 920118 1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