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这些“高危人群”要注意了

38岁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这些“高危人群”要注意了
2024年06月08日 09:09 江南都市报

“我要用自己的身体, 

给学生上最后一课。

6月4日凌晨3时50分,浙江一所大学年仅38岁的教师,因病去世。

右为徐金宝右为徐金宝

依照他生前“捐赠眼角膜和遗体”的遗愿,爱人全程见证丈夫捐赠眼角膜,又亲自随车将丈夫的遗体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趁活着,把人生的句号先描上。皮囊而已,能用的都拿去用吧。”这条朋友圈消息感动了无数的人。

捐证证书

这位教师患的是胆管癌,从确诊到去世,仅仅9个月时间。

为什么胆管癌这么“凶残”?它有哪些高危因素?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主任张成武主任医师,为大家详细分析。

胆管癌总体恶性程度较高

内胆管癌症状相对不明显 

预后不理想

“胆管癌是笼统的名称,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胆管癌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大类。”张成武教授介绍,肝内胆管癌其实就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肝外胆管癌又可以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不管是肝内胆管癌还是肝外胆管癌,它们总体上的生物学行为是较差的,按照老百姓常用的说法,就是恶性程度高,发展相对快、预后相对差。临床中,肝内胆管癌的恶性程度更高。”

张成武教授提到,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的最大区别是,相较肝外胆管癌,肝内胆管癌的症状往往不明显。而肝外胆管癌容易引起胆管堵塞,胆汁淤积引发黄疸,一旦出现症状,患者更容易注意到,临床发现时病期相对较早。反过来说,由于肝内胆管癌的症状表现不明显,延误就诊,因此一经发现,肿瘤往往已经比较大,病期较晚,手术可能性低。

 “一旦不能手术,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可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种种原因导致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很差。”张成武教授认为这位教师从确诊到去世仅9个月,所患胆管癌的类型为肝内胆管癌的可能性较高。

胆管结石是胆管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但要注意辨别“真假”

张成武教授介绍,胆管癌的发生主要和年龄与性别(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家族遗传史、胆道相关疾病史(慢性胆管炎、胆管结石)等有关,其中,尤其要注意胆管结石。“虽然不是所有胆管结石都会引起胆管癌,但胆管结石人群在胆管癌的发病率上一定比没有胆管结石的人群高。”

“胆管结石本身不会变成癌,但它的存在对于胆管黏膜来说就是一种机械性刺激,在长期持续刺激下,易引发胆管壁慢性炎症,胆管壁出现增生,继发感染。长此以往,便可能引发胆管癌。而且,胆管内结石往往是多发性的,不只有一处。”

 “现在我的门诊里,有很多患者拿着体检报告来找我,说他们的B超报告单上写着‘肝内胆管结石’,要不要紧。这里也想提醒一下大家,‘肝内胆管结石’在体检报告里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其中很多都不是真正的肝内胆管结石,而是肝内钙化灶。”张成武教授解释,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在B超影像上非常相似,大多时候仅靠肉眼观察没办法准确区分开来。

一般情况下,如果真的是肝内胆管结石,往往检查报告还会同时提示胆管有扩张,如果没有胆管扩张,很可能就是肝内钙化灶。所谓肝内钙化灶,就是钙质在肝脏内的沉积,不会自行消失,但它的存在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影响。“临床上也不乏因此而很焦虑、反复来门诊的患者,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做个磁共振明确。”

影像学检查没有明显癌变征兆

60多岁吴阿姨听劝做手术 

病理结果提示早期癌变

如果明确是胆管结石,就应当引起重视。张成武教授介绍,胆管结石发作时和大部分胆囊结石发作时那种死去活来的腹部绞痛不同,会有腹痛,但不会那么强烈,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严重的可能出现寒战高热、感染性休克、黄疸等。“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手术切除结石所在区域的肝脏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彻底的方法,不仅能彻底清除结石、切除狭窄的胆管及由结石所引起的肝脏萎缩、纤维化等实质性病变,而且能防止结石复发,消除可能发生胆管癌的潜在风险”。

张成武教授提到,有文献报道显示,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哪怕术前没有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癌,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内胆管癌的概率高达5%~10%。60多岁的吴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早些年,张成武教授接诊了来自外省的吴阿姨。当时,由于左侧肝脏反复炎症发作,吴阿姨被子女带着来杭求医。“CT、磁共振等检查显示患者的左半肝的肝内胆管已经满是结石,胆管扩张。同时,由于结石的反复发作,引起肝脏纤维化,她的左肝也存在萎缩。尽管从检查结果来看,还没有癌变的征兆,但她这样的情况癌变的概率很高,因此我建议手术治疗”。

听到要手术,吴阿姨还不愿意,“肚子痛的时候挂挂盐水止牢不就好了吗?而且我又不是天天痛……”好在吴阿姨的子女孝顺,经过张成武教授的耐心解释,也一起劝着母亲手术,一番波折,吴阿姨还是答应了。

“当时做了腹腔镜下的左半肝切除术,手术时术中冰冻切片提示已经存在癌变。术后正式的病理结果显示是非常早期的癌变,而且病理切缘阴性,说明肿瘤都已经切除干净。术后六七天,患者就出院了,恢复得非常好。现在这位患者每次过来复查都很开心,总说自己幸好听话做了手术。”

胆囊结石是公认的 

胆囊癌发病因素之一 

超过2厘米、长期存在的

胆囊结石需重视

胆结石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通常我们讲的胆结石以胆囊结石为主。

张成武教授提到,一般来说胆囊结石是否危险主要看两点:2厘米是一个“分水岭”,结石越大,癌变的风险越高;结石存在的时间越长,对胆囊的刺激时间越长,癌变的风险也就越高。几乎80%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且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超过正常人近30倍。

前几年,不到30岁的小王姑娘找到张成武教授,当时她已经在当地被确诊为胆囊癌。“是胆囊充满型结石,占据了整个胆囊,非常晚期,已经出现了淋巴结转移,没有手术机会了。”张成武教授询问病史时,小王说,四五年前B超就已经发现了胆囊充满型结石,但平时没什么症状。“当地医生告诉她,没有不舒服就不用管,患者也就不在意了。直到这次肚子痛来检查,已经处于非常晚期。”张成武教授遗憾地表示,后来小王接受了化疗,但效果不佳,没几个月就去世了。

“可以发现,大众对于胆囊结石的认知并不深,即使是医生,他们中的一小部分都有无症状就不需要治疗的想法。而相比起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无痛性胆囊结石反而更可怕,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患者不会想到就诊,一旦有症状,病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张成武教授提醒,胆囊结石很常见,但不能因此轻视它,发现后及时至正规医院专科就诊,遵医嘱治疗或复查。

如何及时发现胆管癌

及时发现胆管癌对于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普通人早期发现胆管癌。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医生检测潜在的健康问题。胆管癌通常在早期没有症状,但通过体检,医生可能会察觉到异常。

密切关注症状

如果出现黄疸、上腹疼痛、明显的体重减轻或其他不寻常症状,应尽早就医。

遗传风险评估

如果你的家族中有胆管癌病史,你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咨询遗传医生,进行相关基因测试可能是有益的。

如何预防胆管癌?

调整饮食结构:胆管癌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要多吃一些易消化吸收,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少吃辛辣刺激、高油高脂肪的食物。可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不饮酒、不吸烟。

积极治疗原发肝胆疾病:患有病毒性肝炎、肝吸虫感染性肝炎、肝硬化、肝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刺激胆管。特别是在顺德地区,禁止食用淡水生鱼虾,食物必须煮熟后才能食用,如发现有肝吸虫感染,应至医院进行正规的杀虫治疗。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相关病史或危险因素的人群,都属于胆管癌高危人群,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若发现胆红素水平升高,肿瘤标志物升高,应及时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或MRI,明确是否存在胆管异常。

来源:综合橙柿互动、中大八院肝胆胰外科

值班编辑:喻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胆管癌 结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