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光学摇篮”的故事,从“八大件”讲起 | 科技自立自强

新中国“光学摇篮”的故事,从“八大件”讲起 | 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05月27日 17:00 媒体滚动

1952年,吉林省长春市铁北区的寒风中

有一群科学家和工人肩并肩,挥洒着汗水

他们清理废弃物,填坑平土

在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

播下光学科技梦想的种子

次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拔地而起

1957年

仪器馆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

(以下简称光机所)

1958年

光机所成功研制出八件光学精密仪器

被誉为光学“八大件”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旧址,铁北天光路7号。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旧址,铁北天光路7号。

谈到“八大件”的研制故事

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王大珩

他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创立了光机所

主持研制了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在他的带领下,光机所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基地

▲青年王大珩。青年王大珩。

王大珩少时就展现出对自然科学的天赋

1932年,17岁的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他抱着“科学报国”的信念赴英深造

在英国,他接到昌司公司的邀请

遂毅然放弃博士学位,去昌司公司工作6年

这对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有着深刻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此时国内的光学事业几乎一片空白

1950年,王大珩与物理学家钱临照提出建议:

“建立光学仪器厂、培养专门人才”

受到当时的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

决定设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王大珩被安排参与仪器馆筹建工作

首笔建设经费是1400万斤小米

王大珩带领28位科研人员

与工人同甘共苦

吃大葱蘸大酱,嚼高粱米饭

终于建成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1958年6月

国家计委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

“八大件”成为光机所的攻关项目

它们分别是

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水晶摄谱仪

电子显微镜、晶体谱仪

高精度经纬仪、高温金相显微镜

多倍投影仪、光电测距仪

▲“八大件”。
▲“八大件”。▲“八大件”。

其实早在1958年之前

光机所就已经着手这些精密仪器的研制工作

这是王大珩等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决定

他们看到科学发展的趋势、八件光学仪器的前景

决定“必须要做”

“八大件”中最为典型的是电子显微镜

这台中型电子显微镜

加速电压50千伏,分辨率10纳米

仿制自日本进口的电子显微镜

早在1956年,王大珩提出电子显微镜试制计划

但遭到苏联专家反对

认为中国人花12年也做不出来

1958年4月,黄兰友到访

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毕业于美国富兰滋大学物理系

是联邦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应用物理博士

主修电子显微镜专业

他的梦想是研制出中国的电子显微镜

王大珩得知后,兴奋地回答:

“马上做!”

1958年8月19日凌晨

黄兰友等人在荧光屏上看到了第一个电子显像

那是一个海洋古生物硅藻土的图像

我国第一台自行试制的

中型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由此诞生

在“八大件”项目攻关期间

光机所的科技人员常常日夜工作十几小时

实验室灯火通明

被称为“日不落实验室”

年轻人们干劲十足

遇到材料和技术问题

立刻召集相关人员,当场解决

铺盖卷放在实验室里,累了就睡

马上就有人接力做

1958年10月

“八大件”亮相中国科学院成果展览会

毛主席参观时大加赞赏

“八大件”是我国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

标志着光机所实现

从一般光学仪器向高精度光学精密仪器的飞跃

为光机所树立了进军高档精密仪器的形象

1999年,光机所

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整合成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

在几十年间

长春光机所始终发挥“光学摇篮”作用

创造十几项“中国第一”

培养输送了大批光电专业技术人才

涌现出蒋筑英等一批英模人物

“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

是长春光机所的原动力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能否成功不是第一选项

执着去做,厚积薄发

一定能攻克‘卡脖子’难题!”

阅读全文请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