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传世 |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坛:祭祀文化与天人合一

传统&传世 |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坛:祭祀文化与天人合一
2022年08月20日 12:00 媒体滚动

我国历来重视礼仪,古代有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祭祀属于“五礼”之首——吉礼的部分,主要是对天神、地祇*[qí]、人鬼的祭祀典礼。其中,祀天神,主要是对皇天、日月星辰、雨水等的祭祀礼仪;祭地祇,主要是对社稷、五帝、五岳、山川林泽、四方百物的祭祀礼仪;祭人鬼,主要是对先王、先祖的祭祀礼仪。天帝只有天子才能祭祀,自西周以来,我国形成了以祭天为核心的祭祀制度。

祭祀是古人崇拜自然、祖先的礼仪。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心中敬畏天地,奉之以礼;人们想念去世的亲人,祭之以礼。祭祀有固定的场所、礼乐、行为等要求,而坛庙则是祭祀场所,根据祭祀主体不同,有相应空间承载。祭祀活动中有各种音乐、舞蹈,形成相应的礼乐制度;祭祀主体也有各种行为规范制度和严格的流程。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局部

祭祀一般分为三种规格,在不同场所举行:天坛、地坛、祈谷坛、太庙、社稷坛为大祀,朝日坛、夕月坛、历代帝王庙、文庙、先农坛为中祀,太岁坛、先蚕坛、东岳庙、城隍庙等为小祀。天坛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

《周易·说卦》中记载: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天、地、日、月分别对应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因而在北京城的四个方向分别修建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天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礼仪场所,重要的祭祀活动有: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我国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每一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月”,第二个月为“仲月”,第三个月为“季月”。所以孟春指正月,孟夏指四月,孟冬指十月。在特殊的日子,天坛均有重大的祭祀活动。

孟春,一年之计刚刚开始,祈求五谷丰登;孟夏,古代农业靠天吃饭,祈求风调雨顺;孟冬,农事已闭,冬日来临,寒气日盛,祭祀宗庙。

孟春,皇帝到天坛祈年殿进行祭祀,祈求五谷丰登。

孟夏,皇帝到天坛进行祈雨。古人求雨时举行的祭祀,称为常雩*[yú]礼。孟夏时分,在天坛圜丘择日进行常雩礼。常雩礼后还不下雨,皇帝派遣官员向天神、地祇及太岁进行祷告,如果超过七日,还未下雨,皇帝则要去社稷坛祷告,如果天气大旱,七日后还没有雨,再次向天神、地祇、太岁祷告。如此往复,如果三次祷告后还没有下雨,就要进行“大雩礼”。祈雨后,如果下了雨,要“谢雨”;如果雨久下不停,要“祈晴”,天晴后,要“谢晴”。

明神宗孟夏祈雨,着布袍步行至天坛,《徐显卿宦迹图》。

孟冬、冬至,更是重要节日,要在天坛举行更为正式的祭天大典。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写道:“十月朔,孟冬时享宗庙,颁宪书,乃国之大典。”《周礼》云:“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圜丘”。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唐宋以来,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除了天坛之外,还有众多坛庙,是官员及百姓经常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地方,古代还专门有文献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前后,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编撰《坛庙祀典》,记述了祭祀的重要地位及礼仪。

天坛的建筑布局:天圆地方

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外城东南部,与西侧的先农坛遥相呼应。由内外两道坛墙包围,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面积约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建筑用地规模宏大,面积是紫禁城的三倍,以展示“天”的力量。

北京天坛有两道坛墙,呈“回”字形,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外坛墙的南部转角为方形,北部转角为圆形,意为“天圆地方”。外坛墙的周长约为6553米,南北大概为1657米,东西约为1703米;内坛墙的周长约为4152米,高3.53米。最初,坛墙是土墙,后在1747年(清朝乾隆十二年),改为砖墙,更厚实更宏伟。

天坛建筑群总平面图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分为两个部分:南部是圜丘和皇穹宇,北部是祈谷坛和皇乾殿。这两部分由“丹陛桥”连接,形成了南北向的轴线。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西部有斋宫、神乐署等。

丹陛桥又称海墁大道,是一座长360米、宽约30米的砖石台基,作为天坛建筑群的主轴,连接着祈年殿和皇穹宇。大道下面有券洞,与上面大道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口,祭祀时,祭品从券洞穿过。大道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4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着步步高升。大道中间为白色大理石,中心高,两侧低,呈向上鼓起的弧形,祭典时天神行走的道路,称为神道。神道两侧为城砖海墁,东侧称为御道,供皇帝行走;西侧称为王道,供大臣行走。

圜丘: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圜丘也叫“祭天坛”“拜天坛”,是祭天的主要场所,为三层圆坛。明初,天坛实际上是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在大祀殿举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有大臣谏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嘉靖皇帝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修建圜丘以祭天,在北郊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以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为天坛,方泽改名为地坛,大祀殿改名为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享殿改名为“祈年殿”。

依照古代的郊祭仪式,“郊天须柴圜丘燎告天,露天而祭”,它是一种简单、质朴的形式。头顶是天空,脚下是大地,四周被松柏包围,放眼望去,只有苍天,庄严的氛围将人们引向天空和宇宙的广阔境界。祭祀的时候,天子站在祭坛上,直接与天对话。

圜丘采取“坛而不屋”的形式,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圜丘是一个三层的圆形平台,台高1丈6尺,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坛表面为艾叶青石,周边均有汉白玉栏杆,上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祭坛、台阶和栏杆都是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祭坛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合计为45丈,即是九的倍数,又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坛面中心嵌一块圆形石板,叫“天心石”。围绕天心石,四周铺设环状石板,每块石板为扇面形,每层平台铺设九圈,每圈石块数量均为九的倍数。上层坛面的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以此类推,到第九圈为81块。中层坛面也有九圈石板,第一圈为90块,每圈加9块,第九圈为162块。下层坛面也有九圈石板,第一圈为171块……第九圈为243块。三层共有378个“九”,3402块扇形石板,上层坛面栏板数为72块,中层栏板数为108块,下层栏板数为180块,一共360块,正合周天360度。这些数字都与“九”相关,中国文化中九为极阳之数,象征着天,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鸟瞰圜丘

圜丘以简单的形式和体量传递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站在坛上,四周唯有苍天,传达了来自上苍的巨大精神力量。圜丘采取“坛而不屋”的形式,表达了“昊天上帝”的伟大,人类自身的渺小。皇帝借天子之名,作为天的代理人,统治天下,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最高境界,表现了传统建筑的思想深度。

皇穹宇与回音壁

圜丘的北面是皇穹宇,是供奉圜丘祭祀神的地方,也是存放祭祀神牌位的地方。建于1530年,原名泰神殿,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原是重檐圆攒尖顶,1752年重建,改为单檐青瓦圆攒尖顶,上覆鎏金宝顶。

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砖木结构,南向木构架显露,菱花格隔扇门窗,东西北三面为砖砌墙体。屋顶由八根檐柱,八根金柱和众多斗拱支撑。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

皇穹宇南面与北面

皇穹宇左右有偏殿两座,面阔各五间,结构为单檐歇山顶。皇穹宇建筑外围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围墙,是著名的“回音壁”,在围墙一端轻声细语,声音沿着光滑的围墙内弧不断反射,在围墙另一端就能够清楚听到。回音壁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高超的体现。

祈年殿:敬天礼神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大祀殿”,原为矩形平面,两重檐,用于合祀天、地,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大享殿”,圆形平面,三重檐,覆盖三种颜色琉璃瓦,最上层为青色,中间为黄色,下层为绿色,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更名为“祈年殿”,并将三色屋顶统一改为青色屋顶,也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一般来说,重檐屋顶就是高等级别的建筑,如故宫太和殿采用的就是重檐庑殿顶,但是天坛的祈年殿更加特别,采用三重檐攒尖顶,等级高于太和殿。由此可以看出,皇帝自诩为“天子”,即将“天”视为父亲,表达了对于上天的依赖与敬畏。

祈年殿立面(三重檐攒尖顶)

祈年殿位于天坛北部长方形院子中。从南侧的祈年门进入,两侧有厢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祈年殿、皇乾殿等,四周有围墙。

祈年殿大殿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建在三层汉白玉台阶上,每层台阶都有护栏,栏杆上雕刻着龙、凤等图案。三层台阶的中央是祈年殿,圆形平面,三重檐圆攒尖屋顶,平面直径约为26米,高38米。三层圆顶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层层升高,象征着天,形成和谐的建筑外轮廓。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瓦为蓝色,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天蓝地黄的观念。

中国古人敬畏和崇拜天,对室内的“天”给予了特别重视。“藻井”一词,最早见于汉赋,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内部装饰,由细密的斗拱承托,以不同层次向里凹进,最后进行花纹雕刻、彩画等加工,呈现出繁复华丽的效果,建筑等级越高,藻井木构越繁复。遮蔽建筑内顶部的构件称为天花,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则称作“藻井”,这种天花的每一方格为一井,又饰以花纹、雕刻、彩画,故名藻井。

“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藻井,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藻井饱含巧夺天工的匠心,体现了古人对木质构件高超到极致的运用,可以说古人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藻井既是对传承几千年的图腾文化的追求,又是古人对建筑审美的别致体现。

祈年殿龙凤藻井

祈年殿的藻井可能是最为壮观的,三十多米高的圆顶之下,斗拱层层收分,其跨度达十米左右。祈年殿的藻井采用了圆形结构,斗栱层层出挑,使整个建筑具有整体感,像一朵静静等待绽放的花朵。祈年殿内顶部藻井是舞动的金龙和凤凰,被称为龙凤藻井,与其相对的是龙凤石,它位于地面的中间位置。龙凤石是一块来自我国云南的天然大理石,直径为88.5厘米,表面有天然的龙凤图案。石头的中央是一只头朝下、尾巴向上、翅膀展开的凤凰,在凤凰的周围,有一条头向上,身体忽隐忽现的龙,设计非常奇妙。

天坛作为古人祭天的神圣场所,在祈年殿的设计中,12根外柱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12根中柱代表一年的12个月,内部藻井下的四根柱子代表四季,殿内的28根大柱代表28星宿,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对“天”的理解。大厅的结构和开间不仅满足了使用的需要,而且充满了“天”的知识和象征意义,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影响。

斋宫:钦若昊天

斋宫是皇帝在祭祀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宫殿。斋戒中要求:“不饮酒,不食葱韭薤*[xiè]蒜,不问病,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不与妻妾同处。”一般在祭祀之前,需要进行三日斋戒,皇帝在斋宫致斋,百官在各自衙署内致斋。

各种祭祀祈福的场所都建有斋宫,现存最完整的斋宫就是天坛内的斋宫。斋宫位于内坛西南隅,在圜丘西北方,平面呈方形,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无梁殿即斋宫正殿,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砌拱券,没有木构梁架,主要为避免火灾发生。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高悬“钦若昊天”,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

斋宫内景

两层宫墙,外层叫砖城,周长66.07米,内层叫紫墙,周长41.33米;紫墙周围有167间回廊环绕,守卫城墙的八旗士兵在这里遮风避雨;回廊外是一圈壕沟。整个斋宫层层设防。

中国古代建筑中,“坐北朝南”是建筑方位的最高等级。在天坛,所有与“天”有关的建筑,均排列在轴线上,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而斋宫设置在轴线以外,降低了等级,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坐西朝东,显示出皇帝对昊天上帝的尊敬。

天坛以严谨的规划布局、独特的建筑造型、华丽的室内装饰而闻名。天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传统哲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天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积累的建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皇帝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4 奥浦迈 688293 --
  • 08-23 联迪信息 839790 8
  • 08-22 五芳斋 603237 34.32
  • 08-22 朗鸿科技 836395 17
  • 08-22 昆工科技 831152 5.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