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教育脱贫”,碧桂园杨国强七年磨一“建”

“产教融合、教育脱贫”,碧桂园杨国强七年磨一“建”
2020年05月27日 18:36 新浪财经综合

  原标题:“产教融合、教育脱贫”,碧桂园杨国强七年磨一“建” 来源:德林社

  “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和培训,在脱贫和防止返贫中的作用,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技能,实现持续稳定脱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农民出身的杨国强,再次将自己的提案聚焦于教育扶贫。

  过去6年,我国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巨大的成就,世界罕见。扶贫大军中,民营企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碧桂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截至目前,碧桂园的帮扶项目涉及16省57县,其中结对帮扶9省14县33.7万贫困人口,已助力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超31.8万人。

  可以说,碧桂园和杨国强有着丰富的扶贫经验。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脱贫任务依旧艰巨,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也是一个重大课题。这是作为政协委员的杨国强非常关注和经常思考的。

  在碧桂园布局地产、机器人、农业上的实践上,杨国强深刻认识到产业链上专业技能人才的匮乏,其背后是专业人才教育的短板亟需补上。而做好了专业人才教育,既能解决企业的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又能根本性解决脱贫和防脱贫问题。

  如何挖掉穷根?“产教融合”、“教育脱贫”是杨国强给出的扶贫答案。

  一、教育是彻底脱贫的良方

  古人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眼里,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

  今年,杨国强的提案聚焦“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脱贫、防返贫的作用”,这是杨国强自2014年首次提出“职业教育扶贫”的建议以来,连续7年探讨这一主题。

  过去6年,我国年均减贫1300万人,但在脱贫人口中,因为种种原因又重新返贫。据统计,全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

  多方研究发现,缺乏有效就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是致贫和返贫发生重要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贫困群众缺乏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

  扶贫也要“扶智”,要让贫困群众的“脑袋”富起来。如果贫困群众以及他们的子女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就能利用一技之长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杨国强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引导全社会特别是贫困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号召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职业教育;加强对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资助;加强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从2014年起,杨国强坚持为教育扶贫的正轨化、精准化、攻坚克难鼓与呼,可谓七年磨一“建”。持续的建言和“教育精准扶贫”实践成果,也得到国家高层的重视。2017年,“教育扶贫”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教育扶贫”的重视愈发升温。

  二、产教融合:社会效益和教育的最大公约数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中国老百姓的共识。然而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不愿意上职业学校读大专、中专。

  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在促进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业性、创新型的人才都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

  在此前的提案中,杨国强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转型时期,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 , 也需要许多对技能要求不高的服务型劳动 ,职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今年全国高端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

  那么,如何高效开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杨国强给出的答案是“产教融合”。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迭代中,人才的结构至关重要,只有产业和教育相互融合,才能让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才能助力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杨国强在提案中表示,碧桂园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职教扶贫,开办慈善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粤菜师傅、月嫂保姆等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关产教融合的实践,除了碧桂园,国内外有许多成功案例。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斯坦福成立之初,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加上财政支持有限,进而遭遇了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斯坦福建立了科技园,对外出租旗下土地资源。

  这一措施吸引了柯达、通用电气、惠普等世界知名公司进驻科技园,一方面解决了斯坦福办学经费,另一方面,斯坦福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人才,促成了美国高科技集聚地――硅谷的形成。

  在我国,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有许多,最成功的是中关村的建设及运营。中关村拥有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40余所,科研院所20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通过深入的产教合作,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人才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

  产教融合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比如去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历史经验和政策表述上,产教融合解决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进步需求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让社会效益和教育达到有机统一。产教扶贫的意义,也不止于扶贫,更在于为国家培养更具技术底蕴的产业人才。

  三、身体力行,碧桂园的产业、教育扶贫探索

  产业、教育、扶贫,这是杨国强提案上的关键词,在2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碧桂园是如何将三者融为一体的?我们先看下碧桂园的扶贫模式,可以概括为“4+X”。

  “4”中的3项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都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学习知识技能。接下来重点阐述碧桂园在教育扶贫上的实践,杨国强对此有深深的执念。

  因为贫穷险些辍学,靠着学校减免的7块钱学费,和2块钱的助学金,杨国强顺利读完中学,直到今日成为千亿房企的掌舵人。

  知道贫穷的困苦,杨国强非常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含义,也积极回馈社会。1997年,刚刚发迹的杨国强就拿出一半身家设立助学基金,一晃在扶贫路上默默走过了二十余年。

  2018年,杨国强宣布把扶贫作为碧桂园主业,与商业抱负一起,放在事业天平的两端。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碧桂园筹建的3所慈善学校,分别是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

国华纪念中学国华纪念中学

  其中,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中有诸多成功实践。2018年,碧桂园进军机器人产业,和地产主业相互协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次年就新开设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并将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融入到现有各建筑类、管理类优势专业,实施原有专业的智能技术改造。

  不仅如此,2019年11月,碧桂园携手清华大学等20多家校企携手组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联盟”。

  产教联盟将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培养智能建造及关联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姜建中表示,以碧桂园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实体化的产教融合联盟,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的有益探索。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碧桂园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两种人才,在中国智造中都不可或缺。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最近三年,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学院已经毕业1007人,全部就业,精准培养了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此外,学院已免费为14626名农村劳动人口提供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

  比如,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学院2018届毕业生周腾飞,他毕业时成功竞聘碧桂园集团现代筑美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毕业两年,他已晋升为公司区域经理。

  正在建设的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后能容纳2500多名学生就读。该校也坚持公益属性,将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一切费用,以帮助其掌握就业技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培育技能人才。

  除了入学的年轻人,碧桂园还因地制宜为贫困户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比如相继推动“碧桂园-粤菜师傅”、“星级保姆”扶贫培训项目。截至2019年11月,碧桂园共培训贫困劳动力62506人,已实现就业28110人。

  不难看出,碧桂园自身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是产教融合的基石。杨国强身上的教育扶贫信念,是产教融合的推动力。碧桂园在扶贫实践的成功经验,是产教融合不断创新升级的生命力所在。

  眼下碧桂园的扶贫成果颇多,难以一一列举。不论是哪个案例,碧桂园探索的都是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这样的机制关系百姓民生,关乎国家发展。杨国强曾说,时代成就了碧桂园,企业要用行动来回馈社会。如今,碧桂园的扶贫还在持续,也将带给社会更多的回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涛

杨国强 碧桂园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5 金宏气体 688106 --
  • 06-03 酷特智能 300840 --
  • 06-03 博汇科技 688004 --
  • 06-01 中天精装 002989 24.52
  • 05-29 天合光能 688599 8.1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