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解读Q1银行业运行: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下降

2020年05月27日15:45    作者:曾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 王伟

  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商业银行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5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7%,同比增速较去年末有所减缓。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但中小银行盈利增长乏力,其中城商行利润增速同比出现负增长。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1%,较2019年末下降10BP,达到近两年来新低,其中农商行净息差较上季度下降幅度较大。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年末增加5BP,已升至2009年以来新高。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稳步提升,达到151%以上,但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

  展望2020年二季度,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仍是商业银行主要任务。商业银行应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差异化做好对疫情影响客户的金融服务支持,恢复正常生产和经营并稳定就业;同时应着力化解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中小银行风险特征;商业银行应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提升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的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适时启动逆周期监管,帮助银行体系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完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机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全球经济步入衰退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国际方面,美国金融市场受到疫情强烈冲击,美联储启动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欧洲经济景气指数严重下滑,英央行两次紧急降息,欧央行启动紧急抗疫购债;日本被迫将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新兴经济体整体走弱,政策进一步宽松。国内方面,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正在有效进行。展望二季度,国际疫情拐点尚未出现,加之部分新兴国家仍有可能成为新的疫情爆发点,对中国外部需求也会造成不利冲击,这将对经济的全面恢复形成制约。

  从货币政策来看,一季度央行通过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通过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监管政策主要侧重于引导商业银行支持防疫和恢复经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加强银行业乱象整治等。包括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推广运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加强银行业乱象整治,对涉嫌违法发放贷款、信贷资金被挪用、反洗钱等违规领域加大处罚力度,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资本杠杆、流动性、定价等领域作为监管重点发力整治方向;发布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办法和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中小银行公司治理。

  二、银行业运行情况

  资产规模增速下降

  截至2020年3月末,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5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7%,同比增速较去年末有所下降。2018至2019年以来,受益于资本补充渠道拓宽、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等因素,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2020年一季度,由于受到疫情冲击,部分行业开工不足,与之相对应的信贷需求也受到干扰,导致资产增速出现下降,资管新规暂缓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理财资产回表的速度。在不同类别银行中,中小银行资产增速要低于大型银行。2020年一季度,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0%、12%、8%、8%。

图1  商业银行贷款及贷款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图1  商业银行贷款及贷款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中小银行利润增长乏力

  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增速有所回落。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增长5%、9%、-1%、2%。继2019年9月以来,城商行利润增速第二次同比出现负增长。

  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2.09%,较2019年末分别上升了0.11%和1.13%。

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以净息差衡量各类银行的盈利能力,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1%,较去年月末下降了10BP,达到近两年来新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农商行净息差为2.44%,较上季度末下降37BP,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农商行资产收益率下降与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之间的错配风险更加明显。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净息差分别较上季末下降8BP、3BP和9BP。

图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风险状况

  1. 不良贷款增速加快

  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速下降。截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1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986亿元,较12月末增加8%,较去年同期增长21%,不良贷款生成速度有所加快。从最近几年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仍在稳步上升,上升幅度要显著高于资产增速。

图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图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年末增加5BP,已升至2009年以来新高。目前银行不良资产仍面临一系列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受疫情影响,餐饮、住宿、房地产、文化娱乐等行业复工复产延迟,导致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不良资产上升相对较快,个人客户收入下降也会增加信用卡业务的违约;二是监管要求银行做实真实不良资产,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强化监管和非标置换将逐步完成,将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的暴露。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疫情经济冲击对银行业不良率影响的“滞后性”,并做好相应的预判和应对。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银行都对受疫情影响企业采取了还本转期续贷、贷款展期、利息减免、征信保护等阶段性扶持措施,大部分客户也可依靠存量资金或其他融资手段支撑一段时间,因此疫情在一季度还不会直接带来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二是不良率自身的滞后性特征。当前不良主要体现在4~6年前开发或者叙做的业务,并不能完全体现当前的资产质量,也不会立刻体现在一季度不良数据中。三是一些特定领域引发的信贷风险可能不在不良率的统计覆盖范围内,但也会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较大冲击,例如一季度经济疲软导致新增债券违约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且预计会继续上升,在目前债券信用运行机制下,债券违约可能最终转化为表内不良贷款。

  分银行类型来看,不良率走势也出现分化。农商行、城商行不良率分别为4.09%和2.45%,较去年末上升19BP和13BP,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为1.64%,与年末持平;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保持稳定,小幅微升1BP。

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 逾贷比有效压缩

  逾期天数指标一直是监管看重的反映资产恶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20年3月末,大部分银行已经按照要求压缩了逾贷比(逾期90天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多数银行逾贷比均压缩到了100%以内。但随着逾期指标监管的日趋严格,银行逾贷比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 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下降

  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截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3.2%,较上季末略有下降。当前拨备水平远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总体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但也要看到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但城商行和农商行不仅低于平均水平,且一直处于下行趋势。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1%,较最高点有所下降。大型商业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适度下调可适当优化利润结构。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9.9%,连续两个季度上升,风险抵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商行3月末拨备覆盖率为150%,较去年末下降了4个百分点。农商行3月末拨备覆盖率为122%,较上季度下滑6.4个百分点。

图6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图6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4. 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上升

  流动性比例。截至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8.57%,较2019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分银行类型来看,除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下降2.27个百分点之外,其他银行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为2.51%,较2019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与年初基本持平;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4.9%,较2019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

图7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图7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020年3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51.53%,较年初上升了4.9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流动性覆盖率呈现阶梯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监管指标。

  从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未来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和合理压缩同业资产规模上多下功夫。

  图8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从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未来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和合理压缩同业资产规模上多下功夫。

  5. 其他一级资本占比依旧偏低

  2020年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8%、11.94%、14.53%,较2019年末均略有下降。在结构性上,其他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继续上升,从12月末的1.03%上升到1.06%,说明2019二季度以来监管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占比仍相对偏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大幅低于平均水平,说明仍需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二级资本充足率贡献由2019年6月末的2.72%下降到2020年3月末的2.59%,这也与包商银行事件后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市场收缩有关。

  图9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三、银行业二季度运行展望与建议

  疫情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修复,而且,修复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实体经济的损失,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金融层面的风险。与金融危机时风险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然后向实体经济传导不同,新冠疫情首先冲击的是实体经济,然后向金融体系传染,这意味着,金融风险的暴露会滞后于实体经济。也正是预期未来可能出现巨额损失,美国的大型银行在一季度大幅提高了拨备力度(平均为上年同期的3~4倍),利润水平也随之大幅下降。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对潜在风险同样需要未雨绸缪,对挑战的严峻程度要有前瞻性的评估,并及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预计,2020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体系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增速,继续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但所面临的风险损失压力可能会显著上升,利润增速则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金融与实体变化的同步,反映了金融回归本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正日渐畅通。

  从长期看,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较为充足的政策空间,随着实体经济的全面复工复产,银行整体风险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过,考虑到疫情冲击有较为显著的结构性效应,特定区域、客户、行业所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不同机构由于业务的区域分布、客户类型以及客户所处行业有所差异,加之经营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参差不齐,行业分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加大政策力度,支持中小银行发展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商业银行总体资产、利润、不良率表现较为平稳,但其中出现的中小银行指标下滑的情况还需引起重视。首先,中小银行利息收入不及预期,其中,农商行净息差较上一季度下降37BP,城商行利润同比出现下降,这表明中小银行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既包括中小银行负债成本较高、负债结构不合理,也包括在资产方面中小银行主动定价能力不足,资产收益率下降。其次,中小银行集中度风险较高、行业结构单一,经营区域集中,在疫情冲击下会导致风险较难分散,资产质量堪忧,此外,疫情影响最大的小微企业也是中小银行主要客户,其经营情况恶化会率先传导到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第三,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委托-代理”关系、利益调节机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按照遵循市场化原则决策,部分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还存在较大缺陷。第四,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相对不足,无论从自身资本补充渠道还是资本充足率情况,还是从流动性、存贷比、核心存款依存度等风险指标来看,都要弱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银行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普惠金融客户的能力,助力“六稳”和“六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中小银行生存环境,及时化解潜在风险,为中小银行长期稳健发展创造条件,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考虑通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在部分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占比不断上升、息差收窄压力加大,且缺乏足够手段进行负债结构管理的情况下,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降低负债成本至关重要。而且,负债端成本的降低,也可以为资产端利率进一步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是规范存款、理财市场。加大对存款自律机制执行的监管力度,强化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适度加大对资金套利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规范,确保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定价相对存款趋于合理。畅通从资产端利率到负债端利率的市场化传导路径,逐步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

  三是实施差异化、逆周期的监管政策。如实施差异化、逆周期监管政策,阶段性灵活下调目前2.5%的储备资本要求,降低中小银行资本监管负担,以实现宏观审慎调控的目的;灵活调整拨备覆盖率要求,鼓励银行利用拨备核销坏账,降低风险资产压力;优化资本补充监管协调机制,明确规则、简化流程,为商业银行(尤其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提供便利;引导银行合理分红,增加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在满足投资人合理回报的同时,将更多的利润转增资本;此外,针对中小银行创设专门的货币信贷支持工具,给予其更多低成本、中长期的资金支持,帮助它们降低负债成本和流动性风险,等等。

  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快速传导到国际资本、商品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的国际金融市场业务也面临较大波动,其风险预判能力以及市场、操作风险管理专业能力也遭受较大考验。三月份,疫情全球扩散叠加原油价格战,诱发海外流动性枯竭,导致中资美元债市场整体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部分银行的外币债券投资遭受浮亏。四月份,个别银行挂钩原油期货的产品,在短时间内造成客户和银行近百亿元的巨亏,一方面暴露了国内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内在逻辑缺少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代客背景的自营业务方面缺少必要的审慎性和风险预警机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以及银行业务日趋复杂化,中资银行不可避免会更深入的介入到国际金融市场,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利率、汇率、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金融产品风险,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严格产品管理,提升市场异常波动下的应急管理能力。

  加快数字化转型,助力小微企业

  中国银保监会近期就《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将有助于小微企业缓解长期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小微企业风险的复杂性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不完全匹配,在当前疫情中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互联网贷款是支持小微融资的有效方式,可以从线上化、触达、风控、成本四个角度促进小微信贷服务。一是加速小微信贷转型线上化,加大线上金融供给能力;二是提升小微触达,优化信贷供给,提升信贷效率;三是有效提升风控效率,根据小微群体的特征来建立风控模型,以该客群既有替代数据判别欺诈风险和信贷风险;四是推动线上信贷流程,引入大数据风控和智能风控技术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此外,还应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更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经营贷款的价值,实现供给侧的升级改善,具体措施可包括:通过互联网经营贷实现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的精准传导,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小微信贷;合理区分互联网经营贷和消费贷款并进行差异化的监管;通过在受托支付、交易场景、合作平台资质、风险控制模式等方面制定系统的规则,来对贷款资金流向、用途等进行管控。

  (本文作者介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缘成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曾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