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结构性行情中开展投资布局?新浪财经《基金直播间》,邀请基金经理在线路演解读市场。
美股“血崩” A股逻辑变了吗?来新浪理财大学,听开年重磅专栏“交易日财经早报”。
尽管隔夜美股大跌,但A股今天上午表现出了韧性。截至上午收盘,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全部上涨。
数据来源:wind,截至3月10中午11:30
多位金牛基金经理认为,海外市场大跌是受疫情和油价大跌影响,并隐含着对经济衰退的预期,但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美股继续大跌可能性不大。当前国内货币、财政政策空间大,A股流动性充裕,不会走熊,估值处于低位,中期机遇大于风险。操作策略上,做些保护,留在市场上会是最优选择。
博时基金王俊:美股继续暴跌可能性不大
博时基金研究部总经理王俊认为,连续下跌后,美国市场相对较高的估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继续暴跌的可能性不大。疫情的发展对海外的影响较大,发达国家的政策空间比较有限,未来海外市场需要更多关注企业盈利的变化。
目前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中国的空间都较大,长期利率已经进行了调整,A股下行空间相对有限。目前A股较大的问题是内部估值的差异,需要修正。操作策略上,追求以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来评估标的。
泓德基金王克玉:短期波动是提高收益的机会
泓德基金投研总监王克玉表示,目前疫情在韩国、欧洲、中东等区域继续蔓延,产油国均实施了非常激进的原油价格策略,这必然会对全球的经济运行造成重大冲击。但长期来看,在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这样幅员广阔的国家,叠加高效的交通和网络体系,势必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关注的核心区域。
王克玉认为,在控制好流动性风险的情况下,短期的市场波动,反而会成为显著提高组合收益的机会,因此对于市场的看法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会在原有的投资思路基础上持续优化。A股市场整体估值吸引力仍然非常强,但内部结构也有非常显著的分化。有部分方向和领域受盈利和流动性推动出现估值泡沫,在失去赚钱效应后会面临调整压力,很多基础产业中的优秀公司估值吸引力提升。未来关注的主要方向包括医药、汽车零部件、信息服务、房地产以及消费,同时基于海外疫情对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影响,也对消费领域的投资进行了结构调整。
拾贝投资胡建平:留在市场上是最优选择
拾贝投资创始人胡建平认为,对于疫情,市场准确估计了中国的防控速度,但是没有充分估计到海外蔓延的速度和随之带来的影响,现在正在计入价格中,速战速决被持久战代替。石油价格战的相关国家都严重依赖石油价格,如果长期低油价,对石油进口依存度很高的中国也不是什么坏事。
冲击是现实,考虑现在中国的固收产品收益几乎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了,股票资产的隐含收益率也与2018年底相差不多,有些结构性矛盾。另外过去几年海外资金流入较多,和国际市场的联动会加大。做点保护措施,保持情绪上和资本上自由行动的能力,留在市场上,给点时间,应该会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相聚资本梁辉: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
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表示,隔夜美股继续暴跌,开盘不久甚至触发熔断。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极度恐慌。背后逻辑是疫情可能导致全球衰退,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下,国外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走到尽头,没有更多空间来救市等。但是,美股暴跌一方面是受疫情和油价的影响,很大原因是积累了十年的涨幅,估值普遍在历史高位。国内市场和美股的关联度已经大幅下降。
之前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进入温和复苏,疫情会使复苏进度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短期扰动不改变中期和长期趋势。目前全球已经对疫情高度重视,并且有更多的国家开始采取严格的控制疫情的措施。所以,出现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国内的经济形势应更好于国外。
经历近期大幅下跌之后,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接近2018年底的市场底部区域。从中期维度看,A股的机遇远大于风险。市场在波动的同时也提供了机会。一方面会保持适度仓位以应对市场的各种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实时跟踪全球资本市场的变化和上市公司的机会,捕捉进入市场的较好时机。
清和泉资本:A股不会走熊
五度金牛奖得主刘青山执掌的清和泉资本认为,海外市场的表现类似于A股春节后的波动,只不过投资者对海外控制疫情的能力和节奏有所担心,因此海外市场的下跌幅度和时间跨度比A股要来的激烈一些。
有两个积极因素可以关注:一是海外疫情虽然在加速蔓延,但是日韩已经出现拐点,再加上国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可以为欧美国家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分享;二是全球央行已经开启宽松对冲政策,随着疫情高峰(金麒麟分析师)的到来,市场的恐慌情绪会逐渐消退。
A股不会走熊。历史上任何一次市场转熊,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性要进入紧缩的状态;二是股票市场的估值要高,有泡沫。目前流动性还看不到紧缩的趋势和苗头,应该处在一个放松周期的起点。关于估值,目前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合理中枢偏下,结构上创业板可能会贵一点。中期的定调仍然偏积极,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有三个环境跟2014年-2015年非常像,分别是:宏观流动性环境、产业周期环境、监管再融资环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