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朗朗,川流不息;根植沃土,枝繁叶茂。
从“有校无园、有操无场”的租赁校区办学,到如今依山傍水、风景绮丽、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齐备的“花园式”现代化校园;从2006年开始招生、2016年转设成为普通民办高等学校,到如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队伍逐步壮大、人才方阵基本形成的武汉晴川学院。十七年来,这座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的唯一高等学府,传承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精髓,在全体晴川人的努力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共进,奋发有为,谱写了初创、易址、新建校区、跨越式发展不平凡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形成了晴川人克难奋进、抱璞开新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动力源泉。
2006年,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正式招生。
2012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2014年,学校获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并获批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职业培训中心。
2015年,学校获批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获得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
2015年底,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园。
2016年4月,学校成功转设,更名武汉晴川学院,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从珞珈到晴川,众多“标签”熠熠生辉: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平安校园”、品牌知名度高校、综合实力品牌高校、创新创业示范高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
2014年,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现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徐雁冰到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视察,盛赞学校校长汪彬教授“真心办教育,认真办教育”;2016年,学校首席顾问、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学科和产业奠基人、武汉大学前校长刘经南院士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一串串坚实的足迹,记录下使命与担当。多年来,武汉晴川学院在校长汪彬教授的带领下,坚持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手段、新途径,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成为推动武汉新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坚持价值追求 明确办学定位 创立“明体达用”人才培养理念
思路清,则方向明。
武汉晴川学院是一所传承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基因、但又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服务光谷北斗和光电子产业)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胡瑗主张的“明体达用”办学理念,强调体、用、文的有机统一,主张培养体用结合、理术兼长的人才。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晴川办学实践,师于古而用于今,武汉晴川学院校长汪彬教授提出以“明体达用”为校训,并赋予其现代大学的精神内涵:“体”意为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统道德等优秀价值观念。“用”寓意为不务虚蹈空,切合实务。“明体”,意为立志明德、立身成人,体现了我校“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基本理念。“达用”意为学生治学做事,学以致用,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到促进社会发展之中,这是晴川“三有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的目标所在。
“明体达用”,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德崇德、经世济民,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明体达用”已内化为广大晴川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进入新时代,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武汉晴川学院开展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2023年)、“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2019年)、“发展学校自身特色,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2016年)、“学校发展思路与准确定位”(2013年)等四次办学与教育思想大讨论。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类型和办学面向,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使命。围绕使命,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三弱三强”。弱“分数能力”强“本质力量”,着力培养学生充满激情和热情的品格力、思考力、学习力、创造力、应变力、管理力和行动力;弱“个体主义”强“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成为胸怀天下之士;弱“精英培养”强“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既覆盖整体又突出重点,有教无类。确定了立足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实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大学生能力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一育人理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立足育人为本 明晰培养特色 铸造“抱璞开新”人才培养模式
方向明,则干劲足。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确立前瞻意识和引领意识,创新教育模式,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形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创新人才的特色。武汉晴川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级教学、分段分类培养”的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获湖北省政府第八届教学成果奖。
学科专业体系从校地共融着手。学校依托武汉大学的优势专业,将专业链嵌入地方产业链,按照“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原则,通过“拓、升、改、停、撤”等措施,推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调控专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培育了一批具有晴川特色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0余个。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设立北斗学院,开办导航与位置服务、物联网应用等相关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从复合交叉着手。学校借鉴OBE理念,按照职业能力设计毕业要求,按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使课程与培养规格相对应,融通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促进专业之间交叉融合,构建了含有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能力等五个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从体制改革着手。学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企业行业的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学校积极探索在“融合中生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人才链对接创新链、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良性机制,全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参与制定湖北首个婴幼儿托育服务省级地方标准;不断拓展与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阿里巴巴、施耐德电气等10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开办了“智能会计”“工业机器人”等20多个特色班,成效日益彰显;“工业机器人”“物流仿真”“金工实训”等校企共建高水平实验室亮相晴川,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育人模式从“赛教融通”着手。学校以相关学科为依托,坚持竞赛与教学、竞赛与科研、竞赛与“双创”、竞赛与产学合作的有机融通,注重引导创新“作品”变“产品”。基于学科专业方向,组建师生创新团队,将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项目、结合,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创客空间平台,将课程与项目、团队、科研、教研、竞赛融为一体,按照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展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成果,充分发挥竞赛育人作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学校2000余名学子在全国29类学科竞赛中获200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软件设计、电子商务、广告艺术等项目获奖成绩可与部分“双一流”高校媲美,其中计算机类竞赛成绩居全国本科高校前列。
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它是培养过程的集中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完整、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武汉晴川学院以精品课程为抓手,狠抓课程建设质量,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已培养7届专业硕士研究生;“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播音与主持艺术”“会计学”等8个湖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受到社会欢迎。
遵循教育规律 彰显体用贯通 创新明体达用应用型成才途径
定力强,则步履稳。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023年,武汉晴川学院改革学生评价激励机制,出台了《武汉晴川学院教风学风考核评价实施办法》,配合此前实施的《武汉晴川学院关于全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学生奖学金评定等六个办法,改革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取消延用多年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打分排名的做法,建立在学生成绩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记实、申报与评审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激励新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发展的平等机会。二是整合各类学生评奖,把学生奖励经费的85%集中在对学生的专业成才和个性发展的奖励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等不同情况,奖励竞赛、考证、考研、特长。三是把“三好”生评比改成了优秀学生评比,以更贴近大学生实际。四是充分体现二级管理,给二级学院留下了更多从院情出发,发挥管理效能的空间。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大学生的青春激情、激起大学生的成才渴望这一举措,实现了大学生文化素养、综合能力和思想品质的全面提高。评价激励机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形成了“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的学风建设路径,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汪彬校长的初心“让学生拥有一项技能、一个爱好、一项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得以实现。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着力推进从主体到主导者的系统改革,建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层面的激励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和环境。为进一步创设良好的育人机制,武汉晴川学院积极推进从主体到主导的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一是依托武汉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各二级学院院长均由武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二是高度重视教师引进,提出建立最具活力的人事制度,采用“制度+机制”的方式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安居工程”,为教师安心教学提供保障条件。三是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以学习研讨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竞赛培训为契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形成个体内在教育理念,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023年,学校进一步改革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育人工作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奖等关键环节的作用,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工作。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格局。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个性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完善培养体系。按照“覆盖全体、融入专业、分类实施、强化实践、贯穿全程”原则,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堂实践与创新孵化等相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2个创新学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投资600多万元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先后吸引了60余个创业团队入驻,注册营业执照的创业实体27个,创业人数近500余人。“学校给我们搭建了非常不错的成长平台,在这里我快速成长,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晴川“创业达人”肖俊樊团队入驻孵化基地,并成立武汉晴飞科技公司。“国家级校园航空飞行营地”落户晴川,为全省唯一的大学航空飞行营地。近年来,200多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40余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奖;一批创业项目获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及科技型企业认证,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一颗颗创新创业的“金种子”在晴川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对于增强学校广大师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于提升师生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武汉晴川学院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文塑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对标一流校园文化建设,以“仁爱天下、克难奋进”的大爱与奋斗精神为底蕴,深入实施“美丽晴川、大爱晴川、魅力晴川、特色晴川、平安晴川”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浓郁优美,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有效彰显,校园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使得全校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不断成长,不断超越。计算机学院的肖志豪等4名学生,在武汉地铁2号线救助晕倒孕妇的感人事迹,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他们扶正扬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晴川人”的大爱本质。“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诗情画意。”“近距离享受各种高水准的视听盛宴,完全超乎想象!”谈及晴川的校园文化活动,同学们纷纷感叹“大饱眼福”。武汉晴川学院在赓续接力中传承,晴川学子高雅健康的艺术才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彰显。
循大道,至万里。
面向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步入新征程,在这个承载历史、贯穿当下、引领未来的关键时刻,武汉晴川学院将紧紧围绕创建一流民办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传承武大优良传统与创新民办高校发展相结合,持续在办学理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湖北教育强省建设、为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发展贡献晴川样本!(作者:梅高强,武汉晴川学院)
原标题:在“明体达用”中铸造地方高校特色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武汉晴川学院 办学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