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银华基金杯”新浪银行理财师大赛,火热报名中。即日起至9月7日,报名参赛将免费领取管清友、罗元裳、陈凯丰、简七等多位大咖,总价值逾700元的精品课程礼包。【点击领取】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总量研究中心
策略艾熊峰团队
主要观点
一、钢铁、煤炭等传统的重资产行业在经历了2015年以来的去产能,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基本得到缓和,后续行业发展的重心或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我们认为下一阶段重资产行业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驱动力来自产业聚集与产业链融合。中国是全球钢铁和煤炭最大的产销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在钢铁、煤炭行业领域掀起了一股兼并重组、产业链集群的浪潮,以宝武钢合并、国电和神华合并为代表。
二、钢铁:区域聚集在河北、江苏和山东等地,上下游集群化趋势渐明显
中国钢铁行业区域聚集在河北、江苏和山东等地,三地钢产量占比超40%,其中河北是我国钢铁重镇。截止2020年上半年,河北、江苏和山东钢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4.3%、11.3%、8.8%。就区域布局的聚集程度来看,三个主要产钢省份的钢材产量总占比由2010年的40.9%上升至2019年的43.6%。钢铁消费量较大的下游行业集中在基建、房地产、机械、汽车等,2019年建筑(基建和地产)耗钢量占比达56%,机械和汽车分别占比为17%和6%。
相较于其他产钢大国,中国钢铁企业有高度分散、竞争性强的特征。中国钢铁行业目前有83家上市公司,在2019年全球钢铁产量前10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55家,这些企业的年产总和为国内钢铁总产量的68.4%。就行业集中度看,韩国、巴西、德国、俄罗斯、印度、美国钢铁行业的CR3均在50%以上,而中国CR3仅为18.4%。
钢铁产业链集群化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作为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钢铁产能利用率动态调整相对不那么灵活,所以提高产业链效率和降低生产和物流等成本是钢铁行业长期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产业链集群化是核心驱动力。钢铁行业上游承载采矿、电力、煤炭行业,下游衔接机械、房地产、家电、汽车等行业。河北作为我国钢铁重镇,近期出台的钢铁三年行动计划以产业链集群化为核心,促进钢铁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
三、煤炭行业:产煤区主要为内蒙古和山西等地,上下游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中国煤炭行业主要随资源禀赋分布而聚集,主要产煤地区为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新疆,其中内蒙古和山西产煤占比超50%。截止2020年上半年,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新疆煤炭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6.2%、27.0%、17.3%、7.1%。煤炭消费主要用于发电、钢铁、化工和建材四大行业,2018年电力行业用煤占54%左右,钢铁行业用煤占16%,化工行业用煤占13%左右,其他用煤占10%。
煤炭行业去产能获得显著成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随着去产能政策的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国煤炭生产主体。就行业集中度来看,2008-2019年间,我国煤炭行业的CR8由28.0%逐年上升至41.5%,CR4由20.0%上升至28.9%。
煤炭企业沿产业链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017年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的整合是标志性事件。煤炭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有助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是也可抵御单一环节行业波动风险。国家政策也在持续推进煤电、煤焦、煤钢、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产业链集群。
风险提示:海外黑天鹅事件(主权评级下调、地缘政治风险等)
正文
一、产业聚集与产业链融合是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新驱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阶段,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产能陆续达到市场需求峰值,产能加速扩张阶段基本结束,行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钢铁、煤炭等传统的重资产行业在经历了2015年以来的去产能,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基本得到缓和,后续行业发展的重心或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
我们认为下一阶段重资产行业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驱动力来自产业聚集与产业链融合。中国是全球钢铁和煤炭最大的产销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在钢铁、煤炭行业领域掀起了一股兼并重组、产业链集群的浪潮,以宝武钢合并、中国国电和中国神华合并为代表。接下来我们将从历史沿革、产业聚集和产业链集群等方面具体梳理我国钢铁、煤炭行业格局。
二、钢铁:区域聚集在河北、江苏和山东等地,上下游行业集群化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四个阶段
1949-1978年,中国钢铁行业曲折发展,面临区域布局不平衡、产能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生产高度集中在东北地区,粗钢年产量约为15.8万吨。50年代,在前苏联的援助和“一五”计划“以钢为纲”的工业化建设下,粗钢年产量大幅提升至1120万吨,但整体生产环节粗放,效率低下。70年代初钢铁生产逐渐恢复,直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粗钢年产量约为2374万吨,为建国初期的150倍。
1978-2000年,改革开放与市场化促进钢铁工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与市场化直接为中国钢铁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加速了钢铁产能的释放。1995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9.54千万吨,远超“七五”计划8千万吨的目标,追平美国;1996年该值首次超过1亿吨,至此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国。在这一阶段,尽管国内产量不断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钢铁需求,中国仍是主要的钢铁进口国。
2001-2015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推动钢铁业加速发展。2001-2011年,工业化与城镇化进一步推动了钢铁需求,大量民营中小钢铁企业营运而生,产业集中度不断下降。随着国内钢铁产出的加速增长,2005年起中国由钢铁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中国钢铁产出占世界总产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5%上升至2011年的45%。2012-2015年,经济增速放缓后进入钢铁产能过剩时期,钢材价格连续下跌,钢铁企业大量亏损。
2015年至今,钢铁业供给侧改革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减产调整钢铁工业布局,实现“量”向“质”的转变。具体来说,改革对中西部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剩产能进行压减,以调整“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着力建设新型沿海钢铁基地。此外,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强调注重钢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控,绿色生产;倡导加速钢铁业兼并重组进程,如鼓励“宝武”“宝马”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2.2 中国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全球最大的产销国
供需方面,2019年中国粗钢产量为9.96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3.31%;印度次之,占5.95%,日本第三,占5.31%。2019年中国成品钢表观消费量为9.08亿吨,占全球成品钢表观消费量的51.34%;欧盟28国次之,占8.98%;印度第三,占5.74%。21世纪以来,全球十大产钢国中,中国粗钢产量的别国占比由2000年的15.01%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53.31%;印度由3.17%上升至5.95%;日本由12.55%下降至5.31%;美国由12.01%下降至4.70%;俄罗斯由6.97%下降至3.85%;德国、韩国、乌克兰、巴西、意大利均有所下滑。
国际贸易方面,2005年起中国成为钢铁净出口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钢铁供给商。2019年,中国钢铁出口量为6380万吨,主要出口管材、宽钢带、铁矿砂及其精矿等到韩国、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进口量为1550万吨,主要从日本、韩国进口铁合金、镀层板、中板等产品。
中国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2016-2017年间我国钢铁业供给侧改革的减产或是国际钢铁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国钢铁业的国际贸易摩擦冲突也较为严重,多个国家曾对我国钢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发起调查,如最大钢铁净进口国家美国在2016年5月26日对中国输美碳钢与合金钢产品发起的“337调查”,该调查最终在2018年3月19日宣告终止。
2.3 中国钢铁行业区域聚集:河北、江苏和山东三地钢产量占比超40%
我国主要产钢地区集中在河北、江苏和山东,其中河北是我国钢铁重镇。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我国钢材产量为6.06亿吨,同比增长2.7%,河北、江苏和山东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4.3%、11.3%、8.8%。就区域布局的聚集程度来看,三个主要产钢省份的钢材产量总占比由2010年的40.9%上升至2019年的43.6%,相对的,辽宁、湖南、上海、北京等产钢区、内陆地区与污染成本较大的地区的钢材产量占比下降了。
钢铁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下游衔接机械、房地产、家电、汽车等行业。其中建筑(基建和地产)耗钢量占比达56%,机械和汽车分别占比为17%和6%。
2.4 去产能后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CR8)小幅反弹至33.6%,但距其他产钢大国仍有很大差距
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前八大钢铁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为33.6%。排名前八的钢铁生产公司依次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河钢集团、沙钢集团、鞍钢集团、建龙集团、首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华菱集团和现代制铁。其中,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16年12月1日揭牌成立,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中央企业。2019年9月19日,中国宝武对马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2020年8月21日,对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目前该集团年产量为9547万吨,仅次于安塞乐米塔尔,列世界第二。
相较于其他产钢大国,中国钢铁企业有高度分散、竞争性强的特征。中国钢铁行业目前有83家上市公司,在2019年全球钢铁产量前10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55家,这些企业的年产总和为国内钢铁总产量的68.4%。就行业集中度看,韩国、巴西、德国、俄罗斯、印度、美国钢铁行业的CR3均在50%以上,属于寡占型市场,而中国CR3仅为18.4%,属于竞争型市场。
2011至2015年间,我国钢铁行业的CR8由37.7%下降至30.6%, CR4由23.0%下降至18.6%。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钢铁企业为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扩张,没有以统筹的战略进行联合重组。直到2016年明确提出去产能后,这一情况才得到控制与改善。但实践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多年维持在40%以下,离《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60%的CR10目标仍存一定的差距。
2.5 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呈现产业链集群化趋势
作为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钢铁产能利用率动态调整相对不那么灵活,所以提高产业链效率和降低生产和物流等成本是钢铁行业长期发展的重要趋势。钢铁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上游承载采矿、电力、煤炭行业,下游衔接机械、房地产、家电、汽车等行业。产业链集群化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
河北作为我国钢铁重镇,近期出台的钢铁三年行动计划以产业链集群化为核心。7月13日,河北省发改委发布《河北省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稳定上游供应链,做强中游生产链,延伸下游应用链,推进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具体来说:1)针对上游采矿业,在冶炼辅料上保持与钢铁匹配的焦炭生产能力;通过省内铁矿企业整合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铁矿石国际交易定价话语权。2)针对中游钢铁制造业,引导企业逐步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巩固“量大面广”的普钢市场优势,同时促进产品结构高端化升级,优化工艺流程。3)针对下游用钢产业,加强与汽车、家电、造船等在优质板材方面的近终端合作,推进建筑型钢的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钢材深加工产业与相关新兴产业发展。
三、煤炭:产煤区主要为内蒙古和山西等地,上下游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3.1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包含四个主要阶段
1949-80年代之前,在我国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发展出“煤炭经济”,煤炭产量逐步实现自给自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1949年中国产煤3000多万吨,低于国内基本用煤需求;“一五计划”期间达到6600万吨,所占需求比例90%左右。改革开放引进煤炭开采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之后,生产方式由手工作业和半机械化向机械化、现代化转变,煤炭年产量提升至1978年的6.18亿吨,初步实现自给自足。
80-90年代中期,煤炭需求猛增,集体和个人小煤矿蓬勃发展,生产管理粗放化。1981年8月,政府提出发展煤炭行业要“有水快流”,要允许个人办矿。在国家的鼓励下,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控制煤炭生产的局面被打破,1982年国内小煤矿已达1.6万多处,产煤1.46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5;1993年,集体和个人小煤矿产煤量超过国有重点煤矿产量。一方面,小煤矿的迅速增长为突破煤炭供给瓶颈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小煤矿“多小散乱差”的问题突出,1994年国家取消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后,过低的行业集中度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混乱。
90年代中后期至2011年,煤炭行业经过整顿与治理,迎来健康可持续发展。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影响,煤炭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全行业陷入困境。中央在 1998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推进政企分开;对非法开采、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予以关闭。2001年,全国累计关闭73%小煤矿,原煤产量和行业集中度开始回升,煤炭经济出现转机。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此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国煤炭工业在供需关系、安全形势、行业集中度、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改进。
2012年至今,煤炭行业增速放缓,政府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山东能源集团、晋能集团、河南能化集团等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在《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指导下,2016年煤炭行业退出产能约3.1亿吨,2017年退出产能1.8亿吨,煤炭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2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产销国,成为国际煤炭市场主导因素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煤炭产销国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2019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8.46亿吨,占全球煤炭产量的47.63%;印尼次之,占8.98%,美国第三,占8.53%。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总消费量的51.74%;印度次之,占11.80%;美国第三,占7.18%。2009年起中国由煤炭净出口转为净进口,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主要进口来源是澳大利亚、蒙古和印尼。
21世纪以来,全球主要产煤国中,中国煤炭产量的别国占比由2000年的30.69%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47.63%;印尼由1.97%上升至8.98%;印度由6.61%上升至7.60%;美国由23.62%下降至8.53%;南非由5.50%下降至3.59%;澳大利亚(7.85%)和俄罗斯(5.49%)基本维持稳定。
3.3 中国煤炭行业主要随资源禀赋分布而聚集
我国主要产煤地区为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新疆,其中内蒙古和山西产煤占比超50%。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我国煤炭产量为18.05亿吨,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新疆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6.2%、27.0%、17.3%、7.1%。我国煤炭生产重心正加快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地区集中。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7至2019年来,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等 8 个亿吨级(省区)的原煤产量由30.6亿吨上升逐年上升至34.3亿吨,其全国产量占比也由86.8%上升至89.1%。其中,2019年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29.6亿吨,占全国的76.9%,同比提高1.7%。
我国焦炭生产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和山东地区。焦炭生产中心也有向煤炭或钢铁主产区聚集的趋势,以获得资源或市场优势。2020上半年,山西焦炭产量为5042.4万吨,占比22.50%;河北、陕西焦炭产量分别为2425.8万吨(10.61%)和2192.6万吨(9.59%)。2017至2019年来,山西、河北、山东、陕西、内蒙古、辽宁等 6个千万吨级(省区)的焦炭产量由2.6亿吨上升逐年上升至3.2亿吨,其全国产量占比由59.7%上升至64.2%。
我国煤炭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天然分离,煤炭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煤炭消费主要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煤炭消费主要用于发电、钢铁、化工和建材四大行业,2018年电力行业用煤占54%左右,钢铁行业用煤占16%,化工行业用煤占13%左右,其他用煤占10%。其中钢铁行业用煤主要为焦煤,其他行业主要利用动力煤。
在生产消费分离的格局下,我国煤炭的运输规律是“北煤南调”、“西煤东调”,我们当前以形成铁路运输为主,铁路水路相结合的煤炭运输体系。大秦铁路是我国首条煤运通道干线铁路,运输的货品以动力煤为主,主要承担晋、蒙、陕等省区的煤炭外运任务。港口方面,环渤海地区的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港口,其中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是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港,秦皇岛煤炭价格和库存数据已成为我国煤炭市场的风向标。
3.4 去产能后中国煤炭行业集中度(CR8)加速提升至41.5%
2019年中国前八大煤炭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为41.5%。排名前八的煤炭生产公司依次为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和晋能集团有限公司。其中,国家能源集团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而成,与2017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它共拥有煤矿97处,产能68485万吨/年,是全球最大的煤炭企业。
煤炭行业去产能获得显著成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国内煤矿数量由2017年的“7000处不到”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5300处左右”,对应的平均产能由77万吨/年上升至98万吨/年。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国煤炭生产主体。就行业集中度来看,2008-2019年间,我国煤炭行业的CR8由28.0%逐年上升至41.5%,CR4由20.0%上升至28.9%。特别的,2017年CR8由35.9%快速提升至40.6%,煤炭行业开始由竞争型市场转变为寡占型市场。
3.5 煤炭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煤炭企业沿产业链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017年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的整合是标志性事件。煤炭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有助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是也可抵御单一环节行业波动风险。国家政策也在持续推进煤电、煤焦、煤钢、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产业链集群。
风险提示:海外黑天鹅事件(主权评级下调、地缘政治风险等)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