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靠土地和企业短期保就业 基于用电量对城乡就业的估算

中泰证券:靠土地和企业短期保就业 基于用电量对城乡就业的估算
2020年04月30日 16:02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基金经理PK:董承非、傅鹏博、朱少醒、刘彦春等,谁更值得托付?】买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什么样的基金经理值得托付?哪些基金经理值得你托付?怎么才能选到好的基金经理呢?2020金麒麟最佳基金经理评选,快给你心仪的基金经理投票吧!【投票

相关阅读:

中国实际失业率有多高?

李迅雷卸任中泰研究所所长 就业报告引争议?本人火速澄清

独家!李迅雷卸任内幕 中泰证券有大动作

(金麒麟分析师)接任">李迅雷卸任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职务 戴志锋接任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作者:杨畅

  【主要观点】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其中“保居民就业”位于“六保”之首,表达了对就业问题极为关注。根据估算,现阶段失业现象并不严重,土地和企业短期保住了就业。但乡村小幅隐性未就业,以及企业订单不足导致工作强度偏低,值得关注。

  3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不升反降,具有可信度,表明人员尚未完全回城。且根据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估算,截至3月底未回城务工人员剩约3200万人,已大幅收窄。伴随着3月复工复产,一个月内已有近2000万人外出务工,以2月末5174万数据会明显高估失业率。

  未回城人员并未被第一产业吸纳,但土地扛住了第一关。第一产业用电量仍处“弱复苏”,并未吸纳大量就业,因此乡村可能存在小幅隐性未就业。但未回城人员仍在乡村生活,表明土地极为重要,压低了生活成本。

  回城人员虽返岗但工作强度不足,企业扛住了第二关。在3月复工复产背景下,企业存在部分前期结转订单,对复岗率具有支撑,这也体现在城镇调查失业率不升反降。但用电量数据显示复产不满产较为普遍,这也导致企业收入端回落,而支出端刚性挤压企业利润。若后续订单恶化,面临二次停产,可能会引发裁员的动作,需要警惕。

  企业端存在压力,是否直接“补企业”?或许通过“补居民”,扩大下游需求,进而上游传导,效果更好。如果下游缺乏订单,短期“补企业”只能是权宜之计。

  3月底未回城人员剩约2200万

  ——已较2月底5174万大幅收窄

  4月17日,统计局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中提出,“2月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2251万人”。若按照此数据计算,较2019年12月1.74亿人减少约5174万人。2月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具有合理性。但此数据能否简单作为3月末乃至4月计算标准,值得斟酌。

  由于统计局外出务工人员数据的公布频次为季度,因此,需要尝试用间接数据来刻画,选择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数据中的“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指标来计算。由于2020年的农历春节在公历1月份,与2019年和2018年存在错位,简单使用2018年或2019年的数据,会出现明显误判,因此选择2017年进行对标比较。

  不妨观察以下六方面:

  第一,由于2017年与2020年的春节均在1月底,而人员返乡后时间往往跨月,因此,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数据表现出现2月大幅上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以2017年为例,在2月出现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阶段后,3月迅速回落,4月继续回落,这也反映出人员回城后,乡村用电人数减少,用电总量回落。

  第三,2020年实际表现出现明显反差,2月份走高后,3月继续走高,这也反映返乡人员未回城的迹象。

  第四,需要剔除掉的因素,由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均用电量同步提高,这在2018年与2019年均表现出明显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乡村生活品质提高。

  第五,由于疫情管控时间集中在2020年2月,1月仍处正常返乡,可以使用2020年1月与2017年1月的比值,来刻画生活品质提高幅度,进而假设该幅度在2-3月份保持一致,进而刻画出若不发生疫情,2020年2-3月的乡村居民生活用电总量的走势。

  第六,将估算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又可以发现两方面结论:

  (1)2020年2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的数量低于估算值,或许表明外出务工人员在2020年的返乡比例要低于2017年;

  (2)2020年3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较估算值高出约12%,或许表明确实存在节前返乡人员,3月并未回城,这与工信部公布的复岗率仍未达到100%相印证。

  乡村居民生活用电抬升了约12%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尝试进行以下估算:

  (1)不能简单使用能源局公布的“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和“乡村居民生活用电”数据来估算“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占比在55%左右,这明显低于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因此需要调整。

  (2)注意统计局公布的2月底有5174万外出务工人员未回城,可以认为在2019年12月,这5174万人正处于外出务工状态。因此,2019年12月所对应的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数据是涵盖这5174万人在内的所有城镇人员。

  (3)需要进一步剔除掉春节因素及生活方式改变因素。由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既涵盖“城镇”,也涵盖“乡村”,是全口径的数据,那么可以用2020年2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较2019年12月的增幅,来反映春节假期因素以及疫情冲击导致生活方式转变的因素,增幅约为20%。

  (4)由此,如果2019年12月“城镇”项下的人员全部不返乡,那么考虑到春节因素及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2020年2月的“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应是2019年12月的1.2倍,为5382033.6万千瓦时(4485028万千瓦时*1.2)。而实际2020年2月“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为5090713万千瓦时,这对应着5174万人没有回城,可以得到在2020年2月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注意人均生活用电量并不唯一,不同月份之间会发生较大变化)为56.3千瓦时。

  进而可以计算2020年2月“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应的“城镇居民”为90413万人,而2019年12月的“城镇居民”应为95588万人(90413万人+5174万人),“乡村居民”为44417万人(140005万人-95588万人)。也就是说2019年12月底“城镇人口”占比达到了68.3%,这或许也表明统计局公布的60.6%城镇化率仍然存在一定低估。

  (5)如果根据2019年12月的“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和“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以及“城镇居民”95588万人,“乡村居民”44417万人,简单计算人均生活用电,会发现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要大幅低于乡村居民,这跟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原因在于,这44417万“乡村居民”也同样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性,口径过于宽泛,不仅涵盖了“纯乡村”范畴,还包括了更广义的县与镇,是“泛乡村”的范畴(例如公开报道显示,某省电力公司农电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农村地区用电提升空间很大,将投资138.9亿元开展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包括新建6个新农村电气化县、60个电气化乡镇、600个电气化村)。

  (6)即2019年12月的“乡村居民生活用电”中有一部分,应该被归入“城镇居民生活用电”的范畴,而且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应该高于乡村。那么就有如下公式:

  (7)对于生活用电倍数的确定,或许存在区间范围,区间的下限可以设为1,即乡村居民月人均生活用电量与城镇相同,但可能性极低,原因在于居民生活用电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中位数392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中位数14389元。因此,区间的上限可以设为2.7。

  为了避免出现极端情况,暂且将生活用电倍数设为2(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计算结果显示:在2019年12月乡村居民生活用电3331586万千瓦时中,有约56%(1857883万千瓦时),应该计入“城镇”范畴,真正“纯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仅为44%。进而计算出“纯乡村”居民的数量为27244万人。

  (8)如果说2月底5174万农村劳动力没有外出务工,应该计入“纯乡村”的范畴,根据2017年1-3月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表现,对2020年3月的估算值,再剔除掉生活品质提高的部分,提升比例约在12%。那么以“纯乡村”居民27244万人作为基数,增加的“纯乡村”居民人数约为3200万人左右(如果考虑到生活用电倍数可能被低估,那么实际人数会进一步压低),较2月底5174万人已经大幅度收窄近2000万人。即伴随着3月份复工复产的进度逐步提升,一个月内有近2000万人已经外出。3200万返乡未回城人员约占7.74亿全国就业人员的4%。

  未回城人员并未进入第一产业

  ——土地扛住了第一关?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就业人口分行业数据,截至到2018年末,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约20257万人,考虑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渐减少趋势,可以假设2019年末就业人员约2亿。如果3月末存在3200万人未回城,全部进入第一产业,那么会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提高幅度超过15%,但第一产业用电量数据并不对应。

  同样,以2017年作为参照对象来估算2020年用电量表现,进而与2020年实际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2-3月期间,第一产业用电量并未出现大幅回升甚至跳升,整体仍处“弱复苏”,很难支持大量人员在乡村进入第一产业的判断。因此,很多省市出台了“灵活用工”、“就业帮扶”、“临近就业”等系列措施,政策意图和出发点不错,但从用电量数据观察,仍然有待5月份公布的4月用电量数据的表现。分行业来看,农业与林业表现相对较差,而畜牧业与渔业表现相对较好,也需要等待后续数据进一步印证。

  从农林渔牧用电量数据“弱复苏”的表现,可以认为,返乡未回城人员,尽管存在政府安排“临时用工”的可能性,但仍难化解超过3200万的总量;而且用电量数据虽修复并未达到估算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3月份农林牧渔行业也在复工复产复岗的进程中,更可能出现部分在乡人员并未复岗。因此,考虑到在乡人员未复岗,返乡人员未进入,两部分叠加,可以认为乡村存在小幅隐性未就业问题,幅度在4%左右。

  换个角度,尽管超3200万人员并未被第一产业吸纳,但仍然在乡村生活,这表明拥有土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压低了返乡后的生活成本,使得返乡人员并未出现明显生活压力。

  农林牧渔业用电“弱复苏”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已回城复岗人员工作强度偏低

  ——企业能否扛住第二关

  根据4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工信部提供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复工复产,截至4月21日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1%。

  但结合行业用电量的数据,可以发现,员工复岗之后,行业不满产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较多行业2017年数据出现缺失现象,因此,使用2020年3月与2019年3月的比值,来粗略刻画企业满产的状态,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并未达到满产状态。

  其中,由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是用工大头,而用电量数据不到去年同期的80%,这也意味着员工复岗之后,工作强度明显不足,这也能够较好反映3月份基建投资增速仍未抬升。

  而第三产业中的教育业用电量仅为去年同期的54%,这或许由于教育由线下转变为了线上,而相关用电数据则被涵盖在了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中了。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仅为去年同期的53%,则反映了受疫情冲击尚未完全复工的迹象。

  另外,制造业是容纳就业人员的大头,整体用电量为去年同期的93%,这也意味着行业复工复产的态势是比较明显的,并不存在大量挤出就业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内部的分化较为明显,其中食品制造、医药制造受下游需求刚性影响,用电量较高;而有色冶炼则因为难以停炉,出现了压库胀库迹象。

  第二、三产业细分行业用电量均不及去年同期,显示工作强度不足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尾端行业,工作强度偏弱。例如,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并未明显修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推出的汽车牌照额度放开、在新能源车使用环节给予相应补贴,对于经销商去库存有一定作用,但传导至上游生产环节,尚不明显。纺织业、纺织服装业、皮毛制品业,则受下游需求尤其是外需回落的影响,用电量明显不足。

  部分尾部行业会出现工作强度不足现象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总体观察,现阶段在复工复产大背景下,由于企业仍然存在部分前期结转订单,因此员工复岗率仍然具有一定支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面临订单回落背景下,仍然保住了一定就业,并未向社会释放大量失业人员,这也体现在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不升反降上。但4月PMI大幅回落至33.5,表明新出口订单仍在收缩。未来如果订单情况继续恶化,可能引发企业出现二次停产,进而出现裁员。

  输血还是造血

  ——究竟“补企业”还是“补居民”

  如果将经济运行的主体分为三大类,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对于短期疫情冲击之后,企业和居民端受到严重冲击,那么由政府发力,对企业和居民进行补贴(或各种类型的降低成本、转移支付),不存在争议,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采取较多措施。但就目前政策实践来看,存在一些差别,表现在短期重点是选择补企业(生产端),还是补居民(需求端)。

  无论是“补企业”还是“补居民”,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生产、销售、消费的正向轮动。差异点在于切口不一样,选择从生产切入还是消费切入。

  有观点就认为,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小微企业生存下去,不去裁减工人,不去大幅降低工人工资,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扶持中小微企业,如果地方政府能给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帮它们渡过难关,那么就业就没有太大问题,尤其针对那些最容易裁员的行业给予政策激励。可以发现,上述观点更加倾向于“补企业”。近期在地方上也有政策实践,例如东部某市提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给予稳就业补贴,补贴对象为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四类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补贴按照企业申请时,上月实际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人数计算,标准为每人800元,每户企业补贴上限为500万元。中部某市连续多次向企业发放了应急稳岗返还补贴。

  短期如果“补企业”,是在给企业进行输血,防止企业由于现金流的断裂,造成企业经营的压力,进而引发裁员。但如果下游需求短期难以修复,持续输血不仅没法修复企业的内生动力,反而会给政府财力造成压力。因此,目前采取“补企业”措施的城市,往往是个别大城市,对自身需求侧存在一定预期,认为具备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和刚性,不会发生大幅波动。而大多数城市,或许更应选择“补居民”,更类似于提升“造血”能力,通过短期迅速推动下游需求的修复,向上传导带动企业经营的修复,形成正反馈,短期效果会更加明显。

  风险提示:测算过程需要进行假设,结果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数据为准。

  杨畅: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第十二届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生活用电量 统计局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08 浩洋股份 300833 --
  • 05-07 豪美新材 002988 --
  • 05-06 吉贝尔 688566 23.69
  • 05-06 晶科科技 601778 4.37
  • 05-06 金博股份 688598 47.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