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结构性行情中开展投资布局?新浪财经《基金直播间》,邀请基金经理在线路演解读市场。
“中国式放水”落地!A股如何修复?来新浪理财大学,听《每周A股投资内参》,一线投资大咖带你分析趋势把握机会
原标题: 【海通策略】曙光微现(荀玉根(金麒麟分析师)、姚佩(金麒麟分析师))
来源:股市荀策
作者:荀玉根 姚佩
核心结论:①美联储无限量宽松缓解了流动性危机,G20携手抗疫,国内政策望加码,曙光微现,A股进入阶段性反弹期。②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抗疫仍处于艰难期,市场反弹后还可能回撤,趋势性上涨还需等海外疫情拐点及国内基本面数据重新回升。③短期白马股和科技股均衡,中期转型方向的科技+券商仍是主线。
曙光微现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3月9日-19日全球股市大跌,上证综指最低跌至2646点,市场处于担忧金融危机重现的黑暗时刻。最近一周欧美市场流动性风险缓解,G20开始携手抗疫,全球股市有所反弹,国内政策望加码,A股最黑暗时刻可能过去,曙光微现,迎来阶段性反弹。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抗疫仍处于艰难时刻,市场仍可能忽阴忽晴,真正步入阳光明媚的趋势性上涨还需等海外疫情拐点及国内基本面数据出现回升。
1. 流动性压力舒缓,金融危机概率小
这次是流动性风险,没到08年金融危机阶段。3月9日-19日全球股市大跌背景下,A股虽然跌幅相对小,但也是快速下跌,上证综指最低跌至2646点,市场担忧金融危机重现,我们在《蓄势待变-20200322》中分析过,3月以来只是流动性风险,没到金融危机阶段。《现在与08年的异同——新冠肺炎研究系列5-20200325》将这次金融市场大跌与08年金融危机做了对比,相同点在于均出现金融市场大跌及流动性风险: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后,出现了股市、债市、黄金、原油价格齐跌。具体看2007年初美国已经陆续出现金融机构住房按揭业务的巨额亏损和金融机构倒闭,并且这种坏账风险不断传导和蔓延,美国信用债市场流动性开始紧张,信用债利差持续走扩。对比本轮20年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股、债、黄金再次齐跌,流动性风险再现。但相同的市场表象外存在危机机制及政策恢复路径的不同,这更为重要。第一,缘由及杠杆不同:08年金融危机爆发源于基础资产恶化和实体杠杆率过高,房价大幅下跌引发资产负债表恶性循环的缩水,最终出现金融危机,即基础资产恶化叠加杠杆率很高导致金融危机。20年全球市场调整的诱因是疫情蔓延,股市本身高杠杆加速了下跌。与08年不同,这次实体经济各部门并未见杠杆率过高,实际上是流动性风险。第二,政策及恢复路径不同: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引发流动性危机,政府在想办法拯救这些金融机构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金融机构过去的杠杆套利行为本身就是危机推手的一部分,美国经济对冲政策囿于道德风险推进缓慢。这次缓解流动性危机的政策反应较快,但真正规避金融危机需要控制住疫情。20年以来金融市场大跌,美国在应对这场危机中,充分吸取了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短期内推出大量政策工具对冲流动性风险,但长远而言真正规避金融危机还需加强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恶化。
美欧央行量化宽松,流动性压力缓解。本次缓解流动性危机的政策反应是较快的,美国及欧洲充分吸取了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央行短期内推出以量化宽松为核心的政策工具对冲风险。先是3月3日和3月16日美联储连续降息至0%-0.25%区间,并启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3月17-19日美联储相继设立商业票据流动性工具(CPFF)、重启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机制(PDCF)、成立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3月23日美联储更是采取行动,正式开启无限量化宽松模式,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MBS,合计将提供高达3000亿美元的新融资。美联储也联合全球多家央行利用货币互换额度为美元流动性提供支持。财政方面,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第三轮价值将近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欧洲央行3月18日宣布启动7500亿欧元的临时资产购买计划,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货币政策传输机制以及欧元区经济预期造成的重大风险。我们看到在美欧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及财政刺激方案出台后,最近一周流动性危机已得到缓和。美股方面三大指数最近一周(3/23-3/28)齐涨,道琼斯指数涨幅12.8%,创1938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标普500涨幅10.2%、纳斯达克指数涨幅9.1%。而大类资产也回到之前常规避险表现组合:黄金涨、美债涨、美元跌。其中COMEX黄金期货结算价从3/18低点1478美元/盎司升至3/27 1654美元/盎司,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18高点1.18%降至3/27 0.72%,美元指数从3/19高点102.7降至3/27 99.4。而美元与其他货币互换的基差(Basis swap)出现回落,说明海外美元流动性也得到缓解。短期来看当前美国已经推动足够多的政策来缓解流动性风险。
2. 关键是海外疫情的防控和国内数据
全球携手抗疫是积极举措,仍需等待海外疫情拐点。我们前面部分分析指出在美欧央行量化宽松和财政政策刺激下,短期流动性风险得到了缓和,但长远而言真正规避金融危机还需控制住疫情。疫情是2月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根本原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不可忽视。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仍严峻,从总量看截至3月28日全球(除中国)累计确诊人数共计489448人,美国确诊121132例、意大利92472例、西班牙73232例、德国57695例、法国37575例、伊朗确诊35408例、英国17089例,美国已成为海外确诊人数最高国家。从新增确诊人数看3月28日全球(除中国)新增确诊人数62362人,仍继续攀升。截至3月28日,我国湖北病死率为4.7%、湖北以外为0.9%,美国为1.7%、意大利为10.8%、西班牙8.2%、德国为0.8%、法国6.2%、伊朗为7.1%、英国为6.0%,多国死亡率均偏高,或许暗示着还有众多病患未被确诊。积极的变化是,全球开始携手抗疫,3月26日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以视频方式召开,会后声明中各国承诺建立统一战线应对这一共同威胁保护生命,从六方面联合抗击疫情:保护生命;保障人们的工作和收入;重振信心、维护金融稳定、恢复并实现更强劲的增长;使对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干扰最小化;向所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帮助;协调公共卫生和财政措施。3月27日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习近平表示当前情况下,应该团结抗疫,双方共同努力,加强抗疫等领域合作,特朗普表示确保两国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开展抗疫合作。我们认为目前政策协作是正面积极的,全球蔓延的疫情已造成较大冲击,唯有携手抗疫才能有效防治疫情扩散。参考中国经验,1月23日武汉发布公告宣布封城,各省市开始全面隔离,2月3日全国湖北以外的新增确诊病例见顶,2月17日确诊累计病例到达高点,截至3月27日现有确诊病例仅剩3812例。3月11日意大利宣布全国封锁,3月21日出现截至目前的新增确诊病例。美国截至3月28日121132确诊病例全球最多,自3月13日美国宣布进入应对新冠肺炎紧急状态后,随后各州政府出台更为具体严格的管控措施,如加州宣布全州“封城令”,后续继续跟踪,若美国防疫措施得当,拐点或有出现。
国内复工复产继续改善,政策望加码,仍需等基本面数据重现回升。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从目标看,这次会议重申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预示着今年保增长仍是重要政策取向,往后看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发力。这次会议也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财政方面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其中特别国债是时隔13年再次重启,历史上仅发行过两次。货币方面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近期已出台的一系列对冲政策,货币政策方面3月13日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以来财政部共计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截止3月27日今年地方债发行额达15291亿元,同比增长20%。此外,还有部委和地方性鼓励消费的政策,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26日表示商务部鼓励各地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南京、杭州两地也发放居民消费券,鼓励消费回暖。后续跟踪政策及复工复产情况,随着复工复产恢复至正常水平,政策效果将落地。3月13日工信部公布全国除湖北外的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3月24日公布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到了72%。动态跟踪中观数据,目前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持续改善,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上海最近一个月拥堵指数持续回升,城市复工接近往年同期水平。地产销售也逐渐复苏,节后第七周商品房成交面积达228万平方米,已达到2018年同期水平,目前疫情对基本面造成的冲击集中在一季度,而一季度占全年总量比重偏小,过去五年一季度GDP占全年比重均值22%,2011-19年工业企业净利润一季度占全年比重20.4%。原本中国宏观经济的库存周期19年3季度末4季度初见底,企业盈利周期19Q3见底,疫情导致20Q1数据二次探底,预计随着经济活动恢复正常,一季度被递延的投资和消费,二季度将回补,企业盈利有望重新回升。当然,这需要海外疫情可控的外部背景。未来一段时间,跟踪海外疫情是否出现新增确诊拐点,从而确认疫情可控,以及跟踪国内月度甚至周度数据同比能否重新回升。历史上,牛市3浪上涨需要基本面回升,如06/1、09/1、13/4(创业板)。
3. 应对策略:信心和耐心
曙光微现,还需耐心。美欧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及财政刺激方案出台后,最近一周美欧市场流动性危机已得到缓和,全球股市反弹,3月19日上证综指2646点以来A股也有所反弹。我们在上周周报《蓄势待变-20200322》中就提出,现在没到金融危机阶段,市场恐慌性下跌后估值已经很有吸引力,而近期白马股的大幅补跌是市场见底信号。考虑到美欧市场流动性危机缓解,全球开始携手抗疫,国内政策望加码,A股最黑暗时刻可能过去,曙光微现,市场进入阶段性反弹期。3月19日以来A股的反弹,上证50代表的白马股、价值股领涨,这又是市场见底回升的信号,3/19-3/27上证50涨幅2.9%、沪深300 2.0%,相比之下创业板指0.9%、中小板指0%。比如,19年1月4日上证综指2440点、6月6日上证综指2822点,均是上证50领先于万得全A指数见底回升,因为价值股具备高股息特征,白马股盈利稳定,市场跌到一定程度,股债对比显示股市有明显吸引力时,市场自然见底回升。对比国内债券,从股债收益比(沪深300股息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看,05年7月以来该数据3年滚动85%分位数为0.82,历史上0.85以上分位数标志着市场上涨概率较大,截至3月27日,沪深300股息率为2.48%,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60%,两者比值为0.95,处于2005年7月以来比值从低到高的99.3%分位。中期视角,19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上证综指19年2440点=05年998点,2440点是A股第六轮牛市的起点,牛市有三个逻辑:牛熊周期轮回、企业盈利见底回升、大类资产偏向股市。我们前期多篇报告指出新冠肺炎不改牛市趋势,这次疫情改变了盈利节奏,使得企业盈利从19Q3见底的圆弧回升变成19Q3-20Q1的W底再回升,全年盈利回升格局不变,预计2020年A股归母净利累计同比10%,仍高于19年的8%,其他两个逻辑没破坏。疫情影响只是阶段性的,上证综指2440点开始的牛市没有结束,2440-3288点为牛市1浪上涨,3288点至今是牛市2浪回调,从波浪理论看,2浪回调的整个浪形结构已经完整,3127点以来2浪c的小abc浪形结构也已经完整。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抗疫仍处于艰难时刻,虽然对于A股而言,金融危机担忧的最黑暗时刻可能过去,短期市场阶段性反弹,但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仍可能忽阴忽晴,还会有反复,真正步入阳光明媚的牛市3浪上涨需要等待,等海外新增确诊及海外金融市场稳定、国内基本面数据重新回升,仍需要保持耐心。
短期白马股和科技股性价比差不多,全年仍以科技+券商为主线。我们上周周报提到白马股最近回调比较多,盈利估值匹配度已经具有明显吸引力,如贵州茅台最新(3/27)PE(TTM)/PEG为33倍/1.4,美的集团为14.6倍/0.8,招商银行PB(LF)/ROE(TTM)为1.4倍/15.2%,中国平安P/EV为1.0倍。前期白马股回调受外资短期流出拖累较大,但是A股国际化趋势未变,3月23日富时罗素A股第一阶段第三批次纳入正式生效,往后看外资还会流入,预计2020年外资净流入3000亿元,回调后白马股配置吸引力上升。且往后不排除消费方面的刺激政策,中央政治局3月27日会议提出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3月27日起杭州陆续向全体在杭人员发放16.8亿元消费券,此前江苏南京也宣布向南京市民发放总额达3.18亿元的餐饮、体育、图书、乡村旅游券等7大类消费券。中期视角看,疫情过后基本面重新回升,市场终将进入牛市3浪。借鉴历史,3浪期间行业表现分化源自利润增速分化,符合时代背景特征的主导产业盈利更好。新时代产业方向是信息化服务化,科技+券商是这次牛市的主导产业。首先,从产业基本面看,5G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周期才刚刚开始。类似12-15年的3G/4G,这次基本面回升预计也要持续2年,从硬件到内容、软件、应用场景不断扩散,即从19年的电子到20年的新能源车产业链、计算机、传媒,详见《本轮科技周期到哪步了?-20200217》。其次,疫情对冲政策中新基建正在发力。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5G基建、特高压、高铁与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投资加码已拉开帷幕,这有助于科技产业基本面的回升。另一个主线是券商,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背景下,未来我国直接融资占比将提升,2月14日证监会发布了再融资新规,这将提高券商的杠杆倍数、从而助推业绩改善,可比口径下截止19Q3年A股券商ROE(TTM)仅6.2%,而18年美股券商为12.7%,随着杠杆率提高券商有望提高自身盈利水平。与此同时,市场成交额放大将助推券商盈利改善。我们在前期报告中提到牛市3浪成交额是1浪的1.6-2.5倍,这次牛市1浪A股日均成交额为6300亿元,预计20年A股日均成交额超过1万亿元,成交额放大将利于券商利润增长。
风险提示:向上超预期:疫情快速有效控制,国内改革大力推进;向下超预期:疫情传播不确定性增加,贸易关系恶化。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