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造车"阴霾:前3季仅销1.4万辆 难逃跨界风险?

五粮液"造车"阴霾:前3季仅销1.4万辆 难逃跨界风险?
2020年01月16日 18:5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 华夏商训

  宜宾,这座满街飘着酒香的酒都,迎来了城市的第二张名片——“宜宾造车”。

  自从凯翼汽车由宜宾五粮液控股后,仅仅用时一年九个月,就在宜宾市临港经开区汽车产业园建成了凯翼汽车智慧工厂。近日,五粮液花了24.91亿收购的凯翼汽车旗下新车型“炫界”亮相,正式宣布造车成功。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年初,五粮液以24.9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奇瑞集团旗下的凯翼汽车51%的股权,随后便开始了造车之路。而五粮液接手后生产的车一直与奇瑞有着比较高的重合度,甚至有网友调侃称,除了车标不同,其它与奇瑞没什么区别。

  五粮液素来有不安于只造酒的野心,从1990年代开始,在多元化方面有过多次尝试,接连涉足制药、电脑芯片、威士忌伏特加等多个领域,只是屡屡受挫,至今制药公司和芯片领域的鹏程电子公司仍处于存续状态。

  近年来,房地产大亨许家印、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等商业大佬相继将目光转向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被公认为“最后一块蛋糕”。然而他们的汽车或只闻其声却难觅身影,或以上市就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之中。在国内乃至全球汽车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为何企业还纷纷热衷于“砸钱”造车?是“不务正业”,还是另有原因?

  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点评,近几年,西方国家兼并浪潮又起,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相关行业为主,尽可能追求业务的相关性。从事与本企业主业风马牛不相及的业务,已经被证明是难以成功的。处于产品成熟期的行业产品往往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投资于产品进入产品衰退期的行业无疑于把钱扔到水中。

  高端酒企造低端车

  造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为什么还是有前仆后继的企业,包括新势力造车(蔚来,小鹏,威马……),跨界造车(格力、乐视、恒大……)一直寻找机会踏入汽车行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汽车行业利润更大,如果造车成功了,能够带给企业更高的经济效益。

  2013年底,自主品牌奇瑞汽车旗下以互联网化的众包造车模式推出的凯翼汽车切入当时正火的SUV领域,主要面向年轻消费者。

  2017年12月29日,五粮液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认缴1582.9033万元持有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0.5%股权,成为凯翼的第三大股东。公开资料显示,宜宾普什注册资本1.5亿元,成立于1998年8月20日,为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子公司。

  2018年1月2日,奇瑞汽车发布公告称,将旗下品牌凯翼汽车51%的股权以24.94亿元价格转让。接手方为宜宾市汽车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各持50.5%和0.5的股权。据知情人士介绍 ,凯翼汽车生产事宜还是由五粮液方接盘实操。

  有业内人士认为,宜宾市国资收购凯翼,对于双方来说,算是各取所需。对五粮液来说,其强有力的资金储备,加之宜宾市政府对造车的鼎力支持,有望让凯翼汽车品牌再次回春,成为宜宾一个新的工业增值点。有一定市场基础和技术积累的凯翼,也让五粮液的造车梦终于得以成真,形成新的企业盈利点。

  凯翼X3系列指导价是5.89到9.69万元,价格上打的是亲民牌,整体的设计风格非常的年轻动感,迎合了年轻和低端消费者的时尚心理和消费能力,但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多亮点,一些细节部分做的也没有太精细。车标更被很多人吐槽为五粮液喝多了的“醉酒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凯翼汽车在近几年销量表现远不及预期。凯翼新车推出之后,2015年销量2.4万辆,完成销售目标。2016年销售目标6.2万,仅卖出4.3万辆。而根据盖世汽车的统计数据,2019前三季度凯翼汽车共销售14574辆,距离其全年6.17万辆的销售目标相距甚远。

  据数据显示,从凯翼汽车诞生至易主前的四年间,其售出新车累计不足20万辆。随着奇瑞汽车启动内部优化、缩减运营成本等战略实施,凯翼汽车最终被迫剥离。

  事实上,待五粮液进入之时,国内车市已经大大放慢脚步,由增量市场慢慢步入存量市场,消费者在车型的选择上,也从最开始的性价比逐渐转向品牌力和个性化;此外,进口豪华品牌纷纷通过国产化拉低售价抢占市场份额,更加剧了消费者的转型升级,这也是为何近几年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的日子相对滋润,而国产低端品牌越发萎靡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五粮液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凯翼汽车在品牌,设计,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不足。凯翼汽车的在售车型除了价格相对低廉,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没有优势。有网友甚至戏称:看了凯翼汽车车标,总感觉设计师白酒喝多了。如果是针对尚未成熟且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市场,只靠低价或许还行得通,但在城市中站稳脚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为何跨界造车?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利好及市场格局的扩大,涌现了一批所谓的“造车新势力”。而不少新势力车企在还没有实现量产之前,就纷纷倒在了融资的困境上。而以上列举的“跨界”企业,事实上都“不差钱”。

  事实上,“跨界”造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先引起这股浪潮的或是一众房企。据作者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恒大、宝能、碧桂园、华夏幸福、万达、富力等房企纷纷进军汽车业。“不差钱”的房产大佬们,一开始多以收购或投资方式获得造车资质。

  而目前,除了房企外,各行各业的企业都竞先入局,在电器行业尤为热门。去年12月初,开沃汽车低调公布了其新品牌“天美汽车”,宣布第一款产品为一款SUV车型,将在两年后上市。而开沃汽车的创始人为一手创立创维电视帝国的“家电大佬”黄宏生。

  格力电器(SZ:000651)董事长董明珠的“造车梦”也由来已久。2016年8月,董明珠个人投资10亿元,入股珠海银隆新能源22.39%的股份。去年8月,董明珠又带领格力电器与威马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同月,格力电器又联手多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国创能源互联网创新(广东)有限公司,董明珠担任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

  交通专家王钢表示,近几年有许多企业因为行业遭遇疲软,发展遭遇瓶颈,将跨行造车作为新的投资渠道,首先,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给这些企业留下了政治进步和搭车盈利的想象空间。

  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在各地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巨头企业纷纷热衷于“砸钱”造车,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造车拿地一方面可以跨界布局,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拿地难、拿地价格高的问题。如地产商集体入局汽车,其真实目的很可能借造车来圈地圈钱。”

  不过从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来看,5到10年汽车行业将趋于饱和,行业整肃对五粮液这样的外行加低端路线的造车企业来说,又将是一个成长瓶颈,突破不了还会折损五粮液的品牌价值。从这一点看,五粮液造车看似喜大奔上了光明大道,其实任重道远,充满杀机。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公开表示,融资能力可以说是前期造车最关键的因素,这些“跨界”的企业大多都具备这一点优势。“以前的‘PPT造车’就是故事讲得很精彩,但是融资没进展,因此没有办法去推进。不过造车行业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行业,投入和风险都很大,‘跨界’的企业面临着更大压力。现在汽车行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仍一哄而上,或将应对一系列竞争和淘汰危机。”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王帅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22 赛特新材 688398 --
  • 01-22 映翰通 688080 --
  • 01-21 广大特材 688186 --
  • 01-20 瑞芯微 603893 9.68
  • 01-17 艾可蓝 300816 20.2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