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款药 基石“买药”策略奏效 但兜里没钱 管线储备不够 之后怎么办

一年四款药 基石“买药”策略奏效 但兜里没钱 管线储备不够 之后怎么办
2021年04月27日 18:27 经济观察网

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原标题:一年四款药 基石“买药”策略奏效 但兜里没钱 管线储备不够 之后怎么办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余诗琪/文 整个3月,基石药业获批两款新药。先是3月24日,抗癌药普拉替尼获批上市,一周后,另一款抗癌药阿伐替尼也获批上市。

这两款药都是基石药业在2018年“买”回来的,当年6月,它分别与blueprint medicinesAGIOs两家药企达成合作协议,以5200万美元首付款,总额超过4亿美元的价格引进了4款创新药的中国区商业开发权利。

不到三年,当年以极低代价买回来的4款药有2款已经上市,还有1款今年内也要上市。而今年第4款要上市的新药也已经“卖”给了辉瑞,去年9月,基石药业与辉瑞达成了4.8亿美元的战略合作,辉瑞成为基石的三股东,拥有9.9%的股权,以及基石药业的自研产品PD-L1(一种抗癌药)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业开发权利。

当别家还在为PD-1/PD-L1陷入大红海而发愁时,基石已经完美“脱身”,且因此得到了国际巨头做靠山。基石药业有着一个完美的开局。2016年完成A轮融资到现在,远超行业节奏地在今年要上市4款新药,明年大概率还要上市2款。

但资本市场却并没有给予它很高的评价,131亿港元的市值跟其他做抗癌药的中国公司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业内普遍把基石药业归结到“license in”模式里,也就是以购买其他药企知识产权的方式引进药物。这个领域的翘楚是再鼎医药,目前3个药获批上市,市值1195.37亿港元,也比基石药业的市值高不少。

基石药业对外从不定义自己的模式,但这依然严重影响了外界的判断。国内最大的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公司药明康德是其大股东,辉瑞作为三股东又会在未来源源不断地给它提供收购标的。

“基石的速度的确是惊人,但业内不少认为以它拥有的资源,完成这个速度好像也不是特别复杂的事。”某不愿具名的行业投资人告诉EEO大健康记者。

更何况“license in”模式在这个节点争议颇多,它的确意味着更快的起步速度,但后续的可持续性如何是存疑的,毕竟全球并没有哪家医药公司是完全基于这种模式成为巨头的。不少创新药企CEO跟记者抱怨过,现在去海外搜罗项目的企业太多,项目价格也翻了好几番了。

EEO大健康记者就模式和中长期规划的问题询问了基石药业的市场和投资人管理部门负责人,截止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基石速度

基石药业成立于2015年底,在2016年7月完成A轮融资1.5亿美元,初期最为核心的管线仅有一条自研PD-L1管线。

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据基石药业企业发展部全球主管,高级副总裁袁斌介绍,基石药业在这一年与之后的合作伙伴Blueprint Medicines、agios制药开始接触。

而在签订合作协议的一个月前,它刚刚完成了一笔2.6亿美元B轮融资,股东包括GIC、红杉、高瓴等。显而易见,这笔钱就是为了收购而融的,因为基石药业那时的管线储备完全撑不起这个融资额

几家在资本市场上颇有手段的投资方加持,基石药业很快用钱搭起了架子。其2020年财报显示,目前共有15条管线,处于临床三期的有5条,买回来的就占3条,这3条在今年都会上市。

那个节点发生了什么,基石药业并未向外界透露。但商业模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自研跳到“License in”。这本质上是一种“杠杆”玩法,跳过早期漫长的开发过程,低成本快速扩充产品线。

基石药业以IPO前所融的4亿美元,成功将十几个在研项目推进到临床阶段,且有两款创新药上市。

“自主研发和外部引入的双源创新,是我们提升管线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基石药业首席科学官王辛中在谈到公司的模式时,把自研和收购的重要性并列。基石药业的诸多高管也从未在公开场合拿自己和再鼎药业对标。

论坛上不少看好基石药业的投资人主要有三个逻辑,一是“License in”的模式意味着管线的可塑性强;二是基于药明康德强大的研发代工能力,基石药业有着超强的成果转化效率;三是大股东药明康德和二股东辉瑞的资源

但不看好的投资人逻辑也很明确,“License in”随着代工行业越来越成熟,参与者肯定会越来越多。现在包括恒瑞制药百济神州等公司都开始通过这种方式拓展各种适应症,巩固自己的“城墙”,这势必提高了该模式获利的难度。

未来还能这么快吗?

基石药业目前最大的难点是如果不引入新的管线,明年之后,基石药业会面临几年无新药上市的状态。因为现有的15条管线,除了买入的几条之外,多数自研管线均处在临床前阶段和一期临床阶段。

财报显示,基石药业账面还有约5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再鼎药业账面上有11.875亿美元,且近期还在募资8.5亿美元。钱够不够,以及怎么花?基石药业并没有就此问题回答EEO大健康记者。

在2018年之后,基石药业明显放慢了License in的脚步,近两年唯一称得上重磅的引进只有2020年底与LegoChem Biosciences合作的 ADC管线,这笔交易后者将获得1千万美元的首付款,及最高可达3.53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几款获批的药物会给基石药业带来一部分的收入。在招商证券做的收入预测中,基石药业今年来自于药物销售的收入为2.5亿,明年会上10亿了,主要来自于普拉替尼。

普拉替尼目前在美国的定价近2万美元每月,国内通过海南博鳌“进口”的定价为9.8万元月,一年的治疗费用近120万元,即便降价90%进医保,面对着每年5万的新增对应病人,有60亿元的市场盘子。

基石药业也搭建了销售团队,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销售团队规模已达200人,预计到今年年底能达到300人。将覆盖四个主要肿瘤的治疗领域,在约100个城市内覆盖超过400家医院。这个规模和国内一线创新药企基本处在一个档次。

基石药业还挖来了赵萍负责销售团队,她此前曾就职于百时美施贵宝,著名的抗癌神药“O药”在国内早期的推进工作,就是由她负责的。

但随着“短平快”项目纷纷上市,基石药业现存的自研管线因短期内无法上市,便成了“吞金兽”。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14.05亿元,较2019年13.96亿元有所增长。连续两年过十亿元的研发费用,按照行业标准,收入至少要超过60亿元,才能实现盈利。

按照目前的管线规划,基石药业根本无法实现盈利,还要多年亏损。只能想办法快速补齐中长期的管线布局,一方面提升市值,另一方面也不会面临无货可卖的尴尬。看上去,它所擅长的license in似乎是唯一的办法。

但环境已经变了,一堆药企挤进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项目变贵了。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单笔创新药项目引进的价格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019年披露交易总金额的28笔创新药项目交易,平均单价已经达到1.5亿美元。1亿美元以上的交易有17笔,占比超过了60%。

当初基石药业以4000万首付款引进的普拉替尼,两年后的2019年,罗氏为获得同款药在中、美之外区域的商业化权利,开出了高达6.8亿美元首付款,17亿美元总金额的价格。

按照这个涨幅,基石药业目前拥有的5亿美元现金储备的确能干的事挺少。

投资者寄希望于基石药业的两大股东。论坛上有投资者称,药明系是大股东,肯定会推着基石药业出去买买买。

基石药业和辉瑞在合作框架中提到:双方将共同在中国大陆地区许可引入后期研发阶段(已经过概念验证)的肿瘤产品,其中临床开发部分将由基石药业主导。

这也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有投资者称,“后续除了跟辉瑞合作一个项目之外,还要跟辉瑞一起海外去选品种,因为辉瑞是三股东了,希望能弄几个好货,快速补强。”

“这个事不好说,基石药业手上的牌看上去不错,但的确不好打。中长期管线不够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想要快速补齐,也只能靠买,可是兜里的钱不够。股东那边是变量,这个局也只有这两个股东能解开。”上述行业投资人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美元 基石药业 辉瑞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29 力源科技 688565 9.39
  • 04-28 明志科技 688355 17.65
  • 04-28 盛航股份 001205 16.52
  • 04-28 迈信林 688685 9.02
  • 04-27 博众精工 688097 11.2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