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国资多个动向,备受关注。
从《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中关于国资投资基金的容错机制,到A股市场上的频繁布局,再到今年以来多场广东国资相关会议对国企改革和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这些动作都指向推动国有企业积极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这也与新阶段深化国企改革的任务息息相关。
受访专家认为,国企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生力军。通过扩大战新产业收入与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国企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
松绑国资创投考核指标
日前,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关于国资投资考核的内容引起广泛关注。
《条例》第四十条提到,政府、国有企业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应当引导社会资本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鼓励设立长存续期限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
其中,“省人民政府科技、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期和退出期设置不同考核指标,综合评价基金整体运营效果,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最受市场关注。
此外,《条例》第四十一条还提出,省和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推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
一直以来,国企的经营与投资需要考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些具体条例将直接推动国有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破解国资机构“不敢投”的顾虑。
事实上,松绑信号早有释放。
今年2月广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官方解读称,当前创业投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投早投小”方面缺乏长期的、有耐心的资本参与,许多科创企业在“从0到1”的阶段获得的可持续投入不足,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政府投资基金的考核、容错、让利、激励等机制不够健全等。
对此,《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决策、业绩考核、市场化选人用人、员工激励、容错免责等制度,推动其更好发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关键作用。优化创新创业领域的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办法,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目标。”
今年6月,广州开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发布《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发布管理办法》也提到,科创母基金秉承坚持产业引导、鼓励干事创业、宽容失误的原则,建立管理运作容错机制。
“在当前低迷的环境下,市场化投资机构更偏好有营收或高成长性的项目。虽然很多科技企业的技术和前景不错,但市场化机构没法投入大量资金去‘喂养’他们,这就需要国有投资机构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深圳前海海创孵化器创始人许遵彬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这种项目风险相对更高,国资投了之后不一定保值增值,如今的“松绑”动作让国资国企更敢于去“趟路子”。
许遵彬认为,政策上有了明确导向,但对于激励机制跟考核机制的建设指标亦十分重要。投早投小,是聚焦垂直领域投还是投向更多的新赛道?以哪些指标来验证投资效果?这些都需要纳入考量。
纵深推进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国资频繁通过各类资本手段支持科技创新,“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去年2月,广州产投牵头设立了总规模2000亿元母基金,重点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今年7月,粤科金融集团签约落地9只区域母基金、7支省际协同发展母基金、产业领域直投基金等,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科技创新、区域招商引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国资在A股上也频频进场。譬如,去年8月,广州工控集团成为孚能科技第一大股东,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拓展其先进制造业版图;今年3月,广州市花都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正式成为普路通实际控制人,加码当地储能产业;今年7月,广新集团旗下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拿下”海王生物,进一步整合医药生物产业链。
加上近期的国资创投考核指标调整。这些动作背后,最终目的在于以投促引、以投促产、以投促创,进一步培育壮大战略性产业,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广东多地都在跟进落实对战新产业营收占比的要求。”中大咨询研究院院长黄斌全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黄斌全观察到,国企往往能通过收购优质的上市公司并引进当地,使自身科技能力和产业实力迅速强大起来,“近年来国企并购比较好的现象是他们出手比以前理性得多,手段也更科学合理,更多考虑怎么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把投后管理前置去考量,而不是纯粹为了并购而并购,更注重系统协同”。
他认为,未来在广东战新产业的发展里,“链主+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将成为主流。在这种模式下,作为链主的大型国企必然少不了通过资本并购获得产业链资源。最近梳理各家国企创新产业资源的举动,也是在为此做一些谋划。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广东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5.8%,营业收入3224.33亿元。广东省属企业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营收总额的22.09%。
近期广东国资系统多个会议强调,要“再造一个广东新国资”“聚焦主责主业,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并购重组……上下联动拓展产业领域,由点及线拓展产业链条,聚焦主业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并购重组,促进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融合发展”。
可以看出,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包括广东国资在内,当前国资国企的“打法”,一方面是要强化科技研发,一方面是加强创新与科技投资。这也与新阶段深化国企改革的任务息息相关。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等学者撰文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一2022年)》主要聚焦于公司治理机制,旨在提高运行效率和激发内在活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一2025年)》主要聚焦大力推动功能性改革,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企向创新驱动转型,契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是国有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依据。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