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策略:A股三阶段拾级而上 首选中游制造、次选必需消费

华泰策略:A股三阶段拾级而上 首选中游制造、次选必需消费
2022年05月26日 17:22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华泰策略|中期策略】拾级而上,中游制造

  来源:华泰策略研究

  张馨元/王以/王伟光/孙瀚文

  A股三阶段拾级而上,首选中游制造,次选必需消费

  下半年A股大势不悲观。内滞外胀环境是制造国压力最大的宏观组合,其构筑的风险溢价顶已经在4月末出现,往年底看,A股有望迎来三阶段拾级而上行情,第一阶段(5月至中报季)震荡反弹至上海疫情前震荡位,第二阶段(中报季至10月)业绩拐点出现,进入反转行情,第三阶段(10月后)释放行情弹性。配置角度,把握Q2后重大边际变化和已有逻辑的交易程度,美债贴现率压力见顶、产业链利润分配压力见顶、当前产业周期/通胀结构/地产宽松的股价隐含预期程度不高,由此,中游制造为首选,必需消费次优。细分品种中,结合自下而上逻辑,中游制造考虑机械/电子/汽车/电新/军工。

  现状分析:三个关键词和三个预期差

  市场现有三大特征:内滞外胀、中美错位、高低切换,下半年三大特征的预期差分别定义A股方向、节奏与结构。①当下内滞外胀组合意味着制造国量与成本端均承压,下半年国内复苏+海外衰退组合对制造国更友好;市场担忧海外收水+通胀+Risk-off进一步演绎,但三者相互勾稽,外部压力峰值不会超4月末水平;②中美疫情/经济/政策三重错位,市场关注内外错位持续时间,考虑中美经济/通胀/政策/利率周期联动顺序,Q2中美利差压力见顶→Q4中美利差压力反转;③高低估值切换是表,上中下游轮动是里,Q2海外贴现率压力+产业链利润分配压力见顶,对应成长+中游风格双重修复。

  H2大势:拾级而上,修复在5月之后,弹性在10月之后

  5月后A股修复行情或呈现三阶段拾级而上:①第一阶段,5月至中报季,上海疫情反转+中美利差缓压,市场向疫情前震荡位修复,②阶段二,中报季至10月,A股业绩拐点确立(预计中报非金融归母净利同比-6%),但考虑国内流动性分配结构(脱虚入实)+企业盈利结构(中下游利润率改善幅度或有限),行情以慢牛爬坡为主,③阶段三,10月之后,Q4全A非金融业绩同比转正并呈现弹性,盈利上行或持续至23年底,同时,防疫压力缓和→中美利差反转→海外收水完成或渐次兑现,对应风险溢价、海外流动性分配、海外流动性总量共振改观,A股步入业绩+估值双升的弹性行情环境。

  H2风格:中证500赔率占优,中游制造>必需消费>其他

  定量角度,中证500赔率>沪指>创业板指>沪深300,创业板指弹性>中证500/沪深300>沪指。定性角度,综合考虑久期风格+板块风格+预期程度,超配顺位:中游制造>必需消费>其他。①久期风格,Q2海外贴现率压力见顶,成长估值环境改善,②板块风格,PPI-核心CPI剪刀差回落、中游毛利率拐点回升、上游产能投放拐点回升,共同指引中下游利润分配环境改善,③当前自上而下逻辑中,股价反映的预期程度从高到低为,全面基建>动态清零>地产宽松>通胀结构>产业周期,中游制造是产业周期+地产宽松+共同受益对象,必选消费是动态清零+通胀结构共同受益方向。

  H2配置:自下而上,考虑供给侧+需求侧+边际资金动向

  供给维度,筛选1:原材料成本敏感度高、海外营收占比高(可将内外价差转化为利润),筛选2:毛利率压力缓和、现金流好、产能利用率高,筛选结果为电源设备/电气设备/通用设备/航天军工/白电/消费电子。需求维度,考虑1)降债目标完成、现金流好的上游央企/国企资本开支方向,对应储能、循环经济;2)远期降本增效确定性较强的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包括工控自动化、半导体;3)技术迭代驱动需求确定性的光伏设备、SiC。边际资金维度,下半年加仓有空间、有意愿的长线资金险资、国家队Q1共同加仓方向为机械/电子/汽车/电新/军工,历史上加仓持续性为3-5个季度。

  风险提示:疫情防控压力超预期;联储紧缩程度超预期;全球通胀超预期

  现状分析:三个关键词和三个预期差

  关键词:“交易滞胀”与“交易衰退”之间的博弈

  去年Q4至今市场在内滞(衰退)+外胀(滞胀)之间反复博弈,主要矛盾沿内滞→外胀→内滞切换。2020年中美进入短周期步调的差异,使得投资者在本轮美林时钟中,反复在内外错位环境中博弈市场预期变化;去年10月国内PPI同比见顶,短周期从滞胀走向衰退,去年11月美国制造业PMI、工业产值等短周期指标筑顶回落、广义通胀指标仍在上行,标志短周期从过热走向滞胀,内滞+外胀组合构成年初至今大类资产宏观交易底色。

  沿商品轮动视角,去年Q4至今,内生定价资源品→内外定价+强金融属性资源品→外生定价+弱金融属性资源品价格顶依次出现,呈现内滞→外胀→内滞主要矛盾三阶段切换:

  去年10月至12月,“滞压”强于“胀压”,国内地产链下行风险加大,内外资源品价格普遍回落,煤炭、螺纹等内生定价资源品周期筑顶;但“滞”中有“胀”,越靠近海外需求的、金融属性受强美元抑制程度越小的,价格韧性越强,油价在此期间基本在高位震荡;

  1-3月,“胀压”强于“滞压”,俄乌冲突爆发,内外资源品价格同步走高;但“胀”中有“滞”,煤炭、螺纹等内生定价资源品弹性弱于铜铝油,且未升破去年10月国内PPI见顶时的高点,同期铝、原油创疫情以来新高,铜升至与去年高点基本持平;

  4-5月,“滞压”再度强于“胀压”,北上疫情爆发+海外收水预期上调,内外资源品价格同步回落,铜、铝等内外综合定价+强金融属性资源品周期筑顶;同样的,“滞”中亦有“胀”,更靠近海外需求的、金融属性受强美元抑制程度更小的原油,基本维持在高位平台。

  去年Q4至今,A股交易同样呈现内滞→外胀→内滞主要矛盾三阶段特征,超额收益主线沿全面宽松→供需缺口→业绩刚性轮动。一般而言,从滞胀切换至衰退环境时,A股超额收益主线的边际变化为上游资源转弱、主题成长走强,前者对应供需关系拐点,后者隐含流动性预期变化(但由于每轮流动性预期强弱有别,衰退中的超额收益品种并不稳定)。

  去年10月至今年2月,计算机+通信+传媒等主题成长领跑,期间全面降准+降息依次落地、元宇宙与数字基建等产业催化剂较密集,美联储加息开启前的短暂窗口期,国内衰退→货币宽松逻辑上升为主要矛盾与超额收益主线;

  1-3月,煤炭+有色再度领跑,细分行业中,半导体材料也有阶段性表现,期间依次经历俄乌冲突升温、国内资源品价格反弹、美国年初通胀大超预期、油价破百,海外滞胀→供需缺口上升为主要矛盾与超额收益主线;

  4月,食饮+商贸等必选消费领跑,体现疫情冲击下,国内衰退→业绩刚性上升为市场主要矛盾与超额收益主线;受海外收水压力牵制,央行弱化“以我为主”表述、强化“兼顾内外平衡”目标,与全面宽松预期逻辑匹配的主题成长超额收益逻辑不顺。

  预期差:联储收水vs美国通胀vs美股下跌是三合一变量,相互掣肘

  疫情后中美经济周期的持续性错位,造就三种内外组合: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一季度,“国内过热+海外复苏”,制造国量升的同时,成本压力小,股价环境最优;2021年二季度至四季度,“国内滞胀+海外过热”,制造国成本压力上升,但依靠强外需+不过剩的产能,成本压力大部分可以传导,制造国量稳+成本稳,A股股价环境依然友好、不乏结构性机会。

  去年Q4至今年上海疫情前,“国内滞胀+海外过热”向“国内衰退+海外滞胀”环境切换,原料进一步涨价,且外需总量增速下降,制造国成本转嫁的能力较前一个阶段有一定弱化,北上疫情爆发,市场进一步担心外需份额下降+供应链成本上升,同时联储加快收水、美股下跌带来微观资金面的恶化,上述逻辑叠加A股4月跌幅加剧。

  但考虑当前市场担忧的主要压制力之间的勾稽关系,我们认为,4月末沪指2870一线大概率是外部压力高峰:以五月上旬为临界点(5.5联储缩表时间落地+5.11美国4月核心CPI出现拐点+5.6从股债同跌变为美股跌美债涨),联储收水-美国通胀-美股下跌三者之间开始呈现更强的相互掣肘、内部勾稽关系,对A股的实际总量影响小于三者单独负面影响之和。基准情形下,下半年国内疫情复工复产+美国通胀确认筑顶,内外宏观组合由国内衰退+海外滞胀向国内复苏+海外衰退切换,内外环境对中游制造及下游消费股价表现更加友好。

  考虑市场担忧的负面因素,若美国CPI通胀持续性继续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美股跌幅进一步加深,第一,联储收水节奏受制约,第二,制造国出口总量不会失速下滑。若联储收水节奏超预期,美股跌幅进一步加深并导致A股资金面恶化,第一,美国CPI通胀压力将更快缓解,内外宏观组合或更快步入国内复苏+美国衰退阶段,对应制造业原料成本缓压,第二,人民币贬值虽然导致外资流出风险加大,但也对应制造业出口份额不会失速下滑。

  关键词:疫情、经济、政策的内外“反向剪刀差”

  上半年中美利差进入倒挂,其背后是疫情、经济、政策三大维度的内外分化加剧。经济维度,2020年疫情后至今年年初,国内制造业持续保持领先修复优势,而美国消费修复力度强于中国两者产业结构的修复差异也反映在疫情防控政策重点的不同——国内重心为保供应链,美国重心为保居民资产负债表。但2月以来,中美制造业实际产值剪刀差从扩张走向收敛、消费增长的反向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以相对于2019年同期水平衡量,今年2月中、美制造业产值分别处于127%、100%水位,3月中国制造业产值快速下降至111%,美国进一步修复至103%,2月中、美消费增长分别处于132%、113%水位,3月中国社零消费快速下滑至96%,美国进一步修复至133%。

  疫情维度,中美防疫压力错位约3个月。除中国本身领先于美国半个身位的短周期因素外,疫情剪刀差的反向扩张构成显著的额外压力。从去年底到今年4月,Omicron毒株带来的疫情防控压力从美国转向中国,美国本轮疫情冲击高峰出现在1月中旬,国内出现在4月中旬,滞后约3个月,且由于本轮国内疫情位于高端制造业重镇上海(上海在半导体、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车领域的国内产值占比约20%),对宏观经济增速贡献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受到的供给冲击可能不亚于2020年武汉疫情时期。

  政策维度,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约9个月,分别处于宽松周期中段、紧缩周期中段。以广义流动性扩张速度和政策定调衡量,2020年5月国内M2增速触顶、政策基调转向,宏观流动性向常态化回归,去年11月以来M2再度扩张、开启降准降息周期;2021年2月美国M2增速触顶、开启Taper预警,去年12月启动Taper、3月启动加息。

  预期差:中美错位的最长周期约5个季度,当前已持续3-4个季度

  中美周期错位已在市场交易的预期中,当前核心问题/预期差在于周期错位的持续性。由于衡量周期的指标不同,得到的结果可能差异较大,我们以尽可能全面的对比,分别考察中美经济增长、通胀、政策、利率视角下的错位程度。

  经济增长视角,中美经济周期最长错位15个月,本轮错位10个月。2000年以来中美经济增长短周期共出现7轮明显错位(包括本轮),其中,国内增长走强而美国增长走弱的分化区间共两个,分别为2006年上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疫情前,其中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期间,中国强于美国的错位时间最长,达到11个月;国内增长走弱而美国增长走强的分化区间共5个,除本轮外,分别为2005年下半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下半年、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下半年,其中,最长一轮美强于中的分化出现在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本轮中美短周期增长高点均已现,国内为去年Q1,美国为去年Q4,错位时间约10个月。

  通胀视角,中美通胀周期最长错位17个月,本轮分化已持续7个月。考虑中、美的经济结构和通胀压力源差异,我们分别以国内PPI同比、美国CPI同比衡量两国通胀周期。中美通胀周期的同步性很强,2000年以来仅出现4轮明显错位(包括本轮),其中,国内通胀升而美国通胀落的分化区间为2010年1-11月,共11个月;国内通胀落而美国通胀升的分化区间分别共3个,除本轮外分别为,2004年底至2006年上半年、2017年底至2018年年中。

  其中,最长分化持续时间为17个月,为04年12月至06年4月,彼时国内上游资源品陷入阶段性产能过剩,钢铁、水泥、电解铝在02-04年大举投资,并自05年开始陆续投放产能,随着04年下半年地产调控政策加码、下游总需求回落,上游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现。本轮国内PPI通胀高点出现于去年10月,美国CPI顶部尚待确认,分化已持续7个月。

  货币政策视角,中美政策周期最长错位15个月,本轮错位已持续6个月。2000年以来中美经济增长短周期共出现6轮明显错位(包括本轮),与前述的经济增长错位区间大致对应,其中,国内紧而美国松的分化区间共两个,分别为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两轮持续时间均为9个月;国内松而美国紧的分化区间共4个,除本轮外分别为,2005年下半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下半年、2018年年中至2019年下半年。

  其中,最长一轮中松美紧的分化出现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彼时国内经济面临民企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周期下行三重压力,自2018年4月末开启降准周期,而美国顺周期财政扩张(特朗普减税),联储持续推进缩表加息,直至2019年7月,联储宣布进行货币政策中期调整,转向连续降息、停止缩表。美国自去年12月开启Taper,中美进入政策反向,目前政策分化已持续6个月。

  贴现率视角,中美利率周期最长错位16个月,本轮错位已持续15个月。利率周期是经济增长、通胀、货币政策的综合映射,2000年中美利率周期共出现6轮明显错位(包括本轮),与前述的经济增长周期、通胀周期分化区间基本对应。其中,中上美下的分化区间有两个,分别为2007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中,其中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的分化持续时间最长,达到14个月;中下美上的分化区间分别共4个,除本轮外分别为,2004年底至2006年上半年、2015年、2018年。

  其中,最长分化区间为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持续时间16个月,如前文所述,彼时国内经济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但可通过强外需缓解部分压力,经济增长及通胀呈现软着陆),美国仍受益于金融创新(次级贷款),处于居民加杠杆、地产上行周期中。本轮国债利率去年2月见顶,中美分化已持续15个月。

  上述四个视角下,如果简单按照当前分化持续时间vs历史最长分化时间推演,对应的中美经济指标走向同步的先后顺序为,美国经济增长拐点(去年Q4已现)→中美利差拐点(今年7月)→美国货币政策拐点(明年2月)→美国CPI通胀拐点(明年3月)。

  但需要注意,美国通胀拐点大概率并不会延迟到明年Q1才确认,我们更倾向于今年8月前确认,主要考量:①历史上最长17个月中美通胀周期分化,跟当前情形不具备可比性,05-06年初的PPI下行周期受国内上游02-04大举扩产、05-06阶段性产能过剩影响所致,但本轮上游产能在20-21年未明显扩张,当前产能不过剩,因此考虑其余两轮分化更可比,10个月左右的最长分化,②通胀与经济增长同属于短周期库存周期指标,一脉相承,本轮中美经济增长也错位10个月,以10个月为锚,对应今年8月前确认美通胀拐点

  关键词:非典型的“高低切”

  去年Q4以来,公募系统性调仓,开启估值风格的高低切换,以相对全A超额收益衡量,高估值、低估值风格年初至今的表现分层比较显著,低估值风格的周期+大金融,整体优于高估值风格的TMT+成长型消费+成长型制造,但当前交易的估值高低切换,与传统视角下,价值风格明显全面占优的市场特征并不完全匹配。

  其一,久期风格内部的分化较大、一致性并不强,低估值风格中保险+券商没有超额收益,除煤炭外的低估值品种没有绝对收益,而高估值风格中医美、免税也取得超额收益,其二,上中下游板块风格的表现分层,似乎更加明显,典型上游(煤炭+有色+石化)超额收益最强,其次为典型下游(除地产链外的各类消费),典型中游(中游制造+地产链可选消费)超额负收益最明显,资金呈现从中游向上游和下游切换。

  本轮高低估值风格切换并不纯粹,且与上中下游板块风格切换并存,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本轮价值股行情缺乏明确的宽信用载体。2010年以来价值绝对占优(同时具备超额+绝对收益)的区间为2012年、2016-2017年,彼时成长相较价值的业绩剪刀差大幅回落、低估值产业周期启动——2012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从2012年初的-14%强势反弹至2013年初的50%)、16-17年三四线地产去库存(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从2015年初的-16%强势反弹至2016年中的37%);而今年上述两个条件似乎不清晰——成长vs价值业绩剪刀差未明显收窄,地产有修复逻辑但难言弹性(至少在目光所及的下半年)。

  第二,上中下游的利润分配进一步向上游集聚。截止一季报,广义中游制造(中游制造+地产链可选消费)归母净利润占非金融地产比重,进一步下滑至16.0%,处于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对的是,上游资源利润占比提升至25.0%,为2014年年报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16-17供改时期。

  预期差:成长型周期股的两个属性均有望迎来减压

  按前述逻辑延伸思考,下半年的两个边际变化可能意味着,年初至今看到的估值高低切、板块上中下游切,均存在极致反转机会。第一,价值缺乏全年绝对占优的必要条件,上半年制约成长的贴现率因素如果出现反转,那么成长或迎来阶段性减压,年初至今美债长端率上行对成长的相对收益构成明显负向压制,且长端利率水平接近18年高点,若美债利率见顶,成长相对估值具备修复条件,我们认为这个时点出现在Q2(详见第二部分:H2展望:修复在5月之后,弹性在10月之后)。

  第二,中游成本压力最大阶段在中报前出现,三个边际变化可侧面印证,其一,PPI和核心CPI剪刀差已回落7个月,历史上中游利润占比相较上游回升,均发生在PPI-核心CPI剪刀差后0-7个月,Q2大概率即为本轮中游利润占比拐点;其二,一季报显示制造业单季度毛利率已较年报回升,尽管上海疫情可能导致Q2毛利率进一步承压,但原本利润率修复趋势大概率不会被逆转;其三,自去年Q3开始,上游资源产能建设及投放加快,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从底部回升。

  H2大势:修复在5月之后,弹性在10月之后

  择时判断

  企业盈利拐点:二季度为业绩底,四季度见业绩弹性,明年有业绩持续性

  在2021.11.12《2022:配置能源与芯片的增长闭环》中,基于自上而下的宏观指标拟合法及自下而上的分板块汇总法,我们测算出2022年全A非金融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速为4.7%(此外,乐观值为8.0%,悲观值为1.3%)。

  在2022.5.1《22年A股盈利预测更新》中,考虑到俄乌冲突、疫情扩散等低预见事件对企业盈利的扰动,并结合2021年年报、2022年一季报的最新数据,我们更新了2022年全A非金融盈利预测,并做出以下判断:

  1)  下调2022年全A非金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至3.8%(去年底预测值为4.7%),此外,乐观值下调为6.9%,悲观值下调为0.7%;

  2)  季累增速仍呈现“U型”,中报为业绩增速底,三季报业绩增速大概率仍为负数,年报业绩增速回正且为年内高点;

  3)  考虑到疫情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具备黏性、21Q3全A非金融业绩增速回落但仍处于高位(21Q3全A非金融净利增速+41.6%),22Q3全A非金融业绩增速大概率仍为负数;22Q4在疫情影响逐步消散、国内经济周期步入小复苏、21年报低基数等因素作用下,全A非金融年报业绩增速有望展现弹性预测业绩增速较前三季度+5.2pct回正至3.8%);

  从业绩增速走势、ROE走势对A股指数走势的指示作用来看,05年以来全A非金融业绩增速底部拐点、ROE底部拐点对上证指数底部拐点的指示作用较强:①市场底部拐点一般同步于业绩增速拐点,②ROE则是相对滞后的指标,ROE拐点通常滞后业绩增速拐点约一个季度,但ROE同比增速底部拐点往往同步于业绩增速底部拐点。

  从持续时间上看,在全A非金融ROE由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双拉动回升时期,业绩增速的修复时长往往是ROE修复时长的一半左右。业绩增速修复通常持续5-7个季度,而ROE修复持续时间往往更久(8-12个季度)且与修复动力有关(在净利率与资产周转率双拉动的时期ROE修复时长往往较长,如2009-2011年、2016-2018年,仅由净利率拉动的时候ROE修复时长往往较短,如2013-2015年),此外ROE修复斜率的高点往往同步于业绩增速修复顶点或滞后其1个季度。

  按照我们的测算,并结合上文发现的时序关系,若22年中报为全A非金融业绩底,则全A非金融ROE将于22Q3触底后步入修复通道;持续性上,本轮业绩修复或持续6个季度(取历史平均)至23年底、ROE修复或持续8-10个季度(取历史平均)至24H2。此外,考虑到22年在疫情爆发、通胀高位、经济周期回落等因素影响下全A非金融企业利润增速普遍下滑,低基数效应下同样可以推导出23年全A非金融业绩修复或具有持续性。

  此外,基于PPI领先指标的底部形态,以及领先时滞,年内PPI或在Q3末-Q4结束下行趋势,22Q4-23Q1PPI或呈现平底形态,对应Q3末-Q4全A非金融补库指引不变;基于全A非金融业绩修复在09年以来三轮完整库存周期里的表现,若22Q4末-23Q1下一轮库存周期开启,则全A非金融业绩修复有望在23年保持持续性。

  第一,信贷周期是库存周期的先行指标,新增社融同比与新增信贷同比对 PPI 同比有强领先指引;新增社融(12月移动平均)自21年10月以来进入回升通道,但本轮新增社融增速在去年9月-12月期间呈现低位震荡,或指引本轮PPI底部形态扁平,类似的还有14年社融平底,对应15下半年PPI同比平底形态。

  第二,除信贷周期外,M1同比亦是PPI同比的强领先指标,历史数据显示其底部大约领先PPI底部8-13个月不等。本轮M1同比于今年2月触底,按照历史平均滞后期限推导(10个月),同样对应今年Q4 PPI同比结束下降趋势。

  第三,在09年以来三轮完整库存周期的初期(这里指被动去库存时期,及主动补库存前期)均发生有全A非金融的盈利修复。其中,盈利修复贯穿被动去库存的整个时期,但在主动补库存时期的持续时间不定:①2013-2015年内外需双弱导致主动补库存时期较短、盈利修复基本贯穿整个主动补库存时期,②而2009-2011年、2016-2018年内外需均较好,因此主动补库存时期较长、但盈利修复往往在主动补库阶段行至一半便回落(或源于过高的资源品价格反向侵蚀了企业利润)。若按照上文所测算,PPI同比或于22Q3末-22Q4结束下行趋势,对应22Q4末-23Q1或开启下一轮库存周期,假设被动去库存时长取历史均值(3-4个季度)、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基于前文发现的时序关系(即盈利修复贯穿被动去库存的整个时期),则同样能推导出23年A股业绩修复具有持续性。

  贴现率拐点:Q2美债压力或见顶、H2有望边际减压

  去年Q4至今,美债贴现率上升为市场整体、尤其是高估值风格的最大压制力之一。考虑三层逻辑,我们认为Q2美债贴现率及中美利差压力见顶,下半年边际减压,Q4中美利差压力或反转。

  第一,从加息周期的角度考虑,本轮加息周期至1Q23,按照过往美债贴现率与加息周期的互动关系,4Q22应触顶。联储收水周期中,美债收益率有典型的“三段式行情”,市场预期驱动上行→联储操作驱动上行→最后一次加息前夕筑顶回落,1970年以来一共有8轮加息周期(不包括本轮),其中,最近6轮美债长端利率均在最后一次加息结束前一个季度内筑顶。以前文中美政策周期错位最长区间(15个月)vs当前已分化时间(6个月)推算,最晚1Q23联储结束加息进程,对应4Q22美债贴现率压力见顶;从衰退预期维度也可侧面印证联储加息终止时点或为1Q23,1970年以来美债10y-2y曾7次倒挂(不包括本轮),其中6次成功“预言”经济衰退,且衰退基本发生在出现倒挂的12个月以后,按此时滞算,也对应1Q23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升温、联储加息应基本终止。

  第二,进一步考量本轮加息周期的特殊性,美债贴现率实际筑顶时间应远早于4Q22,我们更倾向于是2Q22。本轮加息周期启动明显晚于历史同期,1970年以来首次加息基本均在CPI底部拐点后0-3个季度内,但本轮滞后CPI底部拐点22个月,与之对应的是加息速度明显快于过往,其结果是,债券市场已可能前置交易加息预期(21年一季度联储预警Taper时,市场已在关注加息时点),考虑中美利率周期最大错位时长(17个月)vs当前持续时长(15个月),若美债利率仍在当前位置上行,7月也应基本见顶。

  第三,从上行空间角度比对,1970年以来的8轮加息周期,美债长端利率平均上行幅度275bp,当前已上行260bp(0.5%至3.1%),1985年以来最大上行幅度为269bp,若美债长端收益率仍有上行动力,其对应的空间也可能非常有限,从侧面印证本轮紧缩政策后置之下,债券交易的预期已经明显前置。当然,在加息周期中,美债收益率快速回落的概率可能也不大,我们倾向于Q2美债贴现率压力+中美利差压力见顶,Q4联储基本结束加息进程时,美债贴现率下行压力加大+中美利差压力反转。

  弹性判断

  国内流动性结构:居民和企业资金均脱虚入实,Q4前不支持估值大幅抬升

  以M2与名义GDP增速(以工业增加值+PPI 作为名义GDP增速的代理指标)之差衡量的剩余流动性表征流动性在实体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分配,剩余流动性扩张往往是 A 股估值扩张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根据下半年工业增加值、PPI、M2的变化趋势考虑,下半年剩余流动性料难大幅扩张,居民和企业部门资金均脱虚入实,不支持估值大幅抬升。

  1)居民端地产和消费需求或恢复,挤占部分流动性:商品房销售面积、网购商品和服务销售额同比1Q21触顶回落,居民中长期贷款和居民短贷同比持续下行,公募基金发行创新高,资金脱实入虚;下半年地产政策加码的效力显现,叠加疫情导致购房和消费需求后置,居民部门在实体经济的流动性需求大概率回升。

  2)企业端资本开支需求大于回购需求:一方面,全A非金融地产固定资产周转率、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高位,资本开支有必要性,而4-5月因为疫情压制的资本开支需求也或随着复工复产而后延兑现;另一方面,本轮下跌阶段,产业资本回购峰值水平低于2015、2018年峰值,企业部门在实体经济的流动性需求可能大于资本市场。

  企业盈利结构:上游利润占比中枢抬升,中下游利润率改善幅度有限

  上游利润占比自1Q20疫情低点后持续抬升,目前位于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随着PPI和CPI剪刀差收窄,上游价格高斜率上行阶段已经过去,但除非出现技术路径的变化,中游对上游原材料的依赖度下降(如钠离子电池),中下游利润率短期改善幅度或有限。

  定量测算

  安全边际:悲观情形下,沪深300PE TTM最大收缩风险约10%

  我们在2021.11.12《2022:配置能源与芯片的增长闭环》中对2022年沪深300估值中枢进行了测算,相对估值法下,盈利增长按Wind一致预期(2022沪深300营收同比9.5%、净利润同比12.7%)、无风险利率按中枢3.1%、风险溢价水平按升4%测算,2022沪深300的PE(TTM)中枢或在13.12倍、PB(MRQ)中枢在1.51倍;绝对估值法下,2022合理静态PE中枢为12.64倍。

  站在当前时点,考虑全A非金融业绩变化趋势(U型)、内外经济阶段(国内从衰退到复苏,海外滞胀)、中美货币政策(内松外紧)、中美利差(中下美上),我们将可比时间段调整为2012年、2005H2-2006H1(需要注意这两个时间段与当前类似但并非完全相同:当前制造业产能并不过剩,但国内面临的全球流动性压力更大)。相对估值法下,盈利增长按照最新Wind一致预期(2022年沪深300营收同比12.87%、净利润同比16.05%)、无风险利率中枢下调至2.8%、风险溢价水平假设至2022年初以来水平,算2022年沪深300合理PE估值中枢为13.01倍,PB中枢为1.52倍,分别较2021.11预测值下降0.84%、上升0.67%。

  此外,除了测算合理估值,我们也对风险溢价做了最悲观假设,以测算沪深300估值的最大收缩风险。相对估值法下,盈利增长按照最新Wind一致预期、无风险利率中枢下调至2.8%,但风险溢价在两个可比年份做最悲观假设(2012年对应估值系数调整为-10%、05H2-06H1对应估值系数调整为-15%),测算出2022沪深300的悲观情形PE(TTM)中枢或在11.18倍,相比2021年估值中枢(14.47x)收缩10.1%,相比2021年底估值(14.02x)收缩7.2%,相比当前(2022.5.18)估值收缩6.1%

  绝对估值法下,下调无风险利率区间至2.7%-3.0%、维持永续增长率2%-4%的假设,更新2022-2023年的万得一致预期盈利预测,测算沪深300对于2021年净利润的合理PE估值处于12.18-15.14倍之间,中枢在13.57倍,与相对估值法的测算结果接近,相比2021年估值中枢收缩6.22%。

  弹性空间:中证500赔率高,创业板指弹性大

  对比历史盈利弹性和宏观流动性环境相似的阶段,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预计相对沪深300、创业板指,中证500、上证指数的赔率更高,创业板指估值修复的弹性更大。

  22年中证500、创业板指、沪深300的预测净利润同比增速(Wind一致预期中性情形与悲观情形均值,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当前Wind一致预期中性值尚未完全计提疫情影响)分别为29.57%、31.21%、9.59%(预测数据截至2022.5.19),22年中证500相对沪深300的业绩剪刀差(预测值)较21年收窄,创业板指相对沪深300的业绩剪刀差(预测值)较21年小幅走廓,22H2业绩剪刀差角度看不支持中证500、创业板指相对沪深300显著占优;流动性角度,预计22H2剩余流动性走廓幅度有限,中证500相对沪深300估值边际减压但难言提升(与2009年、2012年剩余流动性持续走廓不同);海外22H2美债长端利率下半年上行空间有限,且上行斜率放缓,成长板块的估值压力有望减弱,但稳增长基调下难现相对估值明显回升。

  中证500、上证指数赔率相对更大,创业板指弹性更高。根据风险溢价隐含的估值模型,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预计沪深300、中证500、上证指数、创业板指等指数的赔率分别为2.57、4.52、4.06、3.70,即中证500>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沪深300。主要假设:1)无风险利率:华泰固收团队对22年10年期国债利率的研判2.65-3.00%之间,我们取中枢2.8%;2)历史相似阶段风险溢价波动:根据22年各指数Wind一致预期净利润增速、历史上盈利&宏观流动性相近阶段风险溢价波动(2012年、2018年)并考虑各指数行业成分变动,以此得到风险溢价波动区间。

  H2配置:胜负手是“生产要素优势”

  自上而下:全面基建vs动态清零vs地产宽松vs通胀结构vs产业周期

  考虑相关行业当前与可比阶段股价表现,或基金仓位情况,当前预期被交易的程度,从高到低顺序为,全面基建>>动态清零>地产宽松>通胀结构>产业周期:1)中游制造是多重逻辑共振的首选,短期受益动态清零、中期受益通胀结构和产业周期,原料成本、汇率和供应链成本均边际改善;2)必选消费次优,是通胀结构+动态清零的共振方向。

  1)全面基建

  全面基建政策仍有一定预期空间,但整体性价比较去年底降低:1)从央企订单和新增政府债券增速上看,基建投资增速仍处在上行周期中,4月受疫情扩散、银行透支Q1优质项目、政府端发力放缓影响略有回落,但考虑到美联储加息预期可能度过上升最快的阶段,国内或开启宽信用政策的密集窗口期;3)本轮基建工程相对全A收益上行阶段已持续10个月,幅度仅次于14-15年,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表述或标志着本轮基建宽松周期的政策力度达到高点,当前整体性价比有所降低。

  政府端仍是主要加杠杆部门,基建或为“稳增长”加码最直接有效的抓手。三驾马车中,消费受制于疫情扰动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出口增速并不弱,固定资产投资中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建是共识下的“稳增长”发力点。1)政策表述上,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升级为本次政治局会议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支持举措上,4月央行、外管局发文要求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需求,5月国常会提出“通过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有望从中长期增加基建资金来源。

  回顾近五轮基建宽松周期,1)新增政府债券和地方债券带动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回升,但近年来基建投资增速中枢下移;2)绝对收益上看,基建工程指数涨跌幅主要由估值驱动,最大涨幅区间往往对应宽信用前期,后期调整后或有修复;3)相对收益上看,基建工程指数往往在政策加码阶段跑赢万得A,之后跑输或持平。逆周期调节下基建相对业绩预期强化,而随经济企稳、政策收敛,基建相对市场业绩预期剪刀差收敛,表现回落。

  2)动态清零

  5月初上海疫情减压,15日上海发布复工复商初步计划,17日全市16个区均实现社会面清零,全国疫情防控局面出现转折点。随着防疫政策回归常态化,下列配置逻辑逐渐强化:1)需求韧性:必选消费和军工等2G品种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小,疫情或系统性抬升居民部门必选品常态库存水平;2)线下消费和出行链需求恢复:航空、酒店、旅游及景点中叠加供给侧变化的酒店最优;3)制造业景气形态的U-V反转:由于本轮疫情中心上海和2020年武汉的产业结构差异,工业机器人(占全国产量比重为19.6%,后同)、新能源车(17.2%)、半导体(10.2%)等制造业受到扰动,对应需求延迟而非取消,疫情后景气修复斜率更大。

  以武汉/上海封控首日为T0,对比配置逻辑相似的行业两轮疫情前后相对全A股价表现:1)必选消费疫情后表现较强,假设净利润恢复至4Q19水平,当前农林牧渔PETTM 32.1,近5年分位数63.2%;食品饮料PETTM 33.8,近5年分位数49.4%;2)除酒店餐饮疫情后相对股价逐渐修复外,线下消费和出行链2020年疫情后持续低迷,结合当前PETTM(假设净利润恢复至4Q19水平)和供给侧变化(营收CR3),配置性价比超市>酒店餐饮>航空运输>旅游及景区。

  复工复产领先复商:1)制造业方面,以受上海疫情冲击较为明显的汽车轮胎、PTA制造为例,截至5月19日当周全国汽车半钢胎开工率(62%)显著回升,修复至上海疫情前约83%水平,全国聚酯工厂负荷率(79%)较前一周继续回升,当前处于上海疫情前约88%水平;2)线下可选消费与地产方面,全国乘用车销量近4周平均周零售销量为39.3万辆,近4周周平均批发销量为34.1万辆,相当于上海疫情前约50%水平,有企稳迹象;30大中城市商品房近4周周均销售面积回升至199万平米,相当于上海疫情前水平(350万平米左右)的57%。线下购车、看房活动仍然直接受静态管理影响、间接受经济与收入预期影响,大致相当于疫情前五至六成活跃度。

  3)地产宽松

  对比近三轮地产宽松周期,房地产或仍有超额收益: 1)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房地产相对收益基本同步,对比前几轮地产宽松周期,房贷利率变动幅度指引本轮地产宽松仍有充足政策空间;2)政策加码阶段地产链取得显著超额收益,行情主要由估值驱动。本轮地产宽松周期前期分歧较大,房地产相对全A股价已上行5个月,但仅回升至接近1Q21水平;公募基金仓位和超配比例连续3个季度回升,但1Q22仓位仍低于近5年中位数。随着政策加码、市场对稳地产分歧转一致,房地产或仍有超额收益。

“因城施策”背景下地方自主性提升,下调LPR传递稳地产政策意图:1)因城施策:“因城施策”背景下地方自主性提升,下调LPR传递稳地产政策意图:1)因城施策:

  3.5政府工作报告中自上而下提出“因城施策”默许各地房地产政策短期继续宽松,4.29政治局会议自下而上提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截至5月20日全国已有百余个城市或地区出台了降首付、降税费、公积金贷款、购房补贴、调整限购限售范围等刺激政策;2)需求端:继5月15日监管宣布下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20BP后,5月20日主要针对居民房贷的5年期LPR报价下调15BP,调降方式超出市场预期,体现了稳地产和为居民部门减负的政策取向。3)投资端: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放松有望改善房企现金流,并通过需求传导刺激地产投资。

  综合持续性和弹性,地产>后周期(家电)>前周期(水泥):1)持续性上,近3轮地产宽松周期中房地产>后周期(家电)>(前周期)水泥,后周期品种滞后于地产销售数据;2)弹性上,整体看房地产>后周期(家电)>(前周期)水泥,后周期品种与基本面更相关。

  4)通胀结构

  4Q21至今,市场对全球通胀预期定价较为充分,但通胀结构的边际变化或未被充分交易。用长端利率、PPIRM同比、PPI同比、CPI同比的价差趋势,来对比判断金融、原料、制造、消费的相对盈利改善:1)长端利率仍未进入上行区间;2)PPI同比、PPIRM同比自去年底同比回落,但万得一致预期今年不会转负,年底或拐点回升;3)PPI同比与PPIRM同比的剪刀差自去年12月触底回升、海外PPI同比与国内PPIRM同比的剪刀差在扩张;4)PPI同比与CPI同比的剪刀差自去年11月收窄,万得一致预期收窄至今年9月。上述价差趋势的可比阶段是2005年下半年,彼时中游制造和必选消费表现占优。

  目前,国内PPI向CPI的传导仍不强,下半年CPI加速上行的涨价预期下,必选消费有望开启绝对收益行情。从历史经验上看,农林牧渔、超市股价拐点领先万得一致预测CPI拐点1-2个季度左右,短期调整后配置性价比上升。

  5)产业周期

  2022.3.25《成长股投资时钟:速度与加速度的博弈》中,我们基于对历史上六大产业生命周期的复盘,提出了成长股时钟模型,即①按照渗透率的速度(一阶导)和加速度(二阶导),成长股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导入→奇点→加速→减速四阶段,②渗透率加速度(二阶导)与成长股相当估值中枢几乎同步触顶,也即,在奇点区间(开始于渗透率突破5%,结束于渗透率加速度/二阶导达峰),产业相对估值中枢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主升浪,③从整个生命四阶段来看,成长股相对估值中枢变化呈现“π”型或“厂”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减速期产业相对估值中枢是否回落,“厂”型的产业,大概率在减速期完成了龙头进阶+国产出海,反之则呈现“π”型。

  按照成长股时钟模型,去年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二阶导见顶,标志着奇点时刻结束,当前新能源车处于奇点后的加速期,申万电池行业中期相对PE估值中枢(相对全A,后同)理应稳在去年10月末的水平(6.4x),但从10月以来相对估值回调幅度已经超过59%,如何理解这么大程度的杀估值?

  杀估值的原因包括:①渗透率二阶导触顶,去年下半年以来入场的、期待产业业绩增速持续超预期的浮动筹码流出,体现在去年Q4至今年1月的公募调仓,②2月-4月,锂电中游产能扩张预期强化,市场担忧竞争格局恶化,Q1财报锂电龙头毛利率承压也侧面印证了部分保市场份额的压力,进一步杀估值,③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市场对通胀持续性的担忧加深,进而对产业链渗透率天花板预期明显下调,进而对当前产业链所处阶段产生质疑,若渗透率天花板从接近智能手机水平下调至30-40%,则当前可能已处于减速期,理应调低估值,④4月上海疫情爆发,阶段性的生产扰动,导致进一步杀估值。

  上述四个逻辑中,④为阶段性因素,不影响中期估值,也是随着复工推进,估值修复最容易挣的一部分“钱”,对比产业相对估值回到4月初位置,还有约20%市场空间;①从历史经验来看,也为阶段性因素,产业链渗透率预期、对应的能站稳的相对估值中枢,也不会因此发生改变;③是预期层面的变化,挪威新能源车渗透率曲线与中国高度类似,通过22年1-3月渗透率判断全年渗透率大概率继续沿曲线上行;②同样是预期层面的变化,会影响中期估值,考虑2000-2004年空调“价格战”期间产业相对估值的最大跌幅(约30%)vs今年申万电池行业相对估值跌幅(约33%),短期调整幅度已超出彼时最大跌幅,且1Q22申万电池行业营收CR3(36.5%)接近4Q20水平,或意味着竞争格局未出现显著恶化。

  HUD等智能车零部件有望进入奇点时刻,相对估值中枢有望持续抬升:根据高工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院,2022年3月国内智能车销售渗透率27%,但目前国内智能车仍以L2及以下级别的车型为主。据IHS,到2025年,国内L3及以上级别渗透率或达4.7%,届时智能汽车产业链或将真正进入奇点时刻。行业渗透率提升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供给侧:1)技术研发深入促进量产:自动驾驶赛道投融资热度高,据iFind数据,2021年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投融资额较2020年翻倍,L3级以上的高阶智能驾驶为研发重点;2)技术降本:2021年来,更多车型开始搭载高算力芯片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在硬件上实现L3级别,且车型价格下探至20-30万元水平,亲民价格或进一步促进放量。

  智能汽车当前已修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其调整的时间和幅度均不低于电新板块,且渗透率加速度仍未见顶,我们认为下半年可以继续关注“智能化”趋势性机会:1)类比2021年碳中和指数和电新指数行情,碳中和指数先行启动主题行情,随后电新指数迎来三段式上涨,下半年“智能化”有望在政策(数字经济)和产业周期共振下启动行情;2)类比智能手机产业链和电动车产业链的投资节奏,当前智能汽车产业链或类似于2012年的智能手机(2020年底特斯拉上海工厂量产,可对标2010年苹果发布iPhone4)和2012-2013的电动车(2011年为全球电动车量产元年,可对标2020年全球L3级智能车量产元年),考虑到苹果产业链与锂电池产业链于2013年启动行情,下半年智能汽车产业链行情可期。

  自下而上筛选:供给侧变化+需求确定性+边际资金加仓方向

  供给侧变化维度,1Q22财报体现三大变化,1)原材料行业投产加速;2)多数制造业成本压力缓解;3)以农林牧渔(猪周期)、房地产为代表的行业,集中度提升。基于成本压力这一核心矛盾,第一层筛选:原材料成本敏感度高、海外营收占比高(能够将潜在内外价差转化为利润),第二层筛选:毛利率压力缓和、现金流好、产能利用率高,两层筛选指向电源设备、电气设备、通用设备、航天军工、白电、消费电子。

  需求维度,考虑1)降债目标完成、现金流好的上游央企/国企资本开支方向,对应能源转型、循环经济,重点关注三重逻辑共同驱动且大跌中回调幅度较大的储能;2)远期降本增效确定性较强的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包括工控自动化、半导体;3)技术迭代驱动需求确定性提升的SiC与光伏设备。边际资金加仓方向,下半年有较大加仓空间+意愿的边际资金是长线资金,Q1险资、国家队两大长线资金的共同加仓方向为机械/电子/汽车/电新/军工,历史上加仓持续性一般为3-5个季度。

  供给侧变化

  变化1:多数原材料(上游资源品+中游材料)行业投产加速

  从21A年报与1Q22季报看,上游资源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升,投产整体加速,1Q22,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升至9.21%,为板块内最高,但斜率趋平。有色方面,内部出现分化。工业金属同比增速回升但仍为负增,稀有金属(能源金属为主)投产增速中枢抬升。中游材料方面,1Q22整体固定资产增速回升至1Q21水平,基础化工投产加速最为显著,是否为拐点待中报验证。2021年起,基础化工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提升,21H2起,行业开始扩产,在建工程增速持续上行,至1Q22升至27.5%,与此同时,固定资产增速却不断回落,1Q22出现底部回升迹象,产能落地加速或逐步改善部分子行业紧供给局面。

  变化2:多数制造业(中游制造+可选消费+电子)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从21A年报与1Q22季报看,中游制造方面,电新内部出现分化,风电板块单季毛利率回升幅度最大,体现上游钢材、碳纤维、环氧树脂、聚醚胺等原料成本压力部分缓和。锂电单季毛利率则显著回落,原材料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机械行业整体毛利率回升幅度较小,除原材料成本外,或受行业竞争加剧制约(营收CR3由26.7%回落至22.2%)。可选消费中汽车、家电、轻工单季毛利率均改善,原材料成本压力最大的极端时期或已度过。电子行业成本压力整体趋缓,单季毛利回升,但行业内部分化,半导体毛利率基本走平,光学光电明显回落。

  变化3:部分行业(农林牧渔+房地产)受供给扰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从21A年报与1Q22季报看,养殖业仍处亏损,农林牧渔行业产能去化仍在进行,营收CR3由4Q22的42.2%提升至46.6%,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H2猪周期有望触底回升。房地产方面,融资端收紧增加房企现金流压力,货币资金负增幅度加剧(-7.4%—>-16.1%),营收CR3由42.6%提升至45%。部分龙头房企3-4月获大行并购贷款,H2并购或将落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上述1Q22呈现的边际变化中,两者指向原材料成本压力在当下和未来有望缓解,因此我们将此作为自下而上行业比较的主要线索。

  以对原材料成本敏感为前提,筛选海外业务占比高故而能充分受益于国内外原材料价差的行业。供给侧的三大堵点分别是资源成本(原材料及能源)、供应链成本以及汇率波动。其中,国内优势最大且边际最可能出现积极变化的是资源要素。因而,从弹性上考虑,前期受原材料成本压制最大的行业下半年修复的斜率或最优,对应条件1)对原材料高度敏感(以毛利率与前移6个月的PPIRM的负相关程度衡量)。从具体路径上考虑,出口型企业能够最充分的将海内外价差转化为盈利,且其成本端汇率及海运费两大压制力H2有望边际缓解,对应条件2)需求并未失速(营收增速变化至少优于非金融地产A股),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高且稳定或边际提升。筛选结果如下:

  进一步地,我们发现,成本压力缓解程度最高的制造业,1Q22同时还出现了三个积极的边际变化,值得深入挖掘。在压制ROE的成本端压力边际改善,单季毛利率回升,扣非净利率微幅修复的基础上,中游制造业:1)偿债现金流支出同比维持负增;2)产能利用率高位继续回升,意味着资本开支必要性在进一步上升。

  此,我们从产能、现金流、盈利能力三维度自下而上细筛制造业中的细分行业。在具备中游制造属性的行业(中游材料、中游制造、可选消费、电力及公用事业、纺织服装、电子、非运营通信)中设置三个基础条件进行筛选:1)产能利用率向好:固定资产周转率同比、环比均回升;2)现金流改善:货币资金增速边际回升;3)成本压力缓解,净利率有望改善:单季毛利率同比回升。结果显示化工(农用化工、基础化工、其他化学制品)、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电气设备、电源设备)、纺织服装、专用机械、其他电子零组件以及系统设备较优

  两层“2+3”的筛选中,两层筛选所有条件均满足的一级行业为电新、纺服,二级行业为电源设备、电气设备、其他电子零组件。其他值得关注的行业包括:基础化工(农用化工、其他化学制品)、通用设备、白色家电、消费电子、航天军工等。

  需求确定性

  对确定的需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充分条件(自下):行业内企业的财务状况能够支撑进行资本开支,实现需求;2)必要条件(而上):行业内企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通常能够贴合政策目标或产业周期等长逻辑。沿此思路我们建议关注:

  1)需求充分性、必要性兼具的上游央企/国企的资本开支方向

  2)远期降本增效需求确定性较强的产业数字化(工业企业智能化)

  3)技术迭代驱动需求确定性提升的SiC与光伏设备

  从1Q22现金流量表的边际变化看,煤炭及有色央企/国企的资本开支需求具备充分性。一方面,现金流状况较好,货币资金增速仍在回升或维持高位;另一方面,降债目标基本完成,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1Q22偿债支出同比增速维持负增或处于低位,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意味着煤炭及有色的国企/央企有充裕的剩余现金流进行资本开支。

  而从实现当期经济“稳增长”,远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目标出发,煤炭及有色央企/国企的资本开支需求具备必要性,方向上或围绕“降碳”。一方面,在B/C两端资本开支意愿均较弱的情况下,央企/国企密度较高的上游行业进行资本开支是G端发力,托底经济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上游是“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最为集中的环节,其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减污降碳将是推动实现“双碳计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上看,上游央企/国企的资本开支方向或为能源转型(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循环经济以及设备更新(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

  重点关注三重需求确定性驱动增长且大跌中调整幅度较大的储能:1)政策确定性驱动渗透率提升:短期更多由各地政府的配储规划以及优惠补贴政策驱动,2022年多省强制10%风光配储能,而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2)降本增利驱动渗透率提升:长期随着电化学储能的技术性提升以及储能价格机制的完善,将从降本增利两个维度以经济性驱动储能装机量提升,第三方储能共享电站等业务模式在价格机制明确后或加速发展;3)应用场景拓宽带来增量需求:典型案例是,当前5G基站、数据中心IDC等高功率数字基建大规模建设,催生大量电力需求,储能可作为必要的配套备用电源。

  中游制造的降本增效需求亦兼有充分性与必要性,因而具备远期确定性,方向上或围绕与政府支出方向形成共振的产业数字化。充分性方面,如前所述,偿债压力缓解,产能利用率回升的中游制造企业逐步具备资本开支回暖的条件。必要性方面,产业数字化既能解决微观主体痛点又适应宏观发展需要。

  微观层面,降本降费增效是当前需求收缩环境下,各行业改善盈利的主要途径。从工信部2015年至今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的成效看,产业数字化能够增强后疫情时代企业抵御生产场景变化等风险,适应其远期降本增效需求。宏观层面,产业数字化适应短期“稳增长”,长期“高质量”的发展诉求。产业数字化是现阶段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方向,从2020年的经验看,数字经济具备对冲经济下行以及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根据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两会上的发言,数字化程度提升10%,人均GDP增长0.5%-0.62%。1Q22产业互联网行业营收逆势维持高增印证这一领域稳定的需求。下半年,B端资本开支意愿回暖的过程中,G端仍有望将产业数字化相关,如数字基建等作为重点支出方向。

  具体行业上,重点关注疫情后景气有望V型反转的工业机器人以及半导体。除上文所述的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带来需求必要性外,需求充分性而言,两大下游主要应用汽车以及消费电子的资本开支有望先后回暖。汽车方面,在疫情及缺芯的影响下,2Q22资本开支增速或触及年内低点,H2随着两大制约的边际好转以及购置税减征政策见效,资本开支增速有望率先回升。消费电子方面,消费电子方面,随下半年折叠屏手机量产加速(DSCC预计Google折叠屏手机3Q22开始量产)及元宇宙相关产品周期开启(Meta 有望在H2发布下一代头显Project Cambria,苹果有望在今年末明年初发布MR头显),22年底起消费电子资本开支有望回升(类比2019年6月5G周期开启,9月消费电子资本开支开始回升)。

  沿解决中游企业痛点而驱动资本开支,进而具备远期需求确定性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出现技术迭代的行业亦具备需求确定的属性。对任何行业而言,技术迭代驱动产业周期发展都是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经,企业为保持行业内的竞争力会自发的进行资本开支,这一点在渗透率处于向“奇点时刻迈进的新兴产业中尤为重要。当前可关注:1)解决里程焦虑(技术路径为SiC MOSFET替代硅基IGBT),且随性价比提升未来应用场景有望拓宽的碳化硅SiC(由电动车向光伏/储能/特高压IGBT拓展);2)解决效率焦虑,带来设备与辅材(银浆、碳碳热场、POE胶膜、串焊设备、PECVD设备)增量需求的N型电池。

  两类长线资金共同加仓方向

  5.4《挖掘三条逻辑均指向的中游制造》中我们注意到4月融资资金净流出1362亿元,为2014年以来第五高净流出月份,并认为融资资金大幅净流出更可能是处在本轮下跌最后一波的阶段,其净流出可能会增强长线绝对收益资金的入场意愿。

  在2022.5.4《北向、QFII、险资、国家队持仓分析》中,我们分析了两类外资(北向资金、QFII/RQFII)及两类长线资金(险资、国家队资金)的持仓情况,并注意到险资持股市值占流通A股市值比例连续两个季度回升、国家队持股市值占流通A股市值比例在连续12个季度下降后触底回升:

  1)  险资对A股的配置强度继续大幅回升。险资持股市值占全A流通市值的比重从21Q4的3.9%回升至22Q1的4.4%,处于自2015年以来的90.9%分位数,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回升。

  2)  国家队资金对A股的配置强度触底回升。国家队资金持股市值占全A流通市值的比重从21Q4的3.5%回升至22Q1的3.8%,处于自2015年以来的18.2%分位数,22Q1触底回升。

  历史上看融资资金大幅净流出的阶段,往往伴随着长线绝对收益资金(险资、国家队)的入场,投资持续性约3-5个季度。2015Q3、2018Q1融资余额大幅下滑,保险资金持股市值、国家队持股市值占流通A股市值的比重转而提升,持续时间约4-5个季度。以险资为例,我们从行业维度分析了两轮加仓周期的持续性:2015Q3险资加仓最多的三个行业为银行、房地产和公用事业,加仓期持续了约4-5个季度;2018Q1险资加仓最多的三个行业为银行、房地产和建筑,加仓期持续了3-4个季度。

  公募基金自21Q3开始持续加仓A股,21Q4、22Q1仓位进入顶部平台期且未见明显减仓,三类主动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的投资比例自21年12月以来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当前公募基金的加仓方向对市场的边际影响较低;反观险资在21Q3前、国家队在21Q4前均减仓A股,当前位置两类长线资金的加仓方向对市场的边际影响高于公募基金。

  加仓方向上,21Q4-22Q1险资加仓电子、食品饮料、房地产、机械、汽车、国防军工等板块,减仓非银行金融、煤炭、石油石化、基础化工等板块;22Q1国家队资金加仓银行、电子、国防军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汽车、机械等板块,减仓非银行金融、建筑、基础化工、石油石化等板块。两类长线资金共同的加仓方向为机械、电子、电新、汽车、军工,共同减仓方向为石油石化、基础化工及非银金融。

  国内疫情防控压力再度超预期

  我们判断A股弹性在10月之后的重要假设是:二季度末国内疫情逐步控制,考虑到企业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海外订单回流需要时间,三季度疫情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仍具有一定黏性,待四季度防疫压力缓和致使风险偏好回升、A股非金融业绩增速回正并呈现弹性后,A股有望迎来业绩+估值双击。如果国内疫情防控压力再度超预期,则市场风险偏好将持续低迷、企业盈利预测会进一步下调,A股将会面临更大的收缩风险。

  美联储收水斜率和节奏超预期

  我们判断成长性周期股的成长属性在下半年迎来减压的重要假设是:价值风格缺乏全年绝对占优的必要条件,上半年制约成长的贴现率因素如果出现反转,那么成长或迎来阶段性减压,年初至今美债长端率上行对成长的相对收益构成明显负向压制,若下半年美债利率筑顶回落,成长相对估值具备修复条件。如果美联储收水斜率和节奏超预期,则美债长端利率上行斜率、空间或超预期,成长估值将继续承压,中美经济周期的错位也可能会提前结束。

  全球通胀上行超预期

  我们判断中游制造将在下半年占优的依据之一是4Q21以来,市场已经对全球通胀预期定价较充分,关注点转向通胀的边际变化。从通胀的边际变化看,海外受俄乌战争及中国疫情刺激,通胀走高,国内则在海外经济修复动能趋弱,政策”保供稳价“以及高基数效应的支撑下,输入性通胀压力可控,PPI同比仍在温和下行通道,从而产生海内外的成本价差,有望转化为中游制造型企业的利润。若全球通胀超预期,则市场或重新为全球通胀预期定价,海内外成本价差有收敛风险,国内中游制造型企业的成本优势弱化。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5月26日发布的研报《拾级而上,中游制造》,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熠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30 天润科技 430564 8.05
  • 05-30 奥迪威 832491 11
  • 05-27 昱能科技 688348 163
  • 05-26 宇邦新材 301266 26.86
  • 05-26 华海清科 688120 136.6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