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星投顾
近年来,从地缘政治、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到元宇宙、人工智能、常温超导,世界突然开始以非线性的方式突飞猛进,前者对生活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后者对智商的挑战不可谓不强。当人类的大脑面对难以消化的信息量时,倾向于找寻更简单的理解方式,比如缺乏细节的宏观叙事。
在对日本的“借鉴”上也是如此,习惯了“失去的三十年”的标签,就会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得出自己想得出的结论。换言之,缺乏细节的日本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模糊的面庞只能“雾里看花”。吉见俊哉教授的《平成时代》一书,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细化了日本的失落,给出了更多可资借鉴的细节。
01
“失去的三十年”早有伏笔
平成时代是指1989年至2019年,正好对应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在此期间日本国力大幅下降。然而,发生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水俣病、“神田解放区”运动、金嬉老持枪劫持人质事件、淀号劫机事件等,显示早在70年代之前,日本就已经裂痕丛生,只不过为当时的经济繁荣所掩盖。
02
“日本第一”的错觉
进入70年代后,日本遭遇了“尼克松危机”和石油危机。从结果来看,许多日本企业克服了危机,得以继续扩大生产。傅高义等学者认为,日本是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能耗,才得以从剧烈动荡中幸免,甚至出现了“日本第一”的错觉。吉见俊哉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快速恢复,是由于战后复苏空间仍然很大,而未对生产效率做真正的变革。
03
平成时代的“四次冲击”
进入平成时代后,“日本第一”的错觉快速消退,期间经历了“四次冲击”:1)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2)1995年,阪神大地震及奥姆真理教恐怖袭击;3)2001年,9.11事件后国际局势动荡;4)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电站事故。
04
经济:没落的企业国家
在谈到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书籍中,大多数强调的是股价和房价的大幅下跌。吉见俊哉在书中则更强调两类企业的没落,一是以山一证券、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二是以松下、索尼、夏普为代表的电子产业。(注:本文提及的公司仅为论述方便,不代表任何形式上的评论或推荐)
如果说金融业的没落主要受到地产的拖累,背后有监管不力和管理层贪婪的深层次原因,那么电子产业的没落除了受到整体气候萧条的拖累外,更有战略判断错误(夏普押注液晶电视)、过度依赖政府(日本电气“为电信电话公社提供最好的服务,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时运不佳(东芝押注核电却遭遇福岛核电站事故)等细节描述。
05
政治:“改革”名义下的民粹主义
自1955年期,自民党与社会党长期分居日本第一与第二大党的地位(五五年体制)。由于自民党政权腐化、党内分裂、加之经济泡沫破裂带来的冲击,其执政基础受到巨大挑战。社会党主要依靠的工会力量则在经济泡沫破裂后不断分化瓦解,议席更是不断下降。
五五年体制不复存在的背景下,日本首相频繁更迭,小泉等政治家需要诉诸“改革无禁区”、“砸烂自民党”、“首相裁断”等街头演讲式口号提高支持率。此外,另一个政治动向在于政治家与公务员之间的权利斗争,先后经历了政官分离、官僚主导、政官合一、政高官低、官邸主导下的政高党低、党高政高等一系列变动。
06
社会:冲击中的转型
阪神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的冲击来自外部,让日本社会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奥姆真理教事件和宫崎勤事件等恐怖活动则来自内部,让日本社会重新思考与“他者”的关系。吉见俊哉认为,上述事件的冲击虽然巨大,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贫富差距、超少子老龄化、地方消亡则是更持久的冲击。
07
文化:虚构的身份
日本战后文化中交织着对美国的复杂情感,这在畅销书、电影、音乐中都有体现。同时,线下音乐节、cosplay、网络社区表明大众正从“受众”转化为“表演者”。比如,在传统CD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拥有更多参与感的音乐现场则在逆势上涨。
08
担忧“失去的半个世纪”
吉见俊哉认为,内部贫富差距不断加剧、社会裂痕不断加深的日本是没有未来的。同样,对外紧跟霸权已现颓势的美国、拒绝与亚洲各国重构多边关系的日本,也毫无未来可言。只有从根本上进行自我变革,才能不至于演化成“失去的半个世纪”。
责任编辑:常福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