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再传5月底赴港上市 互联网医疗企业盈利模式仍是拦路虎

微医再传5月底赴港上市 互联网医疗企业盈利模式仍是拦路虎
2020年05月14日 21:58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基金经理PK:董承非、傅鹏博、朱少醒、刘彦春等,谁更值得托付?】买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什么样的基金经理值得托付?哪些基金经理值得你托付?怎么才能选到好的基金经理呢?2020金麒麟最佳基金经理评选,快给你心仪的基金经理投票吧!【投票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遥盼两年,微医再传5月底赴港上市!互联网医疗企业盈利模式仍是“拦路虎”

  来源:国际金融报

  黄华 

  曾被喻为“互联网医疗独角兽”的微医,近日再次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

  有消息称,微医计划于5月底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市场预期估值高达150亿美元。

  4月初,受瑞幸财务造假事件影响,网传微医IPO进展出现了新的变化。据媒体报道,瑞幸上市的联席主承销商之一瑞信(Credit Suisse)将不再担任微医集团港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或有可能更换为花旗。

  业内人士分析,新保荐人进入后,由于保荐人之间需要时间沟通,或将影响微医上市计划。

  那么,微医能如期赴港上市吗?就上述消息,微医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不予置评”,而关于最新的上市计划,记者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1

  上市计划一再延后

  2月29日,微医的一封内部人事任命邮件透露,原友邦保险集团区域CEO蔡强将于4月1日正式出任微医董事会副主席兼CFO。业内人士认为,蔡强的加入意在推进微医停滞已久的资本化进程。

  早在2018年5月完成5亿美元Pre-IPO融资时,微医就宣布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另外倾向将“微医云”业务分拆独立在A股上市。

  如今,微医完成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已经过去了近两年,距离互联网医疗企业第一股平安好医生上市也过了两年,而微医却迟迟未能上市。

  就在2019年7月,微医在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企业上市计划时,曾经表示,“微医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外部市场环境,稳步推进上市计划。微医主体在港IPO的计划没有变化,持续看好港交所在生物医药、数字医疗等领域的发展空间,并在与港交所保持常态沟通。”

  “比起主板,港股对上市企业的业绩要求低,不盈利也可以上市。但依据互联网医疗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企业市值未必‘好看’,这也给了企业实施上市计划一定压力。”一位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

  2

  盈利模式不成熟

  既然上市计划没有变化,微医为何迟迟没能上市?业内人士认为,还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盈利模式不清晰、企业生存多依赖融资暂时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盈利这个老问题。

  此前,微医曾对自己的经营成绩表示过自信。2016年年底,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曾公开表示,公司利润约2.8亿元。这是微医唯一一次公开企业经营成绩。它也让微医成为唯一一家曾经公开自己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数据显示,2016年,微医形成微医疗、微医药及微医险三大核心业务体系,这三项业务均实现盈利,营收占比依次约为45%、20%、30%,企业全年营收共计12亿元。但此后,微医再无透露过企业盈利状况。由于互联网医疗行业尚未有成熟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形成,企业经营成绩多以亏损为主,业内对微医的盈利情况多也多持不乐观态度。

  根据微医的三大核心业务体系可推测,微医的主要收入来自医疗服务和技术服务。微医此前对媒体表示,企业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智能健康终端销售收入及医疗服务收入;二是为政府、医院、药企等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收入;三是为金融、保险企业提供健康医疗服务、保险电商等,获得医疗服务和技术服务收入等。但对微医近年的盈利情况,记者也多次向微医方面了解情况,至今未收到明确回复。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盈利难”问题。史立臣表示,“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医疗,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医药’,另一种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药’,在政策上是在去年才开放,今年才明确。对于医药这块,目前企业集中于送药这个业务。但问题是,极少有企业有送药资质。药品对于运输的要求高,高温之下远程运输就容易发生质量问题。更不要说,药品是个不能送错的东西,企业能否执行严格到位的配送监管也是考验。这都给送药业务开展造成了很大短板。另一方面,药品的可及性不是我国药品市场的核心需求。我们国家药店的数量其实不少,常用药人群大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时间去药店或者去医院,也不需要配送。并且,网络购药始终是个新事物,很多人都还不习惯也不信任。因此,送药这个业务还存在很多问题。”

  “而‘互联网+医疗’这个板块的业务模式就更不清晰了,多数企业到今天仍然处于摸索业务模式中。一些企业在自家的平台上开展了专家诊疗的业务,但这些平台究竟有多少医生资源目前质疑的声音很大。如果真的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哪有这个时间,可如果是小医院的医生,老百姓又何必要去网上看病。整体而言,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政策方面,近年确实开放了不少,但这个行业如何发展,从政府到企业也都还在探索。企业目前是依靠融资撑着,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医院的发展问题上,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认为,“以互联网医院为外衣的远程问诊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发展的阻碍是:最适合进行远程问诊服务的基层医生的实力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套实力过弱,不能让病人信任。而大医院无论从收入模式还是医生定位上都并不适合做B-B-C的远程问诊。因此,只有基础医疗体系获得了强大发展以后,远程问诊才有大发展的可能性,而目前的互联网医院不过是市场的过渡形态,难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3

  行业痛点仍需解决

  尽管如此,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利好不断,互联网医疗行业政策近期持续呈现开放状态。3月初,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相关医保政策,提出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由于此项政策明确表示互联网医疗支付可用医保结算,被诟病多年的支付问题得到解决,互联网医疗的春天似乎更近了。有行业人士认为,这让互联网医疗发展形成了“医疗、医药、医保”闭环。

  但是,史立臣对记者表示,“医保基金支付的相关药品的费用,不可能直接转换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利润,所以它也没有改变互联网医疗企业难以盈利的局面,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未来,寻找成熟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依旧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任务。”史立臣建议,互联网医疗企业要做好平台,加强企业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把人才、渠道、终端、产品、专家等各方面资源集合起来,形成体系与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

  赵衡也表示,“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获得医保虽然解决了支付问题,但市场的发展仍将更多地围绕B端而非C端。特别是在客户获取和服务供给上,互联网医疗必须依靠B端来扩展。”

  关于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经济学者宋清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清晖智库统计,预计到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不过,目前行业增速已趋于饱和,模式各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在寻求更理性的发展之路。”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帅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8 聚合顺 605166 --
  • 05-18 佰奥智能 300836 28.18
  • 05-14 龙磁科技 300835 20
  • 05-14 长源东谷 603950 15.81
  • 05-14 盛视科技 002990 36.8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