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黄朋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高效、开放、融合……是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背景下,科创板应运而生。
当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但这些公司的科技含量究竟有多高?不仅外界知之甚少,甚至连业内都难以形成共识。为此,「新浪财经科创属性研究中心」推出【上市公司·科创属性】专题,对上市公司的科创属性进行深度剖析。
剖析核心逻辑:公司投入资金给研发团队,研发团队进行研究,发明创造新产品(服务)或是提升原有产品(服务)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公司产品(服务)的竞争力,最后再卖出产品(服务)收回资金,再将资金投入新一轮的研发,形成一个完整的正向循环。简而言之:「新浪财经科创属性研究中心」对上市公司科创属性的剖析,贯穿了公司投入研发资金到卖出产品(服务)收回资金的全过程。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上市公司·科创属性】深度剖析专题之:容百科技PK当升科技,谁是锂电当红小生?
一、人员素质:容百高学历人数领先281人,当升人员在精不在多
1.1、高学历人员对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分别为572人、291人,对应的占比为28.39%、32.55%。容百在人数上领先281人,但占比落后4.16个百分点。
1.2、人均薪酬对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人均年薪分别为12.57万元、14.39万元,当升领先1.82万元。从最近3年的数据来看,依然是当升的人均薪酬更高。
1.3、薪酬成本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薪酬成本与营业总成本的比值分别为6.32%、4.81%,容百领先1.51个百分点,意味着容百更重视智力付费。从最近3年的数据来看,依然是容百的薪酬成本比更高。
二、资本投入:容百研发规模超当升66%,当升19年研发支出降3成
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研发支出总额分别为1.65亿元、0.99亿元,对应的研发支出占比为3.94%、4.34%。容百的研发规模领先0.66亿元,超当升66.39%,当升的研发强度领先0.4个百分点。从最近3年的数据来看,当升研发强度依然高于容百。需要注意的是,当升2019年的研发支出金额下降了0.43亿元,降幅为30.47%。
三、研发团队:容百创始人为当升原高管,发行前持股8.42%
3.1、研发人员投入对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304人、124人,对应的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15.09%、13.87%。容百的研发人员数量领先180人,占比领先1.22个百分点,意味着容百更加注重研发的人力投入。从最近3年的数据来看,容百的研发人员数量和占比数据依然领先当升。
3.2、研发团队地位对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研发人员薪酬与公司平均薪酬的比值分别为152.31%、194.57%,意味着当升的研发人员在公司的地位更强势。从研发人员人均薪酬来看,当升领先容百8.85万元。
3.3、核心技术团队对比。相比而言,当升科技核心技术团队的薪酬更高。容百科技共有7名核心技术人员,其中5名(剔除实控人)合计持有6973.67万元的股权。
当升科技发行前共有3名核心技术人员,2009年薪酬总额为152万元。按照上市后第四年的收盘价计算,3名核心技术人员持股的总价值为1.7亿元。需要注意的是,容百创始人白厚善创立容百之前,在当升担任总经理,并持有当升8.42%(发行前)的股份。
3.4、核心技术专家对比。从核心技术专家的总薪酬来看,当升科技更高。在容百科技的7名核心技术人员中,刘相烈的身价最高,为2455.09万元。(注:白厚善为实控人,故剔除)
当升科技上市之初共有3名核心技术人员,其中白厚善的身价最高,2013年7月离职后,于2014年9月成立容百科技,该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登陆科创板。容百科技招股书显示,张慧清、刘德贤也曾在当升科技任职,两人分别于2013年、2017年7月加入容百担任高管,通过容诚合伙间接持有容百0.1806%、0.179%的股份。
当前,仍在当升科技任职的只有陈彦彬一人。陈彦彬2019年年薪147.06万元,先后14次共套现2634.79万元。陈彦彬目前还持有70.59万股,按4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总市值为1706.87万元,其所获股权总价值为4341.66万元。算上2019年年薪,合计4488.72万元。
四、科研成果:容百NCM811产品市占率74% 当升已被甩在身后
4.1、产品对比。当前,NCM811产品成行业主流,容百科技2018年的市占率达到了74%。当升科技于2018年完成NCM811的开发和量产,规模处于行业第二梯队。
锂电池一般按照正极材料体系来划分,可以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多种技术路线。
2017年以来,以三元材料为正极的动力电池因能量密度优势,已经在乘用车领域大范围取代了过去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并在小型消费类锂电中部分替代钴酸锂正极材料。在三元正极材料中,行业主流的NCM型号包括333、523、622和811四种型号,优缺点对比如下:
随着技术进步,三元正极材料市场正在逐步往高镍方向发展,已从早期的NCM333材料进步到NCM523和NCM622,并逐渐升级到NCM811和NCA。
NCM811和NCA由于技术门槛高,目前国内仅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天津莫巴、杉杉能源、贝特瑞等少数厂家实现量产。其中,容百科技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容百科技NCM811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为74%。
NCM811已成为容百科技的第一大收入来源。2016-2018年,容百科技NCM811产品的收入由881.06万元提升至12.66亿元,营收占比由1%提升至42.32%,占比第一。
根据GGII报道,容百科技2019年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占国内高镍材料出货比例超过60%,保持国内第一;容百科技2019年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居全球市场出货量第四位,前三位分别为住友金属、LGC、优美科。
当升科技2018年完成动力型高镍NCM811产品的开发,成为国内少数实现大批量销售高镍NCM811的正极材料企业。二代高镍NCM811和NCA产品完成中试工艺定型,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国内能够生产高镍NCM811三元材料的企业主要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企业的高镍三元材料月产量在500吨以上,目前仅有容百科技处于该量产规模以上;第二梯队企业的月产量在100-500吨之间,包括了天津巴莫、当升科技、杉杉能源等企业,第二梯队与容百科技之间的差距依旧不小;第三梯队企业的高镍三元材料月产量在100吨以下,目前出货量相对较小。
4.2、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对比。中国的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其中发明专利需要经过实质审查环节,授权最难,而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只需经过形式审查,授权相对容易,所以发明专利的含金量更高。本次深度剖析中,相关专利数据的截至时间均为1月31日。相关名词解释详见《科普!与专利相关的这15个问题,你肯定答不全!》
从专利授权总量来看,当升科技更胜一筹。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专利授权总量为52件、108件,当升科技多56件。
从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看,当升科技领先。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分别为20件、28件,对应的授权数量占比为38.46%、25.93%。当升科技的数量多出8件,容百科技的占比多出12.53个百分点。
从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来看,双方旗鼓相当。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均为27件,对应的占比为51.92%、25%。双方的数量旗鼓相当,容百科技的占比高出26.92个百分点。
从同族专利数量来看,当升科技领先。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同族专利的数量分别为0件、4件,当升科技多4件。
从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累计)来看,当升科技领先。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所有有效发明专利的维持年限(累计)分别为68年、107年,当升科技多39年。
从专利被引用总次数来看,容百科技更高。当前,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所有专利的被引用次数总次数分别为234次、269次,当升科技多出35次。
从单个专利被引用最高次数来看,当升科技更高。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单个专利被引用最高次数分别为19次、25次,当升科技多出6次。
4.3、研发效能对比。2017-2019年,容百科技的累计投入产出比为1比25.19,当升科技的累计研发投入产出比为1比22.37,容百科技高出2.82个单位产出。意味着容百有着更高的研发效能。
五、稳定性和持续性:容百核心技术团队扩张,当升人才流失有目共睹
5.1、核心团队变动。容百科技共有7名核心技术人员。其中,田光磊2018年初入职、陈明峰2018年12月入职,两人于2018年3月、2018年12月被任命为核心技术人员。2018年,公司新增了两名核心技术人员,由5名变成了7名。
当升科技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上市之初共有3名核心技术人员,分别为总经理白厚善、技术总监陈彦彬和首席技术专家刘亚飞。2012年3月,刘亚飞离职。2013年7月,白厚善离职,随后创办了容百科技,并成功上市。上市后,当升科技当初的核心技术人员只有1名仍然在职。
5.2、核心技术专家变动。容百科技的核心技术专家未出现变动,当升科技原来的核心技术专家则是离职创办了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上市之初共有3名核心技术人员,其中白厚善的身价最高,为公司的核心技术专家,2013年7月离职后,于2014年9月成立容百科技,该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
六、竞争力:容百毛利率创近三年新低,当升创收不创利
6.1、毛利率对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14%、19.69%,当升高出5.69个百分点,意味着当升有着更强的盈利能力。从最近3年的数据来看,依然是当升的毛利率更高。
6.2、人均创收能力对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人均创收金额分别为202.45万元、263.31万元,当升高出60.86万元。从最近3年的数据来看,依然是当升的人均创收能力更强。
6.3、人均创利能力对比。2019年,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的人均创利金额分别为2.73万元、-31.23万元,容百高出33.96万元。
六维透视后,「新浪财经科创属性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容百科技与当升科技的科创属性PK中,容百科技取得了11胜14败的成绩,汇总如下:
除了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高科技公司之外,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正走在资本市场的路上,这些公司肩负着推动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伟大使命。特此,新浪财经重磅推出 2020第二届中国“科”公司评选,意在寻找出上市公司中的“科创实力派”。
本次大会由新浪财经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服务,由专利细分数据由Sixlens(国家知识产权局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基地)提供数据支持。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