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高金李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

交大高金李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
2024年06月19日 21:10 金融界网站

转自:金融界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2024陆家嘴论坛于6月19日至20日召开。本次论坛主题定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设有8场全体大会,议题涵盖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读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本报特别推出“2024陆家嘴论坛系列高端访谈”,采访多位金融领域知名学者大咖,以期深入探讨金融改革与创新之策,共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之道。

陆家嘴论坛已成为中国金融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响亮名片,在凝聚国际共识、共谋发展良策方面贡献颇丰。

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李峰笔耕不辍,积极出真招、出实招,以全局化的视野,统筹研究和思考问题。

李峰近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围绕上海如何补足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短板、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大文章、资本市场如何高质量发展等几方面热点内容,深度展开分析及阐述。

聚焦首创改革,统筹开放安全

目前,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阶段。

固优势的同时,积极补短板,上海正不断积蓄力量。李峰分析称,首先,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的短板有待补足。一方面,境内大类金融市场的外资占比较低,国际化水平不足。另一方面,外汇市场尚未形成竞争力,人民币定价能力不强。

其次,金融制度型开放的短板有待补足。从准入前规则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做法与金融开放的现实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从准入后规则看,还存在跨境金融数据流动等相关规制的清晰度和精准度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具体条款仍存较大差距,金融监管制度和法治环境有待提升,金融司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等问题。

最后,与金融开放相关的金融生态短板有待补足。一方面,金融配套中介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上海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咨询机构以及评级机构等机构的数量、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与国际顶尖金融中心相比,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金融业的营商环境有待完善。相较于顶尖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高端金融人才供给、税收制度竞争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下一步,上海应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制度型开放的主线,着力补短板、探新路、试制度,将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为在2025年实现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显著提升,并在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李峰说。

李峰表示,上海应将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等目标,与服务金融强国、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等高质量发展目标相结合。具体来看,上海应围绕金融强国、“五个中心”等建设目标,不断完善在金融市场、金融功能、金融制度和金融生态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此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统筹兼顾金融的开放、发展与安全。上海应重点在制度和法治建设、金融生态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缩小与顶尖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稳步提升制度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上海应以金融市场和法制体系的完善为抓手,提升对涉外金融风险的防范、应对和化解能力。

完善转板制度,加强落实检查

近期,新“国九条”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蓝图。

对于加快深化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李峰建议,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发力。

首先,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政策更好落地。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为资本市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因为我国市场个人投资者偏多,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市场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造成政策对市场带来的利好还未充分释放。特别是此次对于分红制度和退市制度的调整,因为市场的误解产生了一定市场冲击。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投资者对于市场变化的理解教育,不仅从监管层面需要定期推出投资者教育活动,也要做好市场机构一线工作人员产品销售宣传的合规管理工作。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制度建设。目前,新三板创新层、北交所和双创板块构建了一定的转板制度,但更通畅的多层次双向转板机制尚未形成。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即转入三板市场交易,但三板市场在融资规模和估值定价方面与三大交易所市场有较大差距。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积极发展和完善低层级市场的交易制度,以及顺畅的转板通道将是未来的关键。

再次,应当加强政策落实的阶段性检查工作。新政策实际落地期大部分是从2024年开始,给予市场和参与者一定的调整适应期,全市场都在观望未来实际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应当做好政策推行的实际落地工作,对于执行中存在的漏洞及时补充调整,使得政策目标能够高效达成。

最后,应坚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创新,开发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如衍生品、绿色金融产品等,也应当继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支持更多中国资本走向世界。同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在金融机构层面,也需要在监管层面加强科技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深化场景创新,引领数据资产化

上海高度重视数字金融发展。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上海作为金融科技中心的优势也不断形成,进而也成为上海写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的基础和优势。

从国内城市排名来看,根据高金智库编写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系列报告2023》(简称“系列报告”)显示,上海的金融科技生态与环境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上海发展数字金融的优势,在李峰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试点支持,数字金融企业集聚度和实力国内领先,政策制度的扶持力度较大等。此外,齐备的金融要素市场、完善的投融资环境、扎实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集聚的金融科技人才等,都为上海做好数字金融的大文章奠定有利基础。

上海在发挥金融资源集聚优势,推动与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协同发展方面,李峰建议,可具体从以下角度切入:

首先,激活金融科技投融资,丰富金融科技资金供给。一是支持具有“硬科技”属性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沪上市。在临港新片区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上,探索开辟金融科技企业上市国际板块制。二是鼓励金融科技领域股权投资企业在上海的发展,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促进金融科技企业与股权投资企业对接;鼓励和支持发起设立多类型的金融科技发展专项基金等。

其次,深化应用场景创新,提升监管科技应用力度。一是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创新。鼓励金融科技企业抓住金融信创机遇,深入推动技术成熟度、生态支持和适配集成。聚焦金融领域垂直大模型,打造若干行业级应用发挥人工智能生产力。促进数字人民币的跨城市跨行业流动和应用闭环的形成。

二是继续扩大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应用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鼓励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等非持牌机构以合作方式参与。

再次,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引领金融数据资产化。一是建设健全数据安全共享金融基础设施。上海已经成功完成了若干与隐私计算相关的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应用项目的测试。下一步,可在满足现有法律和监管要求基础上,从小范围小规模试点开始,推动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易。

二是大力促进数据要素产品创新发展,完善上海数据交易所功能建设,推动其率先与重点国有企业开展合作,从“点”到“线”逐渐扩大,加速数据流动和数据资产化,从而培育和繁荣金融领域数据要素市场。

最后,培育全生命周期金融科技人才,增强人才黏性。人才培养方面,以人才认证为核心,逐步构建涵盖认证、培训、继续教育、职业发展等全周期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以建设金融科技人才实训基地为契机,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政校企人才规划合作等。

人才引留方面,支持金融科技相关协会或联盟定期举办金融科技人才交流活动、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吸引优秀金融科技人才留沪。加大金融科技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培育高层次人才。配套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例如更加优惠的住房政策、个税减免政策等。

鼓励投早投小,壮大耐心资本

上海在科技金融领域,已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同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堵点”,限制了科技金融的发展潜力和效果。

据李峰分析,这些“堵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科技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不足;科创投资周期偏短,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不足;早期投资占比有待提升;资金退出不顺畅且退出渠道单一;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发展不足等。

针对以上问题,他建议,上海下一步可考虑从以下角度切入:

第一,开拓多元化的风险投资资金募集渠道。通过给予风险补助等形式,加大对养老金、社保资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等长期资本参与科创投资的引导力度,推广投贷保联动等多种创新模式,引入外部资金,加速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落地。

第二,推动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壮大耐心资本。要调整优化我国科创投资资本来源结构,着力营造政府领投、机构跟投的氛围,对资本设置更长周期投资回报率的业绩考核标准,引导投资机构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使得更多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第三,鼓励资本投早投小,加大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一是加大政府对“0-1”的投资引导。充分利用孵化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的功能,完善投孵联动机制,提升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同时加大政府引导基金,尤其是天使投资基金投入力度。二是按机构对早期项目科创企业的实际投资额给予奖励补贴。三是对投资当地科创企业或吸引外地企业落户的机构给予激励。四是落实对创投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投资早期科技型企业按照规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大力拓展科创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建立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接力基金、并购基金;开展实物分配股权试点,畅通创业投资资本退出渠道。

第五,支持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的发展。一是构建全面补贴体系,提升贴息、贴费、风险补偿、奖励力度规模,正向激励银行科技信贷业务扩展,支持监管机构变革银行考核机制。二是着力引导辖内保险机构加大保险保障供给,服务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三是支持科技融资担保机构业务拓展,降低担保门槛,提升担保业务覆盖面,尤其是针对科技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

拓展嘉宾阵容,关注全球热点

陆家嘴论坛已经成为国内权威的金融论坛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金融高端对话平台,已经成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释放重要信号、对外发声的平台。

关于如何持续提升论坛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李峰分析称,在嘉宾邀请方面,一方面,可将嘉宾国籍从发达国家拓展至“一带一路”相关的发展中国家。

陆家嘴论坛目前邀请的国际嘉宾多为发达国家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这些固然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参与者,但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化,无论是从外贸、投资,还是从金融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结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资本市场“国际板”等背景,相关国家的嘉宾观点对于上海进一步推进、落实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可适当将嘉宾从业背景从金融拓展至非金融领域。可考虑邀请实体经济企业代表参与论坛分享观点,为金融机构更好地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方面提供市场导向的参考。

在议题设置方面,从务虚的角度看,论坛应紧密关注全球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同时又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参考价值的议题。

譬如,可围绕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治理、沙盒监管和监管科技建设、央行数字货币跨境应用和监管协作、跨境金融数据流动管理等前沿议题,组织相关国内外监管专家展开经验交流和互鉴。

从务实的角度看,论坛可围绕上海金融市场和制度建设的“深水区”“硬骨头”,邀请具有相关经验的国际嘉宾出谋划策。譬如,可考虑邀请其他顶尖国际金融中心的监管部门专家、全球金融行业协会及国际金融标准制定机构等,就上海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具体领域展开探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