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湖北宜化筹划了三个多月的重大资产重组迎来最新进展,新疆宜化优质资产即将注入,实现化工全产业链布局,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拟32.08亿元现金收购新疆宜化优质资产
今年以来,国务院、证监会等多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并购重组的新政策,A股市场正进入新一轮“活跃期”。
在这一大的政策背景之下,湖北宜化作为宜昌市国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拟以支付现金32.08亿元方式购买控股股东宜化集团持有的宜昌新发投100%股权。宜昌新发投作为持股平台公司,拥有新疆宜化39.403%股权。本次并购完成后,湖北宜化对新疆宜化的持股比例将由35.597%上升至75.00%。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湖北宜化对新疆宜化持股比例的增加,新疆宜化的盈利能力也大幅增加。自2021年以来,化工行业景气度提升,不断增加的利润滚存促进净资产提升,为本次并购估值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次重大资产并购重组,于湖北宜化而言意义重大。
一方面,将有助于解决湖北宜化与宜化集团的同业竞争问题。
资料显示,湖北宜化前身为1977年成立的宜昌地区化工厂,1993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股份制规范化改制试点企业之一,改制后于1996年深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氮肥第一股”。经近半世纪的发展,公司已成长为覆盖煤化工、磷氟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多领域的综合型化工企业,其中尿素、磷酸二铵、聚氯乙烯为公司营收主力,三大主导产品贡献了超70%的收入。
本次交易完成后,将有效解决湖北宜化与宜化集团的同业竞争问题,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发展和维护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
另一方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湖北宜化版图扩容,化工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完善,开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新阶段。
新疆宜化地处准东开发区,是国家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能源、资源丰富,从事尿素、氯碱等业务拥有天然的成本优势;单矿产能位居国内前列,生产特低灰、低硫、低磷、高热值的不粘煤。总体上,新疆宜化财务业绩优良,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本次交易完成后,按2023年主要产品产能计算,湖北宜化将新增尿素产能6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30万吨、烧碱产能25万吨,产能大幅增加,资源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将更为明显;同时,将实现上市公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与新疆天运、新疆驰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生产采购统筹、客户服务资源共享,形成更为稳定的盈利模式。
规模、品牌渠道、循环经济、技术优势凸显
在此之前,湖北宜化已经凭借产品规模、品牌渠道、循环经济、技术等优势,在多方位构筑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湖北宜化目前主导产品中,尿素产能为156万吨/年,处于行业前列;磷酸二铵产能为126万吨/年,市场占有率位列全国第四;聚氯乙烯产能84万吨/年,位列国内PVC产能前十;季戊四醇产能约6万吨/年,产能排名全球第二、亚洲第一,市场地位显著。
公司形成了市场信誉较高的品牌优势,“宜化”牌系列商标属于国家驰名商标。公司产品尿素、聚氯乙烯、烧碱等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遍及全国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主导产品季戊四醇、磷酸二铵出口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地区。
公司采用一体化运营模式降本增效,实现了上下游协同发展。原材料经过加工得到液氨、甲醇、磷酸等中间产品,进一步加工可以得到尿素、磷酸二铵等终端产品。公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下延伸产业链,将甲醇加工得到季戊四醇、保险粉、TPO等精细化工产品。磷氟化工板块,公司携手宁德时代、史丹利、多氟多等头部企业,向下游开发磷酸铁、硫酸镍、无水氟化氢等产品;此外,为充分利用磷矿资源,公司加大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度,以促进磷矿高值化利用。
近年,公司利用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搬迁契机,实现各产业在同一园区优化布局,持续完善产业发展循环、余热利用循环、伴生资源和固废综合利用等特色循环链,促进“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新产品”循环发展,构建起了巨大的循环经济优势。
同时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与国内16家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现有专利350余项,承担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陆续开发、引进、应用多项先进技术。自主整合打造TMP轻重组分梯级利用工艺。围绕磷化工升级过程中磷石膏“清存量、减增量”核心理念,自主研发湿法磷酸联产高纯白石膏工艺,实现传统湿法磷酸装置技术突破。立足产业基础,完成消光五型树脂、特种八型树脂、电子级片碱、C2型低汞触媒等新产品研发。
公司具备生产基地布局优势,拥有20余家生产研发基地,遍布湖北、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布局相关产业。在磷资源富集地区宜昌及周边地区松滋设立磷酸二铵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利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煤、电、天然气资源优势,布局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利用相对低廉原材料价格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公司还拥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家子公司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工厂,多项产品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
利润不断增长,分红、激励不断增加
就在发布资产重组公告前不久的10月底,湖北宜化刚披露了2024年前三季度报告,向股东交出了一份净利润增长的业绩答卷。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宜化实现营业收入135.20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8亿元,同比增长94.92%。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红方面,公司在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收益并兼顾未来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将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中74.7%用于现金分红,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20元,同比增长220%。在资本市场低迷时期,向市场传递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获得投资者高度关注与好评,并有助于获得市场耐心资本的青睐。
在股权激励方面,公司于2024年7月完成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其中要求公司以2023年4.5亿归母利润为基数,2024/2025/2026年增长分别不低于20%/40%/60%,ROE分别不低于7%/8%/9%,将极大激发公司管理层及核心业务骨干创新创业热情。
行业格局改善,并购重组增产能、补链条护航业绩增长
“保供稳价”的化肥行业基调,为湖北宜化奠定了稳固的业绩基本盘。
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物资,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作用中发挥约40%~60%的作用。化肥行业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子行业。
其中尿素是第一大氮肥品种,目前尿素供需格局相对稳定。尿素在我国是煤化工产物,行业格局较为分散,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尿素生产企业80余家,主要分布在北方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行业总产能为7,240万吨,总有效产能6,860万吨/年,全年产量为6,239万吨,较2022年产量增加近530万吨。在建产能方面,2023-2025年预计将有1,100万吨/产能投产,未来投产节奏将会放缓。
而磷肥供应端过剩产能逐步出清,需求端相对稳定,供需格局将持续改善。
由于环境污染、生产能耗以及磷石膏处理等问题,磷肥及磷化工企业持续面临环保政策高压,致使近年来磷铵和黄磷产能逐步收缩。
据磷复肥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磷肥规模以上企业155家,较2018年减少了34家;复合肥规模以上企业864家,较2015年减少了164家。行业新增产能从2012年开始持续降低,同时落后产能陆续退出,化肥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得到逐步缓解。
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安全环保从严要求,尽管有类似搬迁项目投产,我国磷肥供给过剩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预计未来几年,部分环保不达标企业将继续停产、限产,市场集中度将更加明显,“转型升级”是未来化肥行业的主题。
磷矿石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成本端构成有力支撑。磷矿石占据了磷肥成本端的主要地位,2023年磷矿开采量较2022年同比小幅缩减,作为磷化工行业的主要成本原料,磷矿石具有不可再生性,储量有限,继而或将长期供应偏紧,且高品位矿石难寻。目前磷矿石产出主要集中在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四省,其中,湖北产量占到四省产量的46%,湖北的磷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宜昌市,依托该地区资源优势,湖北宜化未来市场地位将越发突出。
作为重要化工原料的烧碱,供需格局同样持续优化。
我国是全球烧碱产能最大的国家。2023年,我国烧碱产能继续稳步提升至4,700万吨,2018年至2023年我国烧碱产能的年均复合增速为3.11%。2015年以来,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性升级,烧碱行业从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2018年至2023年行业开工率也维持在良好水平。
根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至2025年,烧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需达到4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预计未来受政策影响,落后产能将不断淘汰,新增产能落地难度增加。
需求方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18年-2023年全国烧碱表观消费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烧碱表观消费量达3,858万吨,同比增长6.43%。2018年-2023年烧碱表观消费量年CAGR达到3.40%,处于稳定增长趋势中。
此背景下,湖北宜化持续布局优质资产,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为推动磷化工产业升级,公司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磷铵、20万吨硫基复合肥节能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此外,公司与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意向性框架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多氟多宜化华中氟硅产业园项目,按照延链补链、产业耦合发展合作模式,重点发展下游氟硅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全产业链,并由湖北宜化与多氟多合资子公司投资建设湿法磷酸配套2×3万吨/年无水氟化氢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完成后,核心产品产能将大幅提升,同时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至煤炭开采业务,为化工生产提供稳定、低成本的原料、燃料。
随着并购重组完成及新项目陆续投产,化工龙头版图扩张,规模优势显著,价值中枢上移,盈利稳定性和产品毛利率大幅提升,预计将延续业绩高增长态势,打开市值跃增想象空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