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讲述人:德清县“有德青年”宣讲团
成员、新市镇东升社区
党委副书记沈丽洁
我是一名基层宣讲员,广场街头、小弄堂里、居民家中,就是我宣讲的舞台。2017年我进入社区工作,2018年通过微党课大赛成为一名宣讲员,至今已开展宣讲380余场。
依然记得第一次正式宣讲,前一天晚上我根本睡不着觉,一直在不停背稿子,怕讲的内容大家不爱听,又怕现场抖的包袱大家没有回应。经过多次锻炼,慢慢就有了经验,我也开始摸索自己的宣讲门道。
宣讲,内容非常重要。我的宣讲受众大多是居民,他们想听什么、爱听什么,只有掌握这些情况,才能让宣讲走进基层,更接地气。说来简单,其实真正要做到,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才找到答案。
讲得好不好,关键看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宣讲员要有理论敏感度,也要有群众基础。
理论敏感度得靠锻炼,我平时养成了及时学习政策、认真读报的习惯,将学习变成了一种本能。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学习的素材,我就积累了好几本笔记本,这样边学边抄能加深印象。
群众基础则要靠积累,我有三样“法宝”。
流利的方言是“敲门砖”。千年古镇新市底蕴深厚,社区里老人居多。与他们交流,会说一口地道的方言非常重要。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习惯了讲普通话。方言“捡”起来后,无论交流还是宣讲,都更平易近人了。
以心换心的服务是制胜关键。我平时很少待在办公室,经常到社区里走家串户,跟大家坐下来,说一说社区最近要做的事,聊一聊大家关心的事。老人多,他们比较关心退休后的保障等,我就有意识地去学习这方面的政策,尽量做到有问必答。还有老年食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这些与老年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宜,我也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寻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集到了很多信息,居民们也与我越来越亲近,工作好做了,宣讲开展起来也有群众基础了。
第三个“法宝”就是“访古”。我查古籍、找资料,还爱跟镇上的老寿星们聊天。99岁的施剑青老人是镇上的“活字典”,我特别喜欢找他打听过去,听他说几十年的沧桑变化。比如古镇里的许多古桥,它们的历史、背后的文化典故等。有时有灵感了就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一点一点积累素材,在生活、工作中做个有心人。
就这样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我从一名“小白”新手,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理论宣讲工作室。“红色弄堂”更是我宣讲的主阵地,每月至少讲一次,有时还要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把大家想听的带到他们身边,讲他们能理解且需要的东西,当好群众喜爱的“小喇叭”。
(记者 廖莹 整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