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整合序幕。
作者 I 吴琼 岳笑笑
报道 I 投资界-并购最前线
令人惊叹。
投资界-并购最前线获悉,昨晚通威股份发布公告,拟不超过50亿元向润阳股份增资并取得其控股权。交易完成后,润阳股份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至此,光伏史上最大并购诞生。
如此一幕,业内惊讶——不仅因为2023年电池出货量的“老大”吞并“老五”,为光伏行业酝酿已久的大整合拉开序幕,颇具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相较于润阳股份谋求IPO时的最高400亿元估值,如今的价格堪称“打骨折”。
此次操刀的通威股份,我们并不陌生。现任董事会董事长兼CEO刘舒琪,一位89年女生,此前她的身影也出现在一级市场。
女掌门操刀
缔造光伏史上最大并购
我们先看交易细节:
根据《增资意向协议》,将先由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对润阳股份进行现金增资10亿元,以满足润阳股份生产经营需要;
在完成对润阳股份尽职调查以及审计、评估工作,并与各方达成正式增资具体方案后,通威股份将以自有或自筹资金向润阳股份现金增资,同时现金收购悦达集团前述增资10亿元取得的润阳股份股权。
由此,通威股份将合计取得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交易总计金额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交易完成后,润阳股份将成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缔造光伏史最大一笔并购案。
作为本次的收购方,通威股份的故事向来为人津津乐道。1982年刘汉元夫妇成立通威,起初以以网箱养殖技术起家,后又做起鱼饲料生意。2004年通威股份登陆上交所,成为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
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看到能源转型的巨大前景,刘汉元带领通威股份跨界光伏,以上游为切口,布局硅料和电池片,最终成为光伏两大主要环节的龙头企业。时至今日,通威股份市值超800亿元。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2023年3月,通威股份第八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上,董事长谢毅将帅印交于实控人刘汉元之女刘舒琪,她同时兼任公司CEO。资料显示,刘舒琪生于198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女王玛丽大学本科。
上任一年,刘舒琪留给外界深刻印象。据公开信息,她接连推进公司企业数字化转型、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光伏产品出海等相关布局。今年5月,更是拿下了千亿光伏巨头隆基绿能391亿的纯晶硅产品销售合同。回看过去一年,恰遇行业波动,刘舒琪接班之路谈不上顺遂,但她也从中看到了更多机遇,“行业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在她看来,这正是头部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优势,巩固市场份额的机会。
眼下,光伏行业风起云涌。透过这笔收购,或许可以看到通威股份的布局——正如公告中解释: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先竞争优势,落实公司“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运营商”的长期战略目标,基于润阳股份自上游工业硅到终端光伏电站的完善产业布局,以及在美国、泰国、越南等海外区域的产能及市场积累。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通威股份资产总额达到1797.24亿元,其中流动资产709.65亿元,“并不差钱”。
一家明星独角兽打折卖身
此次卖身的润阳股份,曾是一级市场明星独角兽。
具体来看,润阳股份专注于高效太阳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已成为电池片领域龙头企业。本次收购公告中也提到,2020年至2022 年,润阳股份连续3年电池出货排名全球前三, 2023 年电池出货全球前五。
在此之前,润阳股份一直寄希望于IPO——2022年11月,润阳股份正式申报创业板IPO。其中计划募资40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年产5GW异质结电池片生产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彼时,招股书中揭开润阳股份背后一众VC/PE:
2017年6月,江苏盐城国资悦达新能源向润阳股份增资,后者总投资15亿元的2GW高效电池项目,也由此落户盐城。
2018 年 9 月,主要由盐城国资出资的盐城元润,再次向润阳股份增资;一年后,建湖宏创入股。梳理下来,润阳股份早期成长历程中,离不开盐城国资的一路支持。
较为轰动的是2020年9月,15名股东向润阳股份投资3.2亿元。这也是润阳股份申报IPO前的最后一笔融资。
但上市远不如想象中顺利。去年6月,润阳股份获得IPO批文。然而一年之后,由于公司未能在一年有效期内发行,批文失效,IPO之路戛然而止。
剖析其中缘由,除了润阳股份自身业务风险之外,这也是眼下一批光伏企业面临的困境。光伏本就是周期性行业,前两年光伏产业曾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并由此诞生了不少造富神话。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216.88GW,累计装机量超过600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但爆发的背后,更多压力随之而来,周期低谷下光伏企业们盈利水平也有了更多不确定性。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已经有多家光伏产业链企业先后申请撤回或中止IPO计划,中润光能、美晶新材、儒兴科技、陆海新能……情况不容乐观。
行业变化悄然发生。今年5月召开的“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光伏行业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更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目前的行业困境。”其中还特别提到,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当一些企业“撑不下去”,光伏行业并购潮来了。
曾有媒体报道,润阳股份估值一度高达400亿元,对比此次收购价格无疑是“打骨折”。但眼下,卖身或许最好的选择。
IPO失败后
大时代里的另一种选择
某种程度上,这是IPO节奏收紧后的一些变化。
相似一幕是在去年9月,黑石集团考虑收购光伏设备制造商古瑞瓦特的消息传出,为后者估值约15亿美元。在此之前,古瑞瓦特已经二度IPO遇挫,上市之路似乎遥遥无期。随后圈内流传,黑石开始寻求债务融资推进收购。
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起初,黑石曾出价10亿美元,一度被光伏同行视为“诚意不足”的表现——要知道,早前古瑞瓦特估值已超130亿元,近乎首次出价的两倍,堪称“腰斩”。
随着IPO门槛升高,芯片行业也在上演类似一幕。去年7月,明星芯片公司纳芯微曾宣布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昆腾微67.6%股权。后者估值约15亿,此前同样两次冲刺IPO,但最终选择撤单。令人意外的是,这笔交易已于上周正式终止,公告显示,“商洽过程中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成为折戟原因。
“实际上,即使打折出售,能够这样顺利完成的交易还是少数,成功案例也无法复制。”谈起润阳股份被收购,一位VC朋友感叹不易。
近期,他接触到一家新能源企业,细分领域头部,融资多轮,估值百亿,此前因港股估值走低于是寻求并购,与一家上市公司沟通几轮下来,最终因为创始人执着IPO中止了交易。
背后原因不难理解——离IPO只差临门一脚,企业不甘于被出售,投资人也放不下丰厚纸面收益。但面临回购、对赌种种压力,企业折价“卖身”自救,也是一种选择。
“企业家和财务投资方能否摆平心态,是决定交易走向的关键性因素。”交流一圈下来,这是大多数人的感受。
但形势比人强。“国九条后,我接触过的几家已盈利企业,实控人或多或少都有了出售公司的想法。”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这几家公司IPO撤单后,都背负着一定的投资人回购压力,寻求并购曲线救国。
而在证监会发文鼓励上市公司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后,一些上市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正在为行业内IPO撤单的企业拉清单,并咨询其是否有被并购意向,以跟随行业并购重组的步伐。
“没有完美的并购,只有合适的价格。”序幕正徐徐拉开。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