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THECAPITAL
以eVTOL为载体的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在过去一年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本文9246字,约13.2分钟
作者 | 融中研究
来源 | 水母研究
低空经济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直升机,热气球等传统航空器作为旅游业载体一直在全球各地广泛存在。然而,噪音大,安全性低,成本高,对升降场地要求高等缺点大大限制了低空经济的行业发展。
随着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在广州等地的成功试飞与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的完成,“打空中的士”、“乘飞行巴士”等科幻场景正逐步变为现实。以eVTOL为载体的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在过去一年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相关产业链也备受关注。
eVTOL——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
1、eVTOL定义
目前,低空经济的主要载体包括传统的直升机等燃油驱动飞行器,以及新兴的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等。eVTOL一般指使用储能电池、电机和螺旋桨推进,同时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新颖独特设计航空器,狭义的eVTOL特指载人自动驾驶航空器,广义的eVTOL则包含了所有具备“电动”和“垂直起降”功能的航空器。无人机和eVTOL有概念重叠,因为无人驾驶的载物eVTOL也可被归属为大型无人机范畴,本文使用广义的eVTOL定义,将其归入eVTOL。
表:低空经济不同载体对比
和直升机相比,eVTOL使用电能,符合低碳环保要求;用电池、电机、旋翼取代燃油箱、发动机、螺旋桨,简化了传统动力及传动复杂的机械结构,提高了安全性,并且大幅减小噪音,在对音量敏感的城市环境中能得到更多的应用;分布式动力系统比传统直升机具备更大的安全冗余,在未来的低空交通中eVTOL可能更受欢迎。根据Lilium的对比,eVTOL的起降噪音约为65db,远低于直升机起降噪音(120db)。峰飞盛世龙eVTOL的悬停噪声为65dB,Joby S-4最新的噪声表现为:巡航状态(500m飞行高度以185km/h的速度飞越测量点上方)为45.2dB(A),起降阶段(距测量点100m)<65dB(A)。eVTOL噪音小的优点将使其尽可能地飞到社区中心,延长eVTOL在城市内的运行时间。
和现有无人机相比,eVTOL一般尺寸更大,能够作为一种载人或载货的交通工具,承载力更强;而无人机主要应用于非人员运输的特定任务。综合eVTOL的优势看,对场地要求低、噪音低、运载能力强,在城市低空载人交通、低空物流等场景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eVTOL结构拆解
eVTOL产业链中,主机厂主要承担整机研发和集成的任务。进一步拆解eVTOL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能源系统、动力系统、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机体结构等。行业层面各类系统的价值占比暂无统一口径数据,不过德国eVTOL制造商Lilium披露了其自身产品的价值拆分,其中推进系统占比约40%,结构和内饰占比约25%,航电和飞控占比约20%,能源系统占比约10%,装配件占比约5%。
图:Lilium的eVTOL价值拆分
作为一种新兴的低空经济载体,eVTOL的商业化之路仍处于前期,仍然面临着技术因素、地面基础设施、城市低空交通管理等挑战。本文接下来将主要着眼于eVTOL飞行器本身,选择从其区别于现有直升机和无人机的三个技术侧面(分布式推进技术、电机技术、气动构型)切入,试图探讨eVTOL在以上技术角度的创新应用、技术难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技术要点之分布式推进技术
eVTOL需要高效的垂直起降能力,因此区别于传统航空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使用分布式电推进系统。电推进飞行器是以发电机结合储能装置(蓄电池、燃料电池等)给电动机供电,驱动螺旋桨、涵道风扇或其他装置产生飞行动力的新型飞行器。分布式推进系统是指通过在飞机的多个位置安装推进器来分散推力的产生。而分布式电推进系统是指利用电机具有相对尺度近似无关的特性(即一个大功率电机系统分解为总功率相同的数个小功率电机系统后,整个系统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基本不变)采用多个相对较小功率电动机驱动较小直径风扇的方式取代超大直径风扇推进飞行器的设计。
1)结构简单性与轻量化:分布式推进系统通过在飞行器的不同部位安装多个小型推进器,取代了传统的大型发动机和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不仅减轻了飞行器的重量,还简化了结构,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护难度。轻量化还有助于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航程。
2)低噪音特性:分布式推进系统由于使用了多个小型电动推进器,相较于传统发动机,其运行时产生的噪音显著降低。这一特性对于以后可能经常用于城市场景的eVTOL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其的社会接受度。
3)安全冗余:在分布式推进系统中,即使部分推进器发生故障,剩余的推进器仍然可以提供足够的推力来维持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器的安全性。
4)垂直起降能力:相比于传统集中式推进,分布式推进方式可优化飞行空气流场,降低阻力和噪声,提高了系统安全性,也可以实现垂直起降等特殊功能,垂直起降功能对于需要在城市内操作的飞行器意义重大。
5)高能效:电动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远高于传统内燃机,通常可以达到90%以上。这意味着电动推进系统在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时损失更少,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能源消耗,对于提高飞行器的续航能力和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分布式电推进系统想在eVTOL上实现更好的应用,需要解决能源管理的问题。分布式混合电推进系统的能源管理是一个由电子部件和机械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包含了多学科的交叉、先进的控制技术与控制方法等。若想实现飞行器垂直起降转快速平飞、提高航程、减小排放量等目标,需要对系统主要的能量流、能量功率的可用性、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动力学特性等进行优化管理。方法之一是运用大数据建模进行最优能量分配。首先最优能量分配需要对历史大数据进行采集和优化。数据采集包括飞行过程中起飞、循环、降落过程中的动力系统的功率、能量变化情况,结合飞行环境数据、任务规划、姿态变化、航迹等信息,对不同典型工况和背景,进行大量的运行数据的采集。接下来利用多目标函数优化算法进行优化设计,获取动力性能最优、燃油经济性最优的解作为优化计算的最终解。混合电推进系统能源管理策略不仅是对当前飞行条件下的功率最优分配,还是基于环境感知和任务规划的能力最优分配。
表:考虑飞行历史大数据模型匹配多目标优化模型图
进一步拆分,分布式电推进系统可分类为纯电动电推进系统和油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
纯电动电推进系统是指由供电系统和电力推进系统组成,不需要发动机。油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是指由发动机与电动机共同作用的推进系统。油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可以进一步分为并联式架构和串联式架构,并联式架构中发动机与电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共同驱动螺旋桨;串联式架构中,发动机不直接提供动力,只驱动发电机提供电能。
对比来看,纯电推进飞行器优势主要在于,电推进系统对电能的利用率更高,而且运行过程零排放,运行过程中的噪声也大大降低。但是纯电推进eVTOL的续航能力受到电池技术水平限制,目前航程相对较短。
油电混合推进的优势则在于使用独特的推进架构,综合利用燃油发动机的高能量密度和储能电池的高功率密度,满足垂直起降飞行要求的同时,在长途任务中表现更佳。本田就曾表示其曾调研得出结论eVTOL 的最大需求场景是400公里的城际交通,目前锂电池能量密度还不足以达到这个航程,因此计划采用混动电推。缺点是结构会更为复杂。
从发展痛点看,纯电推进系统需要解决电池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问题,电池能量密度越高,储存的电能就越多,直接影响eVTOL的航程。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要求加快布局新能源通用航空动力技术和设备,推动满足电动航空器使用需求和适航要求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投入量产,实现500Wh/kg级产品应用验证。在解决能量密度问题方面,当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受限,固态锂离子电池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潜力。相比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拥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等优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 高安全性: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热失效原理包括:碳酸酯类有机电解液溶剂沸点低,组分易燃易挥发;高温下电解液与正负极反应,产生气体;聚乙烯隔膜易熔融,低温易皱缩。而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熔沸点更高,无液态电解液,安全性更高。
2. 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正负极均采用高比能电极材料,轻量化后可大幅度提升体积/质量能量密度。目前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天花板”约 300Wh/kg,而固态锂离子电池可凭借材料体系的更新实现更高能量密度,达 700Wh/kg 以上。
3. 轻量化:在液态锂离子电池中,隔膜与电解液合计占电池近40%的体积、25%的质量,二者被固态电解质取代后,电池厚度大幅降低,安全性提高,可省去电池内部温控组件,进一步提高体积利用率。
对比纯电路线和混动路线,目前从相关厂家的选择看,国内eVTOL项目以纯电方案为主,受限于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载客量的eVTOL是纯电推进技术的最佳落地场景。海外则有部分厂家提前布局混动方案,已经率先进行了多轮测试与迭代。从下表可以看到,混动方案在续航角度明显更强,未来在中远途低空交运的场景下可实现更多用途。
表:国内外eVTOL动力方案
在国内,目前进入 eVTOL 领域较早的主机厂如亿航、峰飞均进行针对自身机型,自主研发推进系统。航发集团、应流股份、宗申动力、鸿鹏航空等厂家在混动推进领域研发进展较快。
鸿鹏航空的30-450马力涡轮电混合动力航发,可应用于不同用途的航空器,在与数家正在布局增程动力领域的头部eVTOL公司进行飞发匹配。
应流航空则深入研发100KW-300KW级涡轴发动机和 400KW以下混合动力包,同时兼顾大马力涡轴发动机预研。目前YLWZ-130/190已经完成国产化开发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YLWZ-300首台已于2024年一季度进行了交付;120KW和275KW混合动力包瞄准无人机货运、增程式电动载重汽车、应急救援市场,得到了目标客户认可。
技术要点之电机
在分布式电推进中,是由电机驱动分布在机翼或者机身上的多个螺旋桨或风扇构成推进系统为飞机提供推力。电机的功率密度直接影响着飞行器的有效载荷能力,电机的大范围变工况动力输出能力、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是决定电推动飞行器动力特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按照工作电源,电机主要可分为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其中直流电动机中又分为有刷直流和无刷直流,有刷直流中包含永磁直流和电磁直流。电动车、无人机和eVTOL对于电机的选择由于成本、应用场景不同等原因而有所区别。
(1)电动车:更多选用永磁同步电机,永磁电机所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高的转矩可以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同时永磁电机的高功率密度也可以帮助电动车在相同的体积下获得更高的动力。
(2)无人机:常用无刷直流电动机。无刷直流电机具有较低的重量和噪音,而且维护成本较低,适合无人机的飞行要求;二是无刷直流电机的转速较高,适合无人机中的高速飞行的需求。如大疆使用的就是无刷电机。
(3)eVTOL:对电机效率和转矩密度的要求较高,永磁同步电机是电推进动力系统很具前景的方案,因为轴向磁通永磁电机对径向空间的利用率高,在长径比较小的场合,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具有优势。当前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如 Joby S4、Archer Midnight 等均采用了永磁同步电机。
图:永磁同步电机拓扑结构
eVTOL上使用航空级电机,对于安全性、环境适应性、高转矩性能等有较高的要求。eVTOL在悬停起飞、巡航飞行、悬停着陆时均需电机提供较高转矩并连续驱动,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单个螺旋桨发生故障时,eVTOL则需要比悬停时更高的转矩输出;同时,出于控制噪音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eVTOL更偏好于无齿轮箱的直驱方式。因此eVTOL在电机本身的高转矩性能要求上较汽车更高。环境适应性方面,航空级电机对于高低温、湿热、低温低气压、盐雾、臭氧、电磁兼容、振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需要适应各类极端环境。
当前,通过提升电磁设计技术、热管理技术和轻量化技术降低电机结构重量和散热系统辅助重量,不断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和宽范围变工况动力输出能力,是eVTOL动力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飞行汽车的研究发展与关键技术》,航空推进电机通过使用具备更高耐温极限的绝缘材料、更高磁能密度的永磁材料和更轻的结构材料,已经可使电机本体的额定功率密度超过5kW/kg。通过改善电机的电磁结构设计,例如采用Halbach磁阵列、无铁芯结构、Litz导线绕组等技术,以及改善电机的散热设计,预计2030年电机本体的额定功率密度可达10kW/kg,2035年额定功率密度将超过13kW/kg。
从竞争格局看,目前进入eVTOL领域较早的主机厂如Joby、Archer、亿航智能、峰飞等均进行电推进系统自主研发,根据公司机型特征,针对性进行电机设计,以满足轻量化和功率密度提升的需求。Lilium则与日本电装公司和美国霍尼韦尔航空航天公司达成合作,两家公司联合将电子马达整合到Lilium的飞机发动机中。Volocopter、沃兰特、时的科技均采用赛峰提供的高性能、高功率密度电机,赛峰集团是全球飞机发动机、直升机发动机领域领先的企业。此外,国内还有天津松正、迈吉易威等厂家在不断推进研发。
天津松正:在载人级电动航空领域,专注于高效功重比的电推进系统的开发,推出针对飞行任务动力需求的定制化航空电机及控制器的开发服务,在纯电驱多旋翼垂直起降、涵道风扇等不同构型的飞行器均有深入的研究及产品应用;同时在混动驱动机载大功率增程电机及驱动器均具备开发和制造能力。公司目前面向144V-900V电压平台开发了旋翼直驱大功率电机SZ系列,额定功率5-240kW。
迈吉易威:公司致力于高效轻质全电推进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产品为集成化电动轮(轮毂电机系统)、分布式航空电推进系统、水下电推进系统、整合式动力单元(IPU系统),是航空电推进系统核心供应商。目前公司已推出了面向eVTOL的电机系统配套产品。
技术要点之飞行器构型
eVTOL的飞行器不同构型升力原理不同,同样是影响其安全性、使用场景等的因素。由于分布式电推进技术的使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构型突破了传统架构的限制,具有更广阔的设计空间。目前主流的构型主要有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等。
图:eVTOL主要构型
对比三种类型,不同构型的制造难度、巡航效率等方面有所差异,并进而导致商业应用场景的不同。
1) 多旋翼型:多轴构型一般通过变转速机制控制姿态,如六旋翼、八旋翼等。对于多轴中的一轴,出现了两个变种,一个是共轴双桨,另一个是单桨附加变距机构(该设计结构复杂,在eVTOL中的应用较为少见)。共轴双桨的优点在于通过反向配置上下旋翼,实现扭矩抵消,减轻控制律分配负担。由于飞行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气动力,因而其设计较为简单,是大多数初创公司的选择,但飞行速度慢、载荷小、航程短,仅适用城市内短距离空运。
2) 复合翼型:融合了固定翼和旋翼飞行器的特征,最大特点是具有巡航飞行的固定翼结构,另外配备两类旋翼,一类实现垂起功能,通常垂直配置在机翼或机翼附近,另一类辅助巡航飞行,通常放置于机尾。复合翼构型兼顾垂直起降和巡航飞行特点,提升巡航效率可发挥长距离载运经济性,但起降阶段的过渡控制是飞控系统设计的难点,在机翼周围配置多个垂起旋翼将消耗更多有效载荷,但垂起固定翼较其它构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通过合理配置气动焦点与重心位置可大幅提高气动性能,从而实现机动性与稳定性的均衡配置。总体性能介于多旋翼型和矢量推进型之间,可用于中程距离飞行。
3) 倾转旋翼构型:倾转旋翼构型是在机翼固定的情况下设置伺服机构,单独调整旋翼指向,如果旋翼较多,需要多个伺服机构。倾转机翼构型的旋翼大致沿弦长方向固连在机翼上,调节机翼倾转实现旋翼的整体倾转,避免了倾转旋翼所产生下洗对机翼的干涉。由于在不同飞行阶段采用不同的推进方式并存在过渡过程,结构相对复杂,因此技术难度也更大,但在航程、巡航速度和载重比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有效载荷、最大起飞重量和运营经济性。
表:三种构型的综合对比
倾转旋翼的主要难题是其复杂结构带来的气动特性问题以及为实现多种飞行模式多种飞行状态的操纵控制,需要配备复杂的飞行器控制系统。例如,倾转旋翼无人机在过渡模态时,存在明显的拉力矢量控制特性。同时,还存在着气动舵面操纵与拉力矢量控制之间的协调问题,使得过渡模态下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变得更加复杂。
目前,研究气动特性问题的主要方式是CFD(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倾转旋翼机的气动分析和优化设计中。通过建立精确的CFD控制方程和求解方法,可以模拟倾转旋翼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气动特性,从而进行详细的气动分析和优化。为了提高CFD求解的效率,倾转旋翼机的研究中常常采用并行加速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多核处理器并行计算,大幅度提升了求解速度,使得复杂的气动问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倾转旋翼机型的飞行控制方面,针对倾转旋翼机过渡模式的状态跟踪控制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罗苛比等学者提出了基于过渡模式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Jacobi线性化方法,并根据倾转角设计切换信号,建立线性切换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状态跟踪控制方案解决过渡模式的控制问题。
表:国内部分eVTOL构型及重量对比
当前,国内厂家在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都有布局。从适航证获取的角度看,多旋翼产品目前较为成熟,亿航智能的多旋翼机型EH216-S进展最快,已取得TC、AC、PC三证。峰飞航空、沃兰特、御风未来、亿维特、牧羽航空等主攻复合翼机型。倾转旋翼机型厂家包括华羽先翔、零重力、中航工业通飞、时的科技、沃飞长空等。从座舱空间、起飞重量数据看到,复合翼和倾转旋翼更优。倾转旋翼飞行器在速度上更具优势,未来随着技术愈加成熟,有望不断提高应用占比。
商业化的前提——相关证书的获取
从前文的描述可以看出,eVTOL在技术上有其独特的创新与优势,这是其在未来的低空场景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石。但是,其若想成功实现商业化,还需要面临一道门槛——适航证的获取。
1、适航审定三证书:TC、PC、AC
eVTOL要想进入市场,必须取得适航证,航空器适航证是由适航当局根据民用航空器产品和零件合格审定的规定对民用航空器颁发的证明该航空器处于安全可用状态的证件。国内由民航局执行适航审定业务,根据民航局规定,适航审定三阶段包括: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和适航合格审定,分别对应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单机适航证。
型号合格证(TC):用以证明民用航空产品符合相应适航规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证件,说明该款产品设计的安全可靠性达到了法规的要求。型号合格证是适航当局对飞机设计符合性的批准。它是适航审定的第一步,也是后续生产和运营的基础。
通常来说,型号合格证的审查环节比较复杂,耗时可达3年~5年。以2022年9月获得型号合格证的C919大型客机为例,自其2017年首飞以来,5年时间先后进行了700多个科目的试飞才完成了试飞取证任务。而eVTOL无论在技术架构、产品构型以及性能、功能,还是在运行模式和飞行环境等方面均与过往的飞行器存在巨大差异,推进会更加谨慎。亿航智能EH216-S在超过500个科目的摸底试验、40000余个飞行架次的调整试飞以及65个大项、450多个科目的验证试验后,才最终拿到这张型号合格证。
生产许可证(PC):生产许可证是对航空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及控制、质量管理与综合管理水平的核验。民航局经过审查后,如申请方已经建立并能够保持符合相关规定的质量控制系统,且其生产的每一架民用航空器均符合相应型号合格证或型号设计批准书、补充型号合格证或改装设计批准书的设计要求,才会颁发对其生产体系认证的生产许可证。
想拿到生产许可证,厂家必须建立符合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原材料控制、供应商管理,到生产环节的划分及控制、生产质量管控,再到飞机出厂测试、售后维修维护等,每个细节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各个生产环节,确保小到零件、大到整机都可追溯且安全受控。
单机适航证(AC):是适航当局对每架飞机制造符合性的批准。每一架出厂的飞机都必须有单机适航证,表示这一架飞机可以安全运营。这张通行证的作用在于确认每架飞机都是按照批准的设计和经批准的质量体系制造的。
民用无人驾驶eVTOL适航审定分级分类主要参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审定分级分类和系统安全性指南》,我国eVTOL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的适航标准,所以定义为特殊类别航空器,进行适航审定。其中有人驾驶eVTOL的适航审定,我国按照一事一议,主要参考中国民航局规章23部、27部、以及欧洲民航局SC-VTOL,及JOBY、ARCHER的相关条例和专有条件,进行审定。无人驾驶航空器(含eVTOL)的适航审定程序也有对应法规,《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CCAR-21-R5)。
适航认证的具体要求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结构强度、系统集成、电气和电子设备、燃油系统、氧气系统、消防保护、紧急设备、飞行操纵和导航系统等。
2、国内针对eVTOL的适航审定规则仍在不断完善
在国内,民航局并未对“eVTOL”进行明确的定义,因此没有eVTOL专用的适航审定标准。涉及无人驾驶部分依据无人机监管相关法规,而有人驾驶部分仍依据传统民航航空器法规。具体而言,无人驾驶eVTOL的审定程序参照《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CCAR-21)及其下位法《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审定管理程序》(AP-21-71);有人驾驶eVTOL作为特殊类别航空器以“一事一议”模式进行审定,程序参考包括CCAR-21下位法《型号合格审定程序》(AP-21-11)、《生产批准和监督程序》(AP-21-31)等;具体条件制定参考欧洲EASA提出的VTOL适航审定特殊条件SC-VTOL、《正常类飞机适航规定》(CCAR-23)、《正常类旋翼航空器适航规定》(CCAR-27)、《小型航空器商业运输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35)。
目前从全球范围看,对于eVTOL这个新终端,中美比较类似——都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针对产品具体情况作具体认定;欧洲则制定专用基本法,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认证。
根据民航局华东管理局当前的审定政策,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1)现在的项目按一事一议原则处理,每个eVTOL项目单独制定专用条件;
2)专用条件的制定主要参考EASA SC-VTOL,CCAR-23,CCAR-27等要求;
3)专用条件的要求都比较顶层、比较粗,细化定量的要求体现在符合性方法制定的文件中;
4)动力电池和电机(还包括相关的电池管理系统、电源分配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等)是eVTOL的动力所在,是非常关键的设备,CAAC在尝试对这些设备单独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或要求,后续可能会适时发布技术标准规定(CTSO)、咨询通告(AC)或民航行业标准等以指导相关适航审定工作的开展,以促进标准统一、降低取证成本和负担。
表:国内部分主机厂家取证进度
从目前国内的主机厂取证进度看,峰飞航空V2000CG凯瑞鸥(载物)于2024年3月获TC,成为全球首款取得该证的吨级eVTOL;亿航智能EH216-S(载人)于2024年4月获PC,公司成为全球eVTOL行业内首个集齐民用航空器三证的企业。
结语——低空经济未来可期
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到2035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各个政策的陆续出台也表明,国内已经开始全力认真对待低空经济、eVTOL的发展,行业未来空间巨大。而通过本文分析能够看到,虽说国内已有厂家取得民用航空器的TC证乃至三证,但许多相关技术仍未成熟,各种技术路径的商业化场景也各不相同。随着国内各个主机厂家在获取适航证、迈向商业化的路径上走得更远,实现市场与技术的结合,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主机厂家,相关的产业链也有望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