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此时最大的风险在于市场的情绪面仍然处于2023年的悲观中,从本年度前两个交易日,或近一周内的时间窗口来看,市场的赚钱效应明显的出现了回归,不必被短期的调整而左右。尽管美联储并未对市场期待已久的降息给出实质性信息,但这也仅仅是美联储本年度内第一次会议,年内降息仍然值得期待,我们依旧保持对2024年宏观基本面、A股市场走势双双向好的观点不变,关注基本面、估值均跌至底部的行业与个股,底部蓄势结束后,反弹的时点随时可能出现。
盘面分析
外有美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美联储官员“鹰”声重起,地缘政治再度恶化,开年外盘走弱,内有结构加速调仓,高股息股与大盘形成“跷跷板”走势,内外因素共振,2024年开年第一周,大盘走出下跌走势。最终,全周大盘以下跌1.54%收盘,创业板下跌6.12%,两市总成交量较2023年最后一周增加3%(折算),这表明节后大盘回落,吸引了部分场外资金流入,场内资金也加快了调仓步伐,但主要仍为存量博弈为主,市场情绪不高,信心依旧匮乏。
量能略微释放,个股活跃度大幅降低,市场结构分化较大,市场热点不持续,但去年处于高位股及中小市值股出现了补跌走势,追高易套,杀跌易损,市场“跷跷板”现象依旧。上周五,沪深京三市有25家个股涨停,3只个股为20%涨停板,1只个股30%涨停板,涨幅超过10%涨停板之上的个股有27家,8家个股跌停,32家个股超过10%跌停板之上,有63家个股涨幅超过5%,有343家个股跌幅超过5%,个股跌多涨少。
新年第一周,机构资金加快了调仓步伐,之前强势股补跌,之前弱势股补涨,全周表现较高好的为煤炭、石化、电力、银行、环保、商业连锁、钢铁、家电、建筑等,表现较弱的为酿酒、软件服务、5G概念、半导体、电子、军工、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量能略有释放,结构分化较大,周期强于成长,红利强于题材,小票弱于大票,风险偏好较低,大盘持续走弱,“八二”现象为主,是2024年第一周盘口主要特征。
技术面分析
从技术上看,新年第一周A股低开低走,一路震荡走低,以次低点收盘,并呈价跌量缩的态势。5周线失守,周线MACD指标空头依旧,加之价跌量缩的量价关系,短线盘中还有回调压力,但周线SKD指标继续处于底背离态势,短线盘中回调空间有限。
日线技术指标显示,上周五大盘低开之后,盘中一度冲高,但随之便一路震荡走低,尾盘收复部分失地,并呈价跌量增态势。5日线得而复失,10日线及20日线失守,30日线反压,价跌量增的量价关系,加之K线组合为“阴包阴”式的“穿头破脚”,短线盘中还有回调压力,量能的释放也意味着筹码交换出现,预示着大盘有反弹要求。
分时图技术指标显示,5分钟K线组合为“希望之星”,30分钟SKD指标底部且金叉,30分钟及60分钟的SKD指标为底背离,30分钟K线组合为“金针探底”,短线盘中有反弹要求,但60分钟MACD指标空头强化,也制约大盘盘中回升空间。
上证50价跌量增,5日线、10日线及20日线得而复失,30日线反压,价跌量增的量价关系,日K线形态为“指南针”,30分钟MACD指标为底背离,K线组合为“金针探底”,技术上存在反弹要求。
科创50价跌量增,所有均线空头排列,价跌量增的量价关系,日线MACD指标继续连续底背离,日线SKD指标连续三次底背离,周线MACD指标及SKD指标连续底背离,加之指数偏离5日线较远,技术上严重超卖,短线盘中有较强的反弹要求。
创业板价跌量增,所有均线空头排列,价跌量增的量价关系了,日线MACD指标的连续底背离,日线SKD指标的底背离,周线MACD指标及周线SKD指标的连续底背离,加之指数偏离5日线较远,技术上的严重超卖,短线有较强的技术性反弹要求。
综合技术分析,我们认为,短线大盘盘中还有回调要求,但量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20年年线支撑也较为明显,明显有场外资金流入抑制大盘进一步下跌,从多项宽基指数的技术指标看,短线大盘继续回落的空间有限,各主要宽基指数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性反弹要求,量能依旧决定着反弹高度,也决定着大盘的运行态势。
基本面分析
信心不足是2024年开年第一周A股的盘口特征,内外稍有风吹草动,A股就走出持续下跌走势,不但将2023年最后一周良好的市场氛围悉数淹没,还差点再度打响2900点“保卫战”,2023年最后一周走势较为强劲的板块及个股,除了代表高股息的煤炭、电力走出跨年结构上涨行情外,其余基本上遭到机构资金的抛压,大盘盘中每一次反弹,都会招致做空资金的打压,如节前表现较好的光伏、锂电、医药、军工等。
2024年的第一周大盘走势低迷,市场没有赚钱效应,盘口特征也从2023年10月以来的“八二”现象为主,转变未2024年开年以来的“二八”现象,市场赚钱效应大幅降低,市场投资风格也从侧重β的进攻,转向了侧重α的防御,市场情绪再度跌至极致,对A股是否还具有春季行情,以及对2024年的行情持怀疑态度,甚至不再抱有希望。
那么,为什么2024年第一周A股未实现“开门红”走势,为什么市场从关注中小市值股的进攻策略,转向关注高股息股的防御策略,2024年还有没有春季攻势,科技成长股是否会随美纳指走弱而随波逐流吗,以煤炭为代表的高股息股还会继续一路高歌猛进吗?我们的观点是:
其一、内在因素交织。我们注意到,自去年8月24日以来持续上涨的1M以上期Shibor利率,到去年12月25日戛然而止,开始走出了大幅回落走势,意味着困扰着去年下半年A股走势的流动性压力基本不存在,今年开年以来,尽管央行在开年首日通过公开市场回购操作净回笼8690亿资金,但1M以上期Shibor利率依旧继续下行,这意味着流动性不是新年第一周A股下跌的问题。
但新年假日期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2月制造业PMI回落至49%,连续三个月下跌,且回落至去年6月份水平,为去年第二低,需求不足导致供给端不断反复去产能,制约了国内经济复苏步伐,但假日期间政策较为平静,市场对政策预期降低,与政策相关性较高的科技成长走弱,市场赚钱效应降低,这是A股开年第一周走低的原因所在。
其二、外在因素扰动。新年伊始,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美经济下行压力低于市场预期,美联储官员“鹰”声再起,市场对美联储何时降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美元回弹,美债收益率回升,欧美股市级亚洲股市走弱,尤其是与政策相关的、科技市值占比较高的纳指走弱,在一定程度上对A股中的科技股走势产生负面影响,也对A股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进入2024年,全球地缘政治进一步恶化,俄乌战争及巴以冲突没有缓和的迹象,中东胡塞武装与美军交火,朝鲜与韩国也出现了兵戎相见的局面,不太平的周边环境,不确定的全球政治动态,让本已脆弱的A股,稍有风吹草动,就走出下跌走势,上周五的大盘走势及盘口变化,就足以说明地缘政治变化对A股的走势影响。
其三、机构新年调仓。每年年末,机构全年排名结束,下一年年初,机构根据新一年对宏观、对行业、对个股的判断,做出新的投资策略,对上一年的投资组合进行调整,调仓的过程必定造成板块及个股的走势大幅波动,由于近两年来,大盘未有趋势行情,运行的态势仅是箱体窄幅震荡运行,高抛低吸的短线投资策略受追捧,市场趋势投资的α策略被弱化,这更加让机构资金每年初加大调仓力度,造成每年年初A股走势跌宕起伏。
此外,每年年底至下一年年初,有些机构对投资经理所管理的产品进行调换,新接任者不理产品前任投资策略,而是按照自己的投资策略对组合进行调调整,原组合的标的减仓,新标的的调入,更会带来组合标的价格大幅波动,旧组合中的弱势股被减持的概率大,市场强势股被纳入新组合也是大概率事件,个股价格走势分化,大盘走势大幅波动势在必行,这就是为什么去年四季度强势的煤炭股走强,但过去两年股价大幅回落的新能源、地产、白酒大幅走弱的原因所在。
其四、强弱有望转换。今年第一周,之前弱势股走弱,之前高股息股走强,之前弱势股代表性较强的为新能源、地产、白酒、地方商业银行及医药等,之前强势的为煤炭、电力等高股息股,那么该如何看待之前的弱势股,我们的观点是,大盘的箱体震荡运行,跌出来的机会,是近几年来A股每年“黑马”板块频现的原因所在,如2022年年中的新能源、半导体及军工,2022年底到2023年上半年的TMT板块,2023年年中的“中特估”概念,2023年底9月中旬的创新药等。
近两年来,新能源、地产、白酒出现连续下调走势,但这些板块的回调,性质完全不同,地产、白酒等可选消费的调整是经济周期的去产能所致,经济周期是长周期,地产、白酒等可选消费有超跌反弹,但无反转,新能源的调整是产业周期的去产能所致,产业周期是中短周期,新能源属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的方向,股价超跌之后、去产能到来之时,就是股价反转之际,产业周期的不同,结构行情的性质不同。
一段时期以来,除了北交所股票外,煤炭等高股息股也与沪深两市走势呈“跷跷板”现象。我们认为,对高股息股的投资属价值投资,但没有永远上涨的股票,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近两年来,A股弱势整理,但煤炭股却走了5年结构牛市,算今年开年以来走势,年线已是“六连阳”,在全市场弱势运行之际,煤炭指数(880301)却逼近了历史新高,若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则月线MACD指标将顶背离,周线MACD指标将连续三次顶背离,调整的风险较大,2021年的创业板指就是周线连续顶背离后走出深幅调整走势。
操作策略
2024年新年第一周,A股走出调整走势,但我们一直强调,新年是否“开门红”,只影响市场心理,不影响大盘全年走势,2023年新年第一周A股实现“开门红”,但全年还是以下跌收盘,2024年第一周A股未实现“开门红”,但却处于2021年以来的低点附近,且沪深300月线历史性地“五连阴”走势,加之新年以来的下跌走势,月线已是“六连阴”,反弹有望随时展开,这将制约大盘下跌空间,并有望引领大盘走出反弹走势。
不以涨喜,不以跌悲,2024年才刚刚开始,2024年大盘收阳是大概率事件,在大盘底部,把握跌出来的机会,回避高位补跌的风险,才是应对大盘筑底之道,也是迎接春季攻势之略。操作上,轻指数、重个股,逢低关注券商、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电子、军工、电力设备及盘出底部的个股投资机会,回避垃圾股及股价处于高位的个股。
责任编辑:王其霖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