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闪退”科创板真相
联想集团“闪退”科创板使其市值蒸发超百亿元。研发费率不足3%,天价薪酬惹争议,联想还有“联想”吗?
文|刘青青 石丹
IPO申请才过了一个工作日,联想集团的财务信息可能就“失效”了。
2021年9月30日,联想集团(00992.HK)披露科创板IPO招股书,而在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其IPO申请又被发行人主动撤回。由此,联想集团成为科创板史上最快撤回上市申请的公司。
对于此次IPO“一日游”,联想集团给出的理由是“考虑到公司业务规模及复杂度,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信息可能会在申请的审阅过程中过期失效。同时,审慎考虑最新发行上市等资本市场相关情况后,公司决定撤回申请。”
不过,有业内人士直言,联想集团的两个公告理由都站不住脚。一是IPO申请审阅周期一长,财务资料就要补充更新,这是所有IPO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财务信息过期可以补交并更新招股书,不必撤材料。
“至于说‘考虑最新发行上市等资本市场相关情况’的市场原因,更是站不住脚。因为从IPO申请到终止审核才过了一个工作交易日,市场环境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该业内人士表示。
从披露IPO申请后股价连续两日大幅拉升,到股价回落甚至因撤回IPO而股价大跌,联想集团的“回A利好”不仅消失殆尽,而且市值大幅蒸发。截至10月11日,联想集团股价仅剩每股7.63港元,相比于IPO申请当日,市值已经蒸发89.11亿港元;而相比于撤回IPO申请当日,其市值已经蒸发142.09亿港元。
《商学院》记者就撤回IPO申请、科创属性、科研投入占比偏低、业务模式、高管薪酬水平、行业竞争力及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向联想集团求证,联想集团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以公告为准”。此外,对于“联想系”薪酬体系、创始人领近亿元高薪等问题,联想控股并未作出回复。
“PC王者”难定位科创?
多位业内人士将联想集团IPO“一日游”背后的原因指向了科创属性争议。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作为世界最大的PC产销企业,联想集团撤回内地科创板上市申请这一行动本身,和其启动登陆内地科创板计划一样受人瞩目。虽然自身的招股说明书对于联想集团的描述亮点多多,诸如PC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营收与盈利连续3年持续增长等,但是事实上联想集团近年来被广受诟病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实。
“其中,联想集团‘贸工技’战略的长期实施将联想集团打造为一个缺乏核心技术的组装企业和销售型公司,较低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相对于其巨大的营收规模而小得可怜的研发投入占比,也让其在科技兴国大背景下‘明亮’得有些晃眼。”柏文喜表示。
对于联想集团终止IPO一事,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透镜公司创始人况玉清认为,大概率还是因为科创属性受争议,如果能够分拆其智能化转型创新业务,单独申请科创板IPO,可以更好地凸显其IPO主体业务的科创属性,但如果是集团业务整体打包,就难免会受到一些争议,因为其PC业务占比还是过高,创新业务收入占比较小。
“联想集团之所以选择整体回A而非分拆业务回A,可能也是考虑到上市周期的问题。”况玉清认为,因为联想集团本身是香港上市公司,其公司治理和业务等各方面都是非常成熟的,不需要进行大量的上市辅导和相关合规改造,因此上市速度会非常快,但如果要分拆业务独立IPO,各项工作就会耗时很长,上市周期会大大延后。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联想集团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被终止,让人感觉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一方面,联想集团的确是中国著名的计算机企业,在整个计算机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错的市场影响力,整体市场占有率很高。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联想集团都被市场认为是一个依靠营销驱动的公司,本身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国家对于科创板的要求非常严格,科创板一定要有的硬科技。联想集团离这个硬科技的要求还是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在国家整体要求的大背景之下,联想集团不符合科创板的上市要求,也是很正常的。”江瀚表示。
研发投入占比偏低
除了联想集团本身的业务模式,其研发投入及科研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科创门槛”。
一方面,联想集团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并且逐年增加。招股书显示,2019财年、2020财年及2021财年(财年指去年4月初至今年3月底的12个月),联想集团研发投入分别为102.03 亿元、115.17亿元和 120.38亿元。
另一方面,在研发投入当中,其三个财年研发费用分别为 84.95亿元、92.89亿元和98.52亿元。招股书明确指出,公司的研发费用主要为职工薪酬费用,三个财年占研发费用比例分别为 65.93%、62.47%、60.65%。
虽然联想集团近三个财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了100亿元,但其研发费用占比却受到质疑。2019财年、2020财年及2021财年,联想集团研发费用占各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8%、2.63%和2.39%。而在2015财年至2018财年,该数据分别为2.64%、3.32%、3.16%和2.81%,可知研发费用占比整体下滑。
对比同行业上市公司,联想集团的研发费用占比也低于业内平均水平。招股书显示,联想集团将惠普公司、小米集团和浪潮信息看做是“同行业可比公司”。然而,小米集团近3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均高出联想集团一个百分点左右;浪潮信息则高出近两个百分点。
也正是因此,联想集团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仅为3.05%,低于小米集团的3.59%、浪潮信息的4.19%,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更是与华为相差甚远。
柏文喜直言,作为技术含量太低的销售型公司,联想集团试图要把自己包装为一家科技巨头还是不太容易,而要让市场接受联想集团科技创新型企业形象的自我塑造同样也有着较大的难度。
被误会的“1亿退休金”
整体来看,联想集团此次回A并非没有底气。招股书显示,其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等主要指标连续3年增长,但其资产负债率也引发关注。
招股书显示,2019财年至2021财年,联想集团资产负债率(合并)分别为86.34%、87.37%、90.50%,负债率持续上升,且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负债率。2021财年末(或2020年年末),小米集团资产负债率为51.11%、浪潮信息为61.31%,而联想集团已经超过90%。
联想集团招股书认为,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可比公司平均值,主要系公司近年来大规模股权融资较少,根据经营需要灵活进行较多债务融资所致。而且,“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资产负债率及财务风险将有所降低,公司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率高企、2259.22亿元负债压顶的情况下,联想集团却给高管开出“天价薪酬”,尤其创始人柳传志“1亿退休金”的传闻引发热议。
实际上,从联想集团财报来看,2012年之后,柳传志便再未出现在薪酬列表中,在2020财年和2021财年(即2019年4月初至2021年3月底)中,其得到150万美元退休金。
而从联想集团的控股股东联想控股来看,2017-2019年柳传志总薪酬分别是3673万元、4061万元、7603万元,此后再未出现在薪酬列表中。而在2019年的薪酬当中就包括退休金2526万元。
计算可知,柳传志的退休金共计约为人民币3500万元,远不及“1亿”之多。而在退休之前的2019年,来自联想控股的薪酬再加上联想集团的退休金合计约人民币8570万元。
尽管“1亿退休金”“1亿薪酬”的说法并不严谨,但联想集团、联想控股的高管薪酬确实令人艳羡。
联想集团财报显示,2019财年至2021财年,联想集团给执行董事杨元庆分别开出了1537.1万美元、2466.3万美元、2616.6万美元的高薪,3年薪酬合计662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4亿元)。
除此之外,2019年年底,联想控股执行董事朱立南的薪酬为4799.7万元,到2020年年底,由执行董事变为非执行董事的朱立南,薪酬则上升至6198.1万元……如此种种,都将“联想系”的“天价薪酬”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联想系”的高管高薪不只是体现在柳传志、杨元庆、朱立南等个别高管身上,整体来看,联想集团的高管薪酬也不低。
《商学院》记者发现,2021财年,联想集团实现营收4116.2亿元,税前利润为120.23亿元。其中,有9.34亿元人民币被用于所列集团30名董事、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支付。而在这9.34亿元的薪酬支付当中,有8.41亿元是董事和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
相对而言,市值4732亿港元的小米集团,其2020年主要管理人员薪酬约为4.82亿元;市值437亿元的浪潮信息,其2020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领取的年度报酬总额为0.14亿元(税前)。
薪酬体系的AB面
据了解,联想集团高管薪资由专门的薪酬委员会决定。与其他科技、互联网上市企业类似,长期激励在联想高管薪酬中占比最高。2021财年年报显示,联想集团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主要由固定薪酬、表现奖金和长期激励三部分构成。高管平均薪酬组合为固定薪酬17%、表现奖金36%、长期激励47%。
对于联想集团由专门薪酬委员会决定的薪酬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认为,当前爆发的“天价薪酬”事件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王鹏指出,一方面,联想集团公司内部有自己的相关流程和规则实现其薪酬体系的运转,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其也长期地进行了信息披露。在做好了一系列符合公司治理规定的情况下,薪酬体系的形成和薪酬委员会的运作流程都是合规的。
“从薪酬体系来看,长期激励在联想高管薪酬中占比最高,这在科技、互联网上市企业当中很常见。而柳传志作为企业的拓荒者,从长期激励的角度来说获得了高薪也是有合理性的——尽管薪酬总数还是相对较高。”王鹏表示。
但另一方面,联想集团高管薪酬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也是有理由的。王鹏指出,首先,这更多地是因为联想集团薪酬与其他相关企业的比较形成了反差对比。比如柳传志薪酬甚至超过苹果执行官库克,而且与国内的其他相关企业的高管、退休高管相比,联想集团高管的薪酬也明显过高。
其次是联想集团自身的市值、资产负债率、市盈率,以及所处的行业地位等,都令市场对如此高的薪酬产生一些争议。明明联想集团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在不断地下移,公司品牌形象不断弱化,同时资产负债率超过90%,整体实力在市场生态中也逐渐弱化。但是高管却依然拿着高额薪酬,并且堆高了公司的薪酬成本。
最后,联想集团“一日游”也引起了反弹。要登陆科创板,其资金用途、上市标准、业绩、薪酬等就会受到关注,此后联想集团又“闪退”科创板,这就将本就有争议的薪酬问题推上了舆论风口。
“归根结底,虽然联想集团的薪酬体系可能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合规性,但是在企业的特殊发展时期——企业的发展情况受阻,转型不畅,公司高管还享受这么优厚的薪酬激励,必然会引起市场非议。”王鹏总结道。
诚然,联想集团转型不畅并非意味着完全陷入困境,其依然有“闪转腾挪”的空间。王鹏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高管都开始纷纷转型,比如限薪限酬等。相信联想集团内部也在做出努力,只不过这些努力可能更多地是面向基层员工和企业中层,而真正到了高管层,这些核心高管并没有放下身段去和大家“同甘共苦”。
“在当前阶段,联想集团的高管应该放下身段与企业‘共进退’,把有限资源放在公司未来转型和‘造血’上,而不是拿着长期激励躺在‘功劳簿’上,成为企业未来发展转型的一个负担。”王鹏总结道。
回A路成谜
作为中国最早上市的互联网硬件巨头,联想集团回A的消息也曾令人振奋。
况玉清指出,最近一两年联想集团的整体业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港股估值也处于很多年以来的制高点,投资者信心强烈,因此从市场角度来看,此时是回归A股的很好时机。
江翰认为,首先,由于过早上市,没有赶上港股喜爱互联网的浪潮,使得联想集团失去了太多的市场空间。虽然联想集团是世界PC市场上当之无愧的巨头,但是港股的确给了联想集团非常低的估值。
其次,联想集团回归A股是想价值回归。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在两地上市已经成为一个潮流;另一方面,联想集团选择科创板也是想传递给市场一个讯息,即联想集团是一家具有硬科技实力的企业,具备科创板上市的“硬科技”标签。
“只是从集团整体业务布局和收入结构来看,公司仍然受到‘传统业务’标签的拖累。”况玉清直言。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指出,联想集团经营战略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其起家于“贸工技”,受益于改革开放,依靠“商贸”立业发家,在国内一穷二白的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国内经济环境经过20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自主创新时代,企业更多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联想集团虽然有一定技术积累,但是难以逆袭产业上游,即便一直局限在下游应用领域,也未能获得较大突破,因而走上了下坡路。”张孝荣表示。
那么,联想集团的未来到底该怎么走?江翰认为,整个市场其实认同联想集团是PC领域的王者,但没办法否认的是,相比于PC端来说,联想集团实际上似乎失去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
“在手机市场,联想集团并没有保持当年‘中华酷联’的优势,反而成为了第三梯队,甚至在国内市场缺乏存在感的手机品牌。从数据上来看,联想集团曾风光无限的智能手机业务(即移动业务)逐年萎缩,从18%的占比降至2021上半年财季的9%,这对于联想集团来说是最大的缺失。”江翰表示。
“联想集团也在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看到联想集团在发力数据中心业务。”江翰指出,然而数据中心是一个花大钱但是短时间内难以见效的业务。从数据上来看,2017财年至2020财年,数据中心业务占比一直维持在10%上下。To B领域的数据中心业务目前只占联想集团总营收的11%。
“数据中心尚未体现出效果成为了联想集团最大的问题,缺乏第二曲线的联想集团能否改变大家在港股的认知,这成为了联想集团最大的难点。”江翰总结道。
责任编辑:李思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