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e-too到first in class 中国医药创新升级还有哪些“拦路虎”

从me-too到first in class 中国医药创新升级还有哪些“拦路虎”
2021年08月02日 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从me-too到first in class,中国医药创新升级还有哪些“拦路虎”

  这也使得在“十四五”阶段,实现创新升级变得极为关键。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回望“十三五”中国药企经历了密集的政策调整与快速的市场重塑,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与集中度双提升。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国内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6131.0亿元增长至9012.1亿元,增长47.1%;百强企业集中度也由22.8%提升至32.2%。此外,百亿俱乐部数量从16家增长至26家,实现了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下一步,中国药企如何进一步促进产品技术升级,向更高价值链延伸,形成行业增长的新动能,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这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8月1日,2021年(第38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暨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发布会在济南举行。在大会对话环节,一众行业大咖围绕“如何构建高能价值链生态”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国产创新药企加速出海

  过去五年,医药工业政策密集调整,国家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实施,一致性评价深入推进让仿制药赛场面临历史性大变局,而一直牢牢掌握在手的跨国药企原研药价格也面临重新洗牌,旧的商业模式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剧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国家一系列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新政的出台加快了国内诸多1类新药的上市,但与此同时,如何通过政策的扶持,加快推动更多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不少企业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一方面,创新药出海需要企业在国外准备充足的III期临床试验材料,这也意味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另一方面,国产创新药出海需面临定价的问题,如何合理定价则需要多方进行协商制定。

  “我们现在基本上属于紧跟国际脚步的阶段,而且有许多创新药都是通过license in的模式由国外引进国内,下一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考虑如何license out,争取让我们的创新疗法走上国际舞台,甚至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与国际知名的企业进行合作推广。”胡善联说道。

  自2017年中国加入ICH以来,从施行ICH标准走到参与到了讨论和制定标准,这也注定中国的临床试验标准终将与国际看齐,该文件也不断催动中国的临床试验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探索全球化的百济神州、信达、君实生物等诸多本土创新药企而言,更是意义非凡。

  以百济神州为例,自成立之初,始终坚持走自主研发的发展道路。为更好地开发和商业化产品,百济先后与安进、诺华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包括买入一些产品在中国进行商业化,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携手并进,百济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美国获得FDA批准上市,更是实现了中国本土抗癌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这些年来,我迫切体会到我们本土药企在临床阶段不断进行国际化布局,就以国内领先的PD-1研发药企而言,基本都在走全球化道路,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我们希望企业在布局全球化的过程中,进行临床试验的同时要考虑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从经济学上证明创新疗法的性价比,将来到FDA审批阶段,也可以拿出我们国家自己做的临床药物经济学资料。”胡善联表示。

  药企要走稳创新之路

  有药企在寻求出海进军国际市场,也有药企还在加速走稳国内赛道,力求借助政策的暖风走出一条稳扎稳打的道路。因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仿制药大国,药企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大多还处于从“以仿制药为主”向“仿创结合”转型升级。

  可以说,仿制药在我国制药工业中是举足轻重。根据《中国仿制药蓝皮书2021版》,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我国仿制药约占全部药品市场的53.3%,是我国药品市场健康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随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持续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常态化开展,仿制药质量提升与市场结构重整近年来如火如荼,中国仿制药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变革。

  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会长张伟表示,在变革的道路上,无论是聚焦me-too还是first in class,国内药企研发方向上,一定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全球化的进军为追求。前端要建立好研发链、生产链、经营链、流通链、供应链。同时,还要延伸到使用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药品安全,保障好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也是真正既体现企业责任也体现企业价值的重要表现。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国内创新研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国内新药正在经历从量到质变化,从fast follow,走向first in class的转型。

  然而,如何走稳创新之路,做好创新升级?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蒋建东表示,中国现在新药比较多,但是原创的新药还较少,这主要由于在创新的理念上,中国与西方具有一定的差异,在科研的研究设计上也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也要求药企在临床研发的过程中,选准课题方向,思考如何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

  “实际上,目前在创新研发的路径上,不少企业更加聚焦同一条赛道,很多企业局限在一些重复的项目上进行投入,很多热门的靶点较为扎堆,更有企业急于求成,希望能够弯道超车。但是,实际上也有不少企业正在抓紧机遇,思考如何差异化布局。对于原创型的企业来说,一定会围绕目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且更多的关注全球临床需求。”和黄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补充道。

  下一步,创新升级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回望“十三五”百强企业经历了密集的政策调整与快速的市场重塑,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与集中度双提升。其中,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6131.0亿元增长至9012.1亿元,增长47.1%;百强企业集中度也由22.8%提升至32.2%。此外,百亿俱乐部数量从16家增长至26家,实现了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此外,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我国医药政策环境日益成熟、产业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高度强化。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当前产业发展的不足,如“重复创新”问题突出、原始创新能力依然较为薄弱、多部门政策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也使得在“十四五”阶段,实现创新升级变得极为关键。 

  德琪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建明表示,创新升级离不开三大要素:一是监管,中国医药行业是比全球任何行业的监管都要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全球化的监管;二是人才,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中国当前急需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资本,创新药的研发风险较高,需要花费平均10-15年的时间,需要10亿-12亿美元的投入,并且成功的把握是不可控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首创新药研发不亚于制造一架大飞机,在研发过程中也需要极高的资本投入。但是,哪怕再难,我们也得去做。因为在中国,每天有百万个门诊的患者,一个创新药的出现可以使得成千上万患者能够受益。实际上,我们做的工作意义不仅仅只是为了把一个首创的药研发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改变许多患者无药可用的现状,惠及更多中国乃至全球患者。”梅建明说道。

  针对中国药企的创新升级之路,抗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原司长许铭建议做到四点:首先,原料为王,提高原料供应能力;其次,生态建设,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再者,加强国际交流,监管、商业模式要与国际接轨;此外,转危为急,瞄准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需要形成系统的走出去,需要通过医药企业管理学会这样的行业组织牵头结成出海联盟,为企业保驾护航,赋能企业,让企业的国际化能力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许铭说道。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展望“十四五”,站在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医药行业将迎来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作为行业主力军的中国医药企业,能以临床价值为中心,以创新自主和供应链可控为重任,共建高能生态圈,促进医药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共同持续推动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珊珊

药企 中国医药 first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04 沪农商行 601825 8.9
  • 08-03 山水比德 300844 80.23
  • 08-03 海天瑞声 688787 36.94
  • 08-03 义翘神州 301047 292.92
  • 08-02 中富电路 300814 8.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