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金融研究丨疫情影响下银行对公业务规模为何逆势增长?
自2017年以后,商业银行乐于向市场讲述“大零售”转型的故事。但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已重新平衡零售银行、公司银行的关系,并开始调整方向。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银行资产端进一步增大贷款投放。企业贷款占比在经历了数年的下降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企业贷款占比开始出现反弹。
根据央行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0.81万亿元,同比多增2.61万亿元。
若从利润看,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行的对公成绩单显得颇为落寞,公司银行业务利润增速均出现负增长。其中,只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超过40%,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更是低至20%以下。
一方面,对公业务利润增长整体呈现“萎靡”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疫情背景下“六稳”“六保”的政策要求,银行业对公贷款规模逆势增长,其中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未来,中小企业与制造业依然是信贷支持的重点。
“央企、大型民企的贷款、发债,股份行还是做不进去。”一位国有银行总行人士坦言。国有银行传统上对公业务更为强大,零售转型是提高零售业务占比,股份行零售转型不应以规模扩大为目标,而应是结构调整。从总体发展上看,更应该提高对公业务能力。
股份行对此也有清醒意识。一位华南股份行总行人士表示,这两年该行也在反思,过于激进的零售转型策略,短期内确实能提高发卡量、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但长期来看增长仍是乏力。对公业务是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端来源,银行不太可能完全依靠委外获得“好资产”。
对公贷款逆势增长
2020年1-9月,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占比近65%,居民贷款新增规模首次降到40%以下。
根据央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统计,截至2020年9月,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84773.37亿元,同比减少14452.77亿元,减幅8.89%。居民新增贷款6.1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7.68%,大幅低于去年末44.21%的新增规模占比。
与之相比,2020年1-9月,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0.5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近65%,大幅超过去年56.17%的比重。
一方面,上半年银行的对公业务利润增长整体呈现“萎靡”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疫情背景下“六稳”“六保”的政策要求,银行业对公贷款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根据21金融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中,31家银行的公司贷款规模占比超过50%。其中,江阴银行占比最高,达87.67%;21家银行的公司贷款规模增速为两位数,其中,南京银行增速最快,达19.26%。
从规模上看,六大国有行对公贷款规模超40万亿,9家上市股份行对公贷款规模15.4万亿,21家城商行与农商行的对公贷款规模合计5.1万亿。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对公贷款规模最大,达10.77万亿元,对公贷款体量首次超10万亿。其次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对公贷款规模分别为8.66万亿元、8.07万亿元、7.86万亿元。
股份行中,除浙商银行外,其他股份行对公贷款规模均超1万亿元。其中,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4家股份行对公贷款规模超2万亿元,分别为22847.2亿元、21409.64亿元、20709.78亿元、20890.17亿元。
从新增上看,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的新增对公贷款规模最大,为1.11万亿元,增速也最快,为15.94%。其次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新增对公贷款规模分别为8191.42亿元、7620.71亿元、6698.67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8.2%、10.74%、8.39%。
股份行中,除浙商银行新增仅635.5亿元外,其他股份行的新增对公贷款规模均超1000亿元。其中,浦发银行新增对公贷款2593.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9%,增幅与增速在股份行中均为最高。
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公贷款的投放力度,但对公业务资产质量仍面临极大压力。
根据21金融研究院梳理,36家上市银行中,22家银行披露了公司贷款不良率,其中10家银行不良率上升,9家银行不良率超过2%。
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贷款率2.04%,较上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建设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最高,截至6月末,建行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不良率为2.47%,与上年末持平。
股份行中,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贷款率2.71%,较上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是已披露数据中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最高的上市银行。
从行业分布上看,不良贷款在行业间也分化严重。以建行和招行为例,建行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规模达1.50万亿元,占比9.16%,不良率1.81%,较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规模达1.29万亿元,占比7.86%,不良率6.04%,较上年末下降0.5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贷款规模达6639亿元,占比4.04%,不良率4.02%,较上年末下降1.22个百分点。招行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规模为4219亿元,占比8.70%,不良率0.86%,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规模为2610亿元,占比5.38%,不良率4.68%,较上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银行的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较大,且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
制造业贷款一直是银行对公贷款的“大头”。央行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增贷款占到了近六成。另外,制造业贷款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二季度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6842亿元,制造业信用贷款新增6694亿元,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017以来,制造业贷款风险持续暴露,资产质量承压,但今年上半年情况有所改善。根据财报统计,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中有22家银行披露了制造业不良贷款情况,其中12家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规模较上年末上升;15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另外7家上升。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3家国有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最高,分别为779.87亿元、739.76亿元、605.29亿元。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32.72%和33.03%。邮储银行、上海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则下降较快,降幅分别为36.26%和36.99%。
不良率方面,郑州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最高,达10.06%,但与上年末相比下降了0.76个百分点。此外,浦发银行、青农商行和招商银行制造业不良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58、1.45和1.4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上市银行中有14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超过4%,不良率仍然偏高,但多数银行的不良率出现下降趋势,显示资产质量已有所好转。
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强调,要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并表明中小企业与制造业依然是未来信贷支持的重点。
对公利润齐滑坡
对公业务中,工农中建四大行上半年的对公业务营收均超过1000亿元,对公利润均超3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的对公业务营收与利润均稳居高位,无疑是“对公之王”。
2020上半年,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收入2058.97亿元,占比45.9%;利润总额776.13亿元,占比41%。从客户结构上看,工商银行公司存款比上年末增加10417.44 亿元,增长8.7%;公司类贷款比上年末增加8191.42亿元,增长8.2%。
从具体对公业务上看,工行也表现亮眼。投行业务上,上半年工行主承销境内债券项目1412 个,主承销规模合计9,110.69元,境内主承销规模市场排名第一。票据业务上,上半年,工行票据贴现业务量8793.71亿元,同比增长19.0%,市场排名第一。
虽然工行依然是对公业务中的王者,但今年上半年,工行对公业务的营收与利润增速均出现滑坡。与去年同期相比,工行的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3%,利润总额更是下降11.32%,原因在于资产减值损失。
半年报显示,工行上半年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1254.56亿元,同比增加262.76亿元,增长26.5%,其中,公司金融业务资产减值损失841.01亿元,同比增加44.71亿元,增长5.61%。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行的公司银行业务利润增速均出现负增长。其中,农业银行对公收入1355.78亿元,同比下降4.85%;对公利润416.14亿元,同比下降43.07%,为对公利润增速下滑幅度最大的国有银行。
然而,在2019年同期,农业银行的对公业务仅次于工行,且对公业务利润增速为六大国有银行最高。2019年上半年,农行对公业务收入1424.87亿元,同比增长2.17%;利润总额731亿元,同比增长3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去年同期,农行利润增速最高,与其信用减值损失有关,该行去年上半年的公司银行业务信用减值损失为369.77亿元,同比减少167.95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农行的信用减值损失暴增至623.52亿元,同比增加253.75亿元,增长68.62%。
在各银行对“大零售”的争夺越发激烈之时,对公业务的成绩单对比之下显得颇为落寞。六大国有行中,只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超过40%,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占比更是低至20%以下。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为1438.05亿元,同比增长7.04%,为营收增速最快的国有行,但公司金融业务利润只有324.25亿元,占比19.21%,同比下降26.10%。邮储银行上半年的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267.32亿元,占比18.27%,同比下降下降6.6%;公司金融业务利润52.66亿元,占比14.54%,同比下降11.21%,为公司金融业务营收与利润占比最低的国有行。
对公业务历来是银行的基石,对公业务的落寞,是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盈利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根据央行数据,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2.4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2%。
在近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对银行利润下滑的原因作出解释:一是银行为实体经济减负,减费让利政策直接收窄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对公司业务的收入影响明显;二是公司业务的资产质量受疫情影响较大,为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银行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导致盈利情况同比下降。
股份行对公分化各成风格
与国有银行相比,股份行的对公业务分化较大,且因战略定位的不同而各成风格。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在对公业务上同样表现突出。报告期内,招行继续深化“一体两翼”,战略上以零售业务为核心,同时持续发力对公业务。具体来看,2020上半年,招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29.36亿元,占比42.43%,同比增长11.9%;公司金融业务利润总额262.68亿元,占比41.8%,同比增长13.47%,营收与利润总额皆在股份行中居于首位。
从具体对公业务上看,2020上半年,招商银行公募基金托管规模首破万亿,较上年末增长25.02%;投资银行业务上,实现企业财富管理产品销售金额12993.38亿元,同比增长16.93%。从客户结构上看,截至上半年末,招行公司客户总数218.2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03%。
民生银行对公业务仅次于招商银行。上半年,民生银行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收543.3亿元,占比55.38%,同比增长8.59%;实现利润206.26亿元,占比达62.35%,同比下降23.13%。对公业务利润占比在股份行中排行第一,但利润增速下滑最快。
从战略定位上看,民生银行推进民企战略,强化客群分层经营。加速战略民企落地是该行对公业务中的重点,根据财报,上半年,民生银行战略民企客户860户,比上年末增长32.31%;存款日均4,84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55%;贷款总额5,661.7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72%。
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对公业务的利润增速也呈现负增长,其中,中信银行对公营收与利润增速“双降”。具体来看,上半年,中信银行对公业务实现营收468.59亿元,占比45.93%,同比下降0.65%;实现利润125.28亿元,占比40.75%,同比下降21.09%。浙商银行对公业务实现利润61.5亿元,占比77.8%,同比下降6.62%。浙商银行利润增速虽有所下滑,但对公业务利润占比最高。
另一方面,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均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光大银行对公业务实现营收304.78亿元,同比增长13.58%,实现利润97.6亿元,同比增长21.64%,利润增速最快;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实现营收303.33亿元,同比增长14.55%,实现利润32.89亿元,同比增长19.77%。
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未披露对公业务收入具体数据,但对公信贷投放猛增,占比突破50%,且为对公贷款增长最快的股份制银行。上半年,浦发银行公司贷款规模达21409.64亿元,占比51.19%,较上年末增长2593.78亿元,增速达13.79%。
城商行对公与区域经济捆绑
城商行作为区域性银行,基本上以对公业务为主,并与当地实体经济深度绑定。整体来看,城商行对公体量小、占比高。从已披露数据中看,上半年,除宁波银行外,其他城商行的对公业务营收占比均超过40%、其中,半数城商行占比已超50%。
城商行中,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对公业务收入最高,上半年对公业务收入分别为194.07亿元、179.05亿元、135.46亿元,占比分别为58.48%、70.46%、54.06%。利润方面,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对公业务利润总额分别为63.32亿元、110.28亿元、50.9亿元,占比分别为47.38%、89.99%、56.85%。
上海银行的对公业务利润占比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居于首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银行的对公业务利润总额甚至超过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利润总额逼近中信银行。
对公营收、利润占比分别高达70.46%、89.99%的上海银行,是标准的以对公客户为主的城商行。上海银行身居长三角,拥有丰富的对公客户资源。从具体业务上看,上半年,投行业务方面,上海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快速增长,承销金额909.48亿元,同比增长61.12%;资产业务结构方面,加大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核心客户的投融资支持,企业客户债券融资规模294.59亿元,同比增长269.41%;资产管理方面,实现理财中间业务收入7.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73%。
城商行公司金融业务收入与地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一般而言,城商行的贷款投向也主要集中在本省或相邻的经济区。如北京银行45%的贷款投向北京地区,68.07%的营收也来自北京地区;南京银行82.90%的贷款投向江苏地区,89.48%的营收也来自江苏地区。因此区域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有利于对城商行对公业务的开展。
相较于沿海地区,位于内陆地区的城商行,对公体量明显下降一大台阶,且利润增速分化。具体来看,长沙银行、成都银行、贵阳银行、郑州银行、西安银行的对公业务营收分别为17.36亿元、11.65亿元、20.12亿元、10.25亿元、7.55亿元,增速分别为-0.23%、22.12%、14.64%、16.35%、-27.05%。
对公业务出路何在?
监管部门要求大幅提升信用贷款发放比例,也是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8月25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曾披露,银保监会加大不良处置力度。今年上半年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比去年同比多处置1600多亿元,力度空前。同时,肖远企表示,下半年争取不良处置到3万多亿元。业内人士称,加快核销不良的贷款资产,一方面有利于银行自身的稳定经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跟银行之间的合作更加稳定。
在不良压力增大的同时,利差也在收窄。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68%,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仅就贷款本身而言,定价不断降低,银行经营的成本也在压缩。在不断压降向企业贷款利率的同时,我们也在千方百计地压降负债成本。”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近日在第260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来民生银行通过调整负债结构、压缩主动负债等措施保持净息差的稳定。这些措施都是在努力向小微企业让利、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的同时,通过内部成本压降,争取保持一定的收益空间,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努力实现银行自身商业上的可持续。”
疫情的冲击使对公业务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昔日“对公”的辉煌神话似乎越来越遥远,未来“对公”的出路何在?
“这几年,股份行在财富管理业务上出现过几次风险事件。比如钱端、私行产品违约,本质银行反映了对公能力的不足。”一位大行总行人士表示。很多银行以为招聘一些“能人”、多投放贷款就能做大对公,这种思路是不对的。“传统关系型打法已经过时了,季末冲一下存款还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但贷款已经不能这么玩了。”
上述大行总行人士认为,在监管鼓励小微信贷投放的当下,这些对公业务的长尾客群的经营能力既无法照搬零售银行的打法,传统的对公思路也已不能适应。
梳理各大行的财报,一些对公业务新打法已经有所显现:
例如,工行加大了对公场景投入,基于企业信用、交易、资产和行为数据,创新场景化融资产品。累计推出“结算贷”、“商户贷”、“用工贷”、“跨境贷”等 12 个全国性产品和“医保贷”、“园区贷”等多个区域性产品。基于产业链资金流、物流和贸易流信息,持续完善数字供应链融资工具,研发数字信用凭据、“e链快贷”等产品,实现产业链全链条授信,累计拓展产业链近800条。
建设银行强化渠道赋能,丰富场景运用,以数字化经营提升获客、活客能力,公司存款稳步增长。招商银行建立了战略客户、机构客户、小企业客户、同业客户、离岸客户等分层分类、专业专注的对公客户服务体系。其中,战略客户方面,招行发挥金融科技银行优势,通过将服务内嵌入企业的资本链、产业链和生态链中,实现行业专业化经营和客户综合化服务。
光大银行称,围绕“阳光贸易金融云”和“阳光普惠金融云”产品,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提供全流程 供应链金融服务;大力推动“客户倍增”计划,客户基础不断夯实,对公有效客户26.6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55%。
(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0)》,该报告已经于2020年11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作者:21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辛继召,实习生,雷思敏)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