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畅论国事】
青年导师李开复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上,会自觉不自觉地给社会和公众挖坑。
高国垒
李开复近日公开演讲时对听众说:买汽车是你最失败的投资。这一言论引发热议。
这个世界上有谁把购买自用汽车当做投资了?谁曾想过自己买的汽车开过几年以后再卖出去,还能有年化百分之几的回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人把购买某种消费品说成投资来跟你套近乎,你十有八九会想这是传销。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李开复博士没做传销。那么为什么像李开复这样爱惜羽毛的投资大咖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把购买自用汽车的消费行为说成投资?因为青年导师李开复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上,会自觉不自觉地给社会和公众挖坑。
为了推广自己重点投资的人工智能、共享汽车之类,李开复博士寻找各种角度为之站台、吆喝,这本无可厚非。或许他的本意也仅止于此,但他为此是不遗余力的,一不留神就跨过了基本底线,践踏常识,愚弄听众,把家庭购置汽车这一消费行为说成投资了。
李想迅速站出来怼了李开复:没必要通过贬低一个大群体的选择来抢占话题热点。而他之所以极力反驳李开复,恐怕是因为李想目前所做的“车和家”主要是造车卖车,李开复的言论触动了李想的蛋糕。
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哪个大咖站出来,为李开复践踏常识、混淆视听、把家庭购车说成投资而发声。
其实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可能会发现类似的戏码时常在上演。作为一直很重视自己形象、爱惜自己羽毛的青年导师,李开复博士尚且会偶尔爆出这样的“金句”,其他在追求名利之路上狂奔的大咖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笔者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苛求其一字一句的表达,而是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人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上,会自觉不自觉的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伤害,有的是物质上的,有的是心智上的。咖越大,可能破坏性越强。
曾几何时,贾跃亭对自己理想的描绘和追逐也曾令亿万人心动。包括另一位青年导师俞敏洪在乐视崩盘后依然表示,他数次在现场听过贾跃亭演讲,确实挺感动的。但俞老师人生经验丰富,止步于内心的感动,有些人则真金白银的投资进去,最终贾跃亭的理想成了不少人的梦魇。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宜拿贾跃亭与李开复相比,但是能够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把购买自用汽车说成投资的李开复,与贾氏却显得有几分异曲同工。
作为一个尚在风险投资之路上摸索的“无名之辈”,笔者斗胆拿李开复博士说事,既因有感于类似问题的普遍性,也是一种自警,避免“最终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风险/股权投资行业里,许多人没能“成为自己讨厌的人”,而最终成功地“成为自己讨厌的人”的也不乏其人。
写财经评论是笔者的业余爱好。虽是爱好,在社会上也是一个行当。笼统地说,以专业姿态发声、影响公众认知的行当里,也大量存在为了自己的名利而践踏常识、伤害大众心智的现象。
多年来一直有专家在预测股市的顶部、底部和股指的点数,尽管证监会主席曾公开批评过预测股指点数的行为,但这类预测仍然没有销声匿迹,有的还精确到个位数。这类猜测式的缺乏逻辑基础的“精准预测”,一旦预测(猜测)不准,专家就不再提此事;一旦说中了,就成了可以反复宣传的得意之作。
预测指数是误人的神通。另有些专家,玩的是无用的大实话。比如近期某金牌分析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过度超跌的市场一定值得投资。专访文章即以这一金句做标题。看似很有哲理的金句其实是无用的大实话。为了把这句话彻底夯实,该金牌分析师不惜口出病句,“超跌”之上再加“过度”。具体时点的具体个股,什么股价算“超跌”?什么股价算“过度超跌”?许多人本已感慨,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奈何我们的专家依然在不遗余力地输出无用的道理。
“财经毒舌”叶檀前两年开始创业,做财经领域知识付费,以“聪明人在一起说人话”为口号。笔者初始时感觉“说人话”的提法有点low,但从上述种种专家公知之怪现状中,深深感到,“人话”或许真是我们迫切而广泛需要的。
(作者系章和投资管理合伙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