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姚景源:建议个税起征点上调至1万元,让老百姓有钱消费
记者:张寿林
精彩观点
◎ 当前大家面临房价高、入学贵、看病贵,以及老了怎么办的后顾之忧。
◎ 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能够扩大居民消费。第一就是让老百姓有钱:增加就业;其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若提至1万元,很多人就可以少交税甚至不交税了。
◎ 通过努力,比如,到2035年使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翻,从现在的4亿变成8亿,消费便可完全成为拉动我们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 我们在排查哪些领域被“卡脖子”,其实哪里被卡,哪里就有投资机遇。
预则立,不预则废。2021年经济,预计景气度如何?2021年“两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请他剖析2021年经济形势,展望未来5年发展趋势。
业内对姚景源的评价是,其宽泛的知识面,源于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功底,以及多年基层工作实践和诸多经济领域的工作经历。在担任不同职务过程中,他熟悉了我国国民经济中诸多领域的情况,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国流通体制改革、中国金融改革,以及对外经济贸易、“三农”问题等等,都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
姚景源指出,要扩大全面消费,第一就是让大家有钱,但有了钱,还得敢于消费。当前大家面临房价高、入学贵、看病贵,以及老了怎么办的后顾之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的办法释放消费潜力。
2021年 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
姚景源历任国家经委副处长,商业部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国际合作司处长、副司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商业行业分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国内贸易部商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市长,安徽省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现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
NBD:请问您如何评估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
姚景源:2021年中国经济,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展开,即我们在2020年取得战胜疫情和恢复经济的决定性成果,以及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是一个良好基础。
就其增长速度而言,一些国际机构(如IMF)判断在8%左右。我认为,中国2021年经济增长,速度不是主要问题。
世界银行对中国2021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值达到7.9%
我曾讲过,实现6%以上增长即可,更重要的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最终落实到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上来发展。
也就是说,2021年,我们最重要的布局,还是要为形成新发展格局良好开篇。具体地讲,我们可以从几大经济指标来看:
经济增速方面,应当说6%以上无忧,而且我也不主张追求更高速度,2021年还是要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物价也将保持基本稳定状态,不管从货币政策还是从总供给需求关系来看,2021年,都不会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在2%~3%。
就业,我觉得是2021年面临一定压力。因为2021年,大学毕业生909万人,而去年才873万人,今年增加30多万。但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预期目标是900万人,实际达到1186万。所以,我觉得今年在就业方面,应该会有进一步的成绩。从指标来看,失业率有望稳定在5.5%左右。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通常就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我们国家加了一项,叫优先的就业政策。
第四个指标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去年进出口对中国经济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无论进出口总值还是利用外资规模都逆势上扬。应当说今年我们国际收支也会基本趋于平衡。
重点关注方面第一是就业问题
NBD:在评估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基础上,请问今年经济运行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姚景源:今年重点关注方面,我还是主张第一是努力扩大就业。
因为,经济工作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民生之本是就业。包括我们现在提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提升消费,归根结底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那么,第一措施还是就业。
2021年,就业压力大于去年,尽管今年在疫情防控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整个就业的数量供给更多。
近10年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1000万以上
我们要重点关注两大群体,一是909万大学毕业生,他们充满朝气,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二是2亿多农民工,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成绩,我们要结合城镇化研究如何稳定扩大农民工就业。
经济运行第二关注点是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和中小企业。
可以肯定,我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有一些变化。
财政政策方面,可能财政赤字率比去年有所回落。去年发行了抗疫特别国债,可能今年不发。
再看货币政策,去年货币政策力度很大,特别是对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比如允许延期偿付贷款本息。显然,货币政策也不会像去年那样维持,而是回归常态,当然,中央也明确了不急转弯。
因此,面对市场主体,我们需要注意政策在回归常态过程中把握好度,就是说应尽最大努力让我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住市场主体。
因为,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尽管大中型企业局面不错,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的困难仍较为集中,2021年,我们还应扶持和稳住市场主体。保住了市场主体就稳住了就业,也就稳住了基本民生。
第三个关注重点是促进消费快速回升。
我们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扩大内需的动力就是投资和消费。
去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负的,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
一方面,说明消费受疫情影响非常大;另一方面,说明消费最具增长潜力。
因此,需在扩大消费上下功夫。2021年,我们的政策需要扎扎实实促进消费快速回升,并且让消费这架马车尽可能成为拉动我们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人民要有钱更要敢花钱
NBD:您刚才讲到促进消费,按照当前政策布局,“十四五”时期以及更远时期,都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请问国内消费潜力如何才能充分释放?
姚景源:我们国内消费潜力巨大,我们已经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此外,14亿人中有4亿是中等收入群体,这是消费的最主要力量。
我们的消费潜力巨大,但为何消费又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觉得,一个就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多年来,大量的人去国外购买商品,说明我们的供给未能让消费者满意,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工作新阶段已经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所以,近年来,我们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就是要提供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在这方面,我觉得仍有差距。
另外,从需求角度,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能够扩大居民消费。
第一,就是让老百姓有钱。
首先就是我刚才讲的增加就业,老百姓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所以一定要把就业和消费连在一起。
其次,要研究从分配角度,通过改革的办法,能够让在初次分配当中的劳动收入比重提高。其中有很多点,比如我主张能够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若提至1万元,很多人就可以少交税甚至不交税了,这部分就可转而供他们消费。
第二,有了钱还得敢于消费。
为什么?因为大家面临房价高、入学贵、看病贵,以及老了怎么办的后顾之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点。
实际上,消费受到多方面掣肘,我们需要把减少大家的后顾之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面对,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当然,除了改革,我们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大家的收入,但改革是立竿见影的,回顾40年来我们的很多重大改革便可看到。
如果我们通过努力,比如说到2035年,使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翻,从现在的4亿变成8亿,我觉得届时消费便可完全成为拉动我们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十四五”科技创新步伐将大大迈开
NBD:请您帮我们展望,到“十四五”收官,中国经济将会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姚景源:十四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层面,我们会非常清晰地看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经济可以持续保持在6%左右,物价、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状况都会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当然还会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变化,我们现在讲的“卡脖子”领域,会有比较好的解决,不过,“十四五”也很难说全面解决,但至少会有明显的进步,就是说科技创新步伐会大大迈开。
更概括地讲,“十四五”最终将初步形成新发展格局,亦即初步实现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创新、绿色、协调、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到方方面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是我们“十四五”一个很重要的成果。
NBD:城镇化已有较长时间,比例大幅提升,您认为未来城镇化可从当下的实践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姚景源:城镇化,应当说在我们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中,取得了重大成果,1978年城镇化率为18%,现在按常住人口算是60%。就是说我们14亿人口中已有8亿在城里工作生活。
我国城镇化率从2010的49.95%上升至2020年末超过60%,“十四五”将达65%
常住人口就是在城里居住超过6个月的人口。但是我们还有一个统计方式,是按照户籍人口算,这一比例现在达到44%左右。也就是说,二者相差十几个百分点。
这说明什么?就是现在还有1亿多人,虽在城市工作但未完全融入城市,户口在农村,未同样享受城市市民所享有的一些公共服务,可以用“飘着”来形容。我觉得这一问题需要解决。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美好体现在哪?就是人们在城里能够平等享受城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但是我们还有相当数量起码上亿农民工的孩子,仍难以在城市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甚至医疗、住房待遇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放开落户限制,为农民进城落户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让他们的孩子能够同样享受城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我一直主张,在总结城镇化进程当中,应当要将这两个指标的数字并轨;也主张,我们城市的廉租房、保障房应当面向农民工,城市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常住人口,这也完全符合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工作方向。
所以,未来,我们首先应当瞄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二者之间十几个百分点的差额,也就是这1亿多人口的问题,在未来5年先解决了。
再往远看,到2035年,我觉得城市化率应达到75~80%,也就是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这也是我们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潜力和空间。
当然,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很重要,要让我们的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向着绿色、生态、富裕、文明的方向发展。
所以,未来城镇化建设是两大块,一要抓好大中城市的建设,取消户口限制对人口流入的限制,在加快城市化建设中,形成大都市圈。二要扎实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长期投资机遇至少有三大方向
NBD:您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有非常清晰深刻的观察,在您看来,未来中长期内投资的爆发点会在哪里?
姚景源:未来我们的投资空间仍然十分广阔。我曾经提出一个通俗的理念,我们在排查哪些领域被“卡脖子”,其实哪里被卡,哪里就有投资机遇。
对“卡脖子”领域进行投资,这不就有增长空间吗?因为我们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所以,第一,凡是科技创新的领域,都值得去投资。
第二,回到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上来。中央已经明确,我们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不是小事,大家一定要看到未来属于绿色发展,围绕这个目标去投资。所以,新能源等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的投资空间大。
第三,凡是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相关联的领域,势必大有投资机会。比如医药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就符合美好生活的需要;又比如绿色农业,从种植业到养殖业,都是如此。
我们国家进口牛肉数量已占整个牛肉消费量大概30%,而且还在增加。上海进博会连续两三届签约排前的都是食品,为什么?就是人们在食品方面追求绿色、健康,而我们供给恰恰不足。又比如大米,我们现在一斤售价大概在2元~20元,日本的大米可卖到200元。
所以,就是要研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需要什么,就可以往哪投。
过去一讲投资往往说铁公基,现在中国铁路已排到世界第一,当然还有投资空间,但更大的投资机遇,还是体现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方面。
责任编辑:张玫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