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智库》发布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附全文

《财经智库》发布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附全文
2020年04月10日 16:47 《财经》杂志

  《财经智库》发布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附全文】

  2020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课题组     

  疫情成为冲击全球经济的最大黑天鹅,2010年以来长达十年的全球经济扩张周期可能结束;短期内,我国投资和消费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外贸出口遭遇重大冲击,受访者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稳消费发挥消费的压舱石作用;长期内,全球产业链可能向分散化、多中心化调整,受访者认为我国需进一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加速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独特竞争优势。医药行业、养老健康、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最具成长前景的行业。

  全球增长遭遇重大挑战,中国经济经受全新考验

  突如其来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疫情,几乎推翻了此前各方对于2020年经济前景的预测和展望,恐慌情绪蔓延金融市场,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调。中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经济活动逐渐重启,但已经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中国,难以独善其身,海外尤其是欧美等重要市场疫情严重,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反弹产生反灌影响。

  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疫情冲击是否会演化为系统性衰退?各国以传统理念进行的大规模纾困政策是否足以应对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停摆?外部条件暂时难以回暖,消费和内需能否继续引导中国经济回暖的步伐?中国应如何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的风险?在此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提供一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引正当其时。

  鉴于此,《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共同组织了“2020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调查对象为全球范围的经济学家、政商财界领袖和财经媒体专业人士,以期凝聚各方智慧共识,解析全球经济机遇挑战。

  为确保问卷调查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们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组成联合课题组,共同探讨设计“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模型和问卷。本次调查的回馈者共762名,其中,企业界占41.9%,金融机构占18%,学界占12.7%,媒体界占10.2%,政府机构占5.5%,境外人士占10.2%,匿名为2.6%。

  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响,受访者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持悲观态度,全球贸易增长和跨境投资也都可能大幅度回落,2010年以来长达十年的全球经济扩张周期可能结束。

  2020年全球经济信心指数为31.4 ,严重小于100点的荣枯线,说明受访者对今年全球经济严重缺乏信心。我们按照疫情进展把受访者回复时间分为“疫情前期”(1月19日-1月24日)、“疫情中期”(1月25日-3月12日)和“疫情后期”(3月13日-3月19日问卷结束),三个阶段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分别是66.4、29.1和8.2,呈大幅度走低态势,说明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冲击。受访者尤其担心欧美和中东地区的经济增长形势,而对亚洲地区的预期相对平稳。

  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显著回落;除人民币和日元外,多数币种兑美元可能出现贬值;各国股市也均不乐观。

  受内外需共同下滑的影响, 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很大下行压力,疫情后期,虽然仍有51.5%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经济增速能超过5%,但已有接近一半(43.9%)的受访者认为今年增速会低于5%。投资和出口将面临直接冲击,但预期消费仍有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的潜力。同时,由于国内各种成本不断上升,加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不减,特别是疫情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格局出现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新趋势,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能有所削弱,面临的国际竞争可能进一步增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提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优势。

  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养老健康等产业是当前最有成长前景的行业。而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现代物流等行业,经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逐步进入平稳增长的阶段。

  一、2010年以来长达十年的全球经济扩张周期可能结束

  调查结果显示,75.7%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只有17.1%和7.2%的受访者认为将与2019年持平或加快。基于调查结果,我们计算了反映所有被调查者信心平均水平的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或特定国家的经济信心指数。100为经济信心指数的持平值,表示受访者对经济增速的判断和上年实际情况相持平;高于100表示受访者对今年经济增长的信心强于上年,值越高表示信心越强,反之,低于100表示受访者认为经济增长将弱于上年,值越低表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越弱。

  计算结果表明,2020年全球经济信心指数为31.4,严重小于100点的荣枯线,说明受访者对今年全球经济严重缺乏信心。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已经保持了连续10年平均3.7%的增长速度。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实现了平均2.3%、1.6%和1.3%的平稳增长,而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实现了平均7.7%、1.9%、6.8%和1.3%的增速。从受访者预期看,2020年全球经济很可能会大幅度下跌,并再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情形。

  图1: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形势的判断

  受访者对全球经济的信心与疫情发展密切相关。问卷调查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之时,我们按照疫情进展把受访者回复时间分为“疫情前期”、“疫情中期”和“疫情后期”三个阶段。“疫情前期”是指疫情刚开始爆发的时期。本次问卷调查自1月19日起,至1月23-24日,全国共有14个省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因此,我们将1月19日-24日定为“疫情前期”。“疫情中期”是疫情在中国国内从爆发式增长到得到显著控制的阶段。3月12日,全国及湖北省的新增病例均降至个位数,疫情在国内基本得到控制。因此我们将1月25日-3月12日视为“疫情中期”;3月13日以后为“疫情后期”。大致在此以后,疫情在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西亚的伊朗,以及美国等多个国家迅速蔓延,对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带来了重大冲击。在这三个阶段,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分别是66.4、29.1和8.2,呈大幅度走低态势,说明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冲击。

  图2:不同阶段的全球经济信心指数

  亚洲和非洲的经济信心指数较高,而欧元区和中东地区较低。从不分时间段的全部样本看,美国的经济信心指数为94.2,略低于100的持平值,反映对美国经济只是略有放缓的担心。印度和东盟的经济信心指数分别为111和110.2,显示对这两个地区经济较为看好,甚至可能超过上年水平。非洲的经济信心指数为94.6,也保持在近似持平的水平。其他地区的经济信心指数,特别是欧元区和中东地区,分别只有51.1和42.8,说明受访者认为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将显著慢于上年水平。

  进一步分析发现,受访者对全球各地区2020年的经济信心指数都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下降,其中,对美国经济增长信心的下调尤为突出。美国经济信心指数在疫情前期为130.5,疫情中期下降到118.6,疫情后期只有49.0,显示出受访者对美国经济前景预期有大幅度下调。经济信心指数下滑幅度最小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疫情后期较疫情前期仅下降了9.1,这与台湾地区疫情防控效果较好密切相关。在疫情后期,受访者对欧元区的状况最为担心,该地区的经济信心指数已经降至仅有23.4的最低水平。

  图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信心指数

  对2020年全球经济最大的担心来自于逆全球化趋势和突发事件。有63.7%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是逆全球化趋势,特别是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体现了受访者对2018年以来以美国对中国大幅度加征关税为代表事件的逆全球化趋势的高度担心。2020年中美经贸摩擦将进入第二阶段谈判,不管结果如何,少数国家开始更多利用贸易武器来谋求本国利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风险因素。除此以外,对中国经济大幅度回落的担心也很强烈,有此担心的受访者比重达到42.3%。列在第三位的是突发事件,选择该选项的受访者比重为40.9%。随着疫情的发展,受访者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担心快速攀升,在疫情前期和中期,选择该选项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4.5%、44.3%;到疫情后期,突发公共事件已经超越逆全球化,成为受访者认为的2020年全球经济最大风险来源(64.6%)。

  图4:对2020年全球经济主要风险的判断

  对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心部分来源于全球贸易增长的大幅度回落。2018年以来,受美国发起的系列贸易争端影响,全球贸易进入增长放缓的阶段。2017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10.5%,2018年下降到9.9%,2019年预计仅为3.7%。疫情前期,部分受访者对全球贸易增长持较乐观的判断,认为2020年全球贸易将“加快”和“放缓”的比重分别为27.7%和37.7%,但到疫情后期,91.1%的受访者都认为全球贸易将放缓。

  图5:本世纪以来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及增长情况

  大多数受访者对全球跨境投资的趋势也比较悲观,但略好于对全球经济预期的判断。投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而投资信心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跨境投资也是如此。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有61.9%的受访者认为跨境投资将放缓。但也有19.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跨境投资增速将加快,高于认为全球经济增速将加快受访者比重(7.2%)近12个百分点,这反映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仍在持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仍在调整的大背景下,跨境投资的增长仍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动能。在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新材料、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11个行业中,被受访者认为最能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行业分别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选择相应选项的受访者占比分别是65.1%、59.8%和43.4%),列在第4位的是互联网,而排在后几位的则分别是农业、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对这些产业发展前景的看法,既体现了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也反映了疫情中各产业发展的短期影响。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一直是近几年全球各国发展较快的领域;在疫情冲击下,随着人员流动受阻,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这类有助于减少对现场办公或者人员需求的技术无疑体现出了更大的发展前景,而生物医药领域更是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与此相反,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行业虽然也有巨大的潜能,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暂时进入了较平稳的阶段,而新材料也有赖于持续的技术研发和投入,短期内难有大的、突破性的进展。

  图6:哪些行业将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二、全球经济放缓将对股市、货币和大宗商品带来巨大压力

  多数受访者认为2020年全球原油价格与上年相比将呈走低态势。原油是现代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其价格涨落对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大幅度价格波动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1973年10月6日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开始减少石油生产、提高石油价格。两个月内油价从每桶3美元猛涨至12美元,石油价格暴涨使得1974年美国经济负增长1.75%,日本负增长3.25%。今年3月份则出现了正好相反的情况,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在2019年底时还在68美元/桶附近,处于2018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随着中国疫情引发经济下行担忧,全球油价也逐步回落。但更剧烈的变化发生在供给端,2020年3月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及盟友(OPEC+)在维也纳召开扩大减产谈判,结果不欢而散,随后沙特大幅降低售往远东、欧洲和美国原油价格,引发原油价格暴跌。至3月底,石油价格已经降至25美元/桶左右,与年初相比跌幅超过60%。

  受访者对原油价格普遍呈看跌态度:有45.0%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原油价格相比上年会走缓,约30%的受访者认为会持平,25%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会上涨。随着时间推移,受访者对原油价格走势的看法发生较大变化。疫情前期、中期和后期认为原油价格将下降受访者的比重分别是9.1%、34.2%和79.3%,短短的两个月内转变看法的受访者大幅度增加。(沙特与俄罗斯就石油减产和价格的激烈争端也与疫情发展时间段产生重合)

  图7:近年来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变化情况

  受访者预期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会呈下跌态势,但跌幅要显著小于原油。与原油价格受沙特等少数国家影响较大不同的是,其他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市场的竞争性更强,其价格变化更能体现市场供需形势的波动。23.8%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下跌,40.8%的受访者认为会持平,认为会上升的受访者占比为23.8%。另外,比较受访者对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判断的结果可见,疫情后期也即调查后期,认为原油将下跌的受访者比重远大于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受访者比重,这反映了原油市场价格受到几个主要产油国的控制,波动幅度更大的特点。

  图8:不同阶段受访者对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判断

  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对各国币值走势的判断也不尽相同。人民币和日元预期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升值,而对欧元等货币贬值预期较大,对各种主要货币持升值预期的受访者占比相对较少。认为人民币、英镑和日元将升值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30.6%、20.9%和19.8%,而对欧元、韩元和新台币持升值预期的比重均在10%以下。对各主要货币持贬值预期的受访者相对较多。其中,认为欧元、英镑、韩元和新台币将贬值的受访者比重都在37%-40%之间。

  折算成对主要货币升值的信心指数(同样为100表示持平,超过100表示升值预期大,低于100表示贬值预期强),并进行分阶段分析可发现,受访者对人民币币值走势的判断呈先贬值后升值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疫情防控效果明显。类似地,日元、韩元、印度卢比和新台币在疫情不同阶段的变化幅度较小,与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防疫相对较为成功有关。对欧元和英镑预期下跌的判断也体现了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疫情防控形势紧张的担心。

  图9:不同阶段受访者对主要货币币值走势的信心指数

  对2020年各国股市发展前景的判断也各不相同,受访者对除中国大陆外的其他国家股市均持较谨慎态度。在疫情的前期和中期,受访者对美国、中国大陆、日本和印度的股市普遍持相对乐观态度。在疫情中期,对这4个国家看涨较看跌的比重分别高21.5、11.0、3.0和12.2个百分点。相应地股市信心指数分别为122、111、103和112。而到了疫情后期,除中国大陆外,对各主要股市均以看跌为主。其中对美国和欧洲看跌的受访者比重高达79.2%和77.6%,对韩国、巴西和俄罗斯看跌的受访者比重也都超过一半,分别达到57.8%、65.7%和62.7%,日本和印度略好,但看跌的受访者比重也达到42.9%和44.1%,看涨的受访者仅为4.3%和12.2%。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国大陆的股市表现出相对乐观的态度,这与中国股市处于相对低位、中国早先一步控制住了疫情,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以及中国股市与经济基本面的相关性较低有关。

  图10:不同阶段受访者对主要股市走势的信心指数

  三、中国经济面临短期的下行压力和长期的产业竞争,需要着力促进消费增长和产业升级

  受全球疫情冲击带来的内外需下滑影响,受访者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疫情前期,60.5%的受访者预期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5-6%之间,只有14.5%的受访者认为在5%以下;但疫情后期,虽然仍有51.5%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经济增速能超过5%,但已有接近一半(43.9%)的受访者认为今年增速会低于5%。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主要是投资和出口引起的。首先是投资下滑。39.4%的受访者认为,投资下滑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点。虽然疫情只是一个相对短期冲击,而且我国政府正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对冲疫情的影响,但由于不少企业遭遇了现金流困难,特别是外贸企业面临国外需求下滑的压力,给企业的投资能力和信心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其次是出口受阻。由于美欧等全球多地遭受的疫情冲击,至3月底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外贸企业订单被取消的情况,从全年看外贸进一步萎缩的风险居高不下。

  图11:2020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点

  与投资和出口经受较大压力相比较,多数受访者认为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其作为经济增长压舱石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特别是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国内强劲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外资的吸引力都在不断增强,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疫情短期剧烈冲击消费的背景下,仍有超过一半(56.2%)的受访者认为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增强,32.7%的受访者认为消费的贡献会保持总体平稳,只有11.1%的受访者认为将减弱。在对2020年中国经济主要风险的判断中,认为居民消费将进一步回落的受访者占比也只有19.4%。从各国的经验看,消费增长具有棘轮效应,即消费水平易于升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向下调整。因此,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促进消费的恢复和增长,是对冲今年我国疫情影响的重要方向。

  图12: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面临着近年来我国各种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受访者对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表现了一定的担忧。有约一半(48.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基本稳定,但也有34.5%的人认为这种地位将“弱化”,高于认为“强化”的受访者比重17.4个百分点。分时期来看可以发现,疫情不同阶段影响了受访者对我国“世界工厂”地位、也就是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判断。在疫情中期,国内疫情严重而国外普遍轻微的时候,认为我国“世界工厂”地位将弱化的受访者比重较疫情前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但在疫情后期,国内外疫情形势反转之后,认为我国“世界工厂”地位将强化的受访者比重大幅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但即便是疫情后期,认为“弱化”的受访者比重仍然高于“强化”的比重,这表明受访者对国内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仍然存在一定的担忧。

  图13: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判断

  随着国内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受访者对我国吸引外资和促进产业升级表现了乐观的态度。有39.0%的受访者认为,随着外商投资法和营商环境新政落地,2020年我国吸收外资会加快;认为吸收外资将减慢的受访者占比只有29.7%;另有约1/3的受访者表示将持平。这一结果表明多数受访者对中国营商环境改善和吸引外资持乐观态度。与此类似,77.4%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中国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速度将会加快,这反映了当前中国促进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发展阶段的需要,已经成为政策的主旋律,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图14:对中国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判断

  医药行业、养老健康和人工智能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成长前景的行业。在医药、养老健康、旅游休闲、教育培训、文化产业等共22个行业中,受访者认为最有成长前景的前3项分别是医药、养老健康和人工智能(选择比例分别是57.4%、41.9%和33.7%),第二梯队的是教育培训(22.2%)、信息技术(21.4%)和生物技术(18.9%)。对其他行业的看法,受访者间的分歧较大。在这当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都是与疫情相关的产业,显示了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

  图15:对中国2020年最有成长前景行业的判断

  四、总结与展望:最高程度的经济一体化与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相迭加,将塑造怎样的全球经济新前景与新格局?

  与历史上主要的全球性传染病疫情相比,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未必是致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但对经济的冲击可能是最猛烈的一次。1918年大流感时,全球约有5亿人被感染,死亡人数约为5000万-1亿,其中美国死亡约68万人。1957-1958年“亚洲流感”大约导致世界范围内约200万人死亡。但有几个原因,使得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一是全球经济高度联系,很多产业已经是全球高度分工的,某一个国家的生产停止或将导致其他国家的大面积停工;二是各国经济高度服务业化,疫情直接阻滞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大量服务业停摆,对经济的冲击巨大。

  鉴于疫情对经济的强烈冲击,各国纷纷出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纾困政策。20国集团召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并决定共同启动总价值5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以应对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支持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促进金融稳定和增强全球市场的流动性。中国政府采取了降低税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系列政策。美联储接连放松货币政策:将存款利率降低至0%-0.25%,宣布实施不设额度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开始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至0等。总统特朗普宣布2.2万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包括直接向群众发现金等。德国放弃已持续6年的联邦财政0赤字的目标,宣布将追加总额约为1563亿欧元的补充预算,还通过了高达6000亿欧元的经济稳定基金,其他很多国家也纷纷采取了史无前例的纾困措施。

  虽然总体来看,2020年全球经济将只会短期内遭遇较大困难,并不会从根本改变长期态势,但疫情短期内对我国外需的冲击,长期内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影响都需要高度关注。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较快发展,特别是美欧疫情仍在持续,但总体上更可能是短期的V型冲击。首先,全球已经有了成功应对疫情的经验,其他国家如果很快改变在疫情防范中的消极态度,疫情也有望在数月内得到控制,这一点同历史上的历次疫情有较大差别。其次,各国促进经济恢复的政策措施更加精准有效,疫情本质上并不会打击各国的实体经济能力,不会让各国实体经济伤筋动骨,只是对服务业有直接冲击,因此疫情过后,随着消费信心恢复,再加上政策扶持,经济会逐步恢复活力。总体来看,二季度可能是全球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刻,但下半年将有显著恢复,这也将为我国经济提供一个相对可期的外部环境。

  但是,疫情短期内使我国大量出口企业遭遇需求骤降,引发经营困难甚至生存危机,长期内可能导致各国重新审视目前全球产业链的布局,甚至引发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调整,这将对我国在短期如何全面促进需求,帮企业纾困,长期内如何保持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地位,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注释:本报告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计算(和PMI指数构建相同),即指数=“正向”选项的百分比×1+“持平”选项的百分比×0.5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5 万泰生物 603392 --
  • 04-15 财富趋势 688318 --
  • 04-15 湘佳股份 002982 --
  • 04-13 金丹科技 300829 22.53
  • 04-10 金田铜业 601609 6.5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