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核心期刊屡登主编儿子散文,这操作翟天临都要甘拜下风
别毁了“举贤不避亲”这词。
有时候,新闻就怕“连连看”。
继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发表“论导师崇高感与师娘优美感”之后;又有学者发现,同为核心期刊的《银行家》长期“连载”主编儿子的散文,前后已有十数年。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公开信息显示,《银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的一本专业刊物,主要聚焦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进程。
从2006年到2018年,第一次发文时,王青石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学生;而今已然步入大学,迈向人生新阶段——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专栏,是一位主编父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成长纪念”。
当电影还在杜撰袁华凭借《我的区长父亲》获得区作文比赛的一等奖时,现实早已迭代,10岁的孩子以《我的主编爸爸》荣登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核心期刊,而且一登就是十几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搁过去叫“拼爹”,搁现在叫“资源变现”。
▲王青石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图片来自中国知网
儿子登上核心期刊,主编爸爸:“举贤不避亲”
现实的魔幻之处往往在于,有的人梦想有一条“丰衣足食的小船”,有的人则“下水道里倒茅台”。
当你为了一篇C刊绞尽脑汁、不懈投稿,甚至因此延后毕业、与理想院所擦肩而过的时候;一个10岁的孩子早就视此为寻常,或许还会疑惑:这些叔叔阿姨的选题能力未免太差了,为什么不写写《四季之歌》《春天的小诗》《假如我是千里马》以及《社会学碎碎念》。
其实,早在2007年就有读者提出质疑,2007年第一期的《银行家》杂志刊发了一篇读者来信——
“在本期的休闲栏目中,我读到两篇文章,起初还以为是翻到了儿童读物,‘春天像个小姑娘’这样稚气十足的文字似乎不应出现在像我们这样专业性较强的刊物中……作为读者或投稿人,我们应如何定位《银行家》?”
身为期刊主编兼休闲栏目主持人的王松奇,不仅刊发了这篇读者来信,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按语,显示自己的坦荡胸怀——
首先开宗明义、表明身份:王青石“是我儿子,今年只有10岁,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然后介绍了栏目定位,文化休闲是让读者感到轻松愉悦的栏目,很多银行界朋友还跟他反馈:“上班忙一天,累一天,下了班拿着《银行家》先看看头(刊首语,注:王松奇主笔),再看看尾(文化休闲栏目),其他内容以后再说”。
第三,解释了是不是“以权谋私”——“我儿子王青石的才气远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诗歌是我们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当年写不出来,现在更写不出来。我连续三期甘冒风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显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态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总结一下王主编的意思,无非两句话——“文化休闲”栏目办得好;我儿子的文章写得好。王主编还特别强调:“我是一个没有框框的人”,言下之意,这也算是一种创新。
可问题在于,个人可以没框框,但职位不能没规则;文章可以见仁见智,编审却不可随心所欲。
▲王松奇、王青石父子已在《银行家》发表数十篇书法、散文作品,图片来自新京报
欲要“举贤不避亲”,先得“瓜田不纳履”
王松奇和徐中民,颇有一些相似之处。
徐中民因论“导师崇高感”饱受批评后,依然固执己见。昨天他在自己的公号上回应,师娘曾要求撤稿,但他没有同意,他坚持认为导师和师娘是自己创立的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在他所创立的四位一体的观察体系中“有师娘母亲的位置”。王松奇也同样强调,我的儿子就是才思过人,自己是践行“文章至上”。
多么正义凛然而又大公无私,差一点我就信了。
可我想问问:徐中民是否尝试过将文章投给其他期刊?又或者10岁的王青石有没有试试另外的核心期刊,看看编辑、主编会不会“惊为天人”?如果的确是对自己的理论,对儿子的文采有充分信心,何不投到一个更令人信服的平台去接受检验,非要在自留地里招惹非议。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质量如何见仁见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众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小草绿了,迎春花开了,春天来了。春天是个欢笑着的小姑娘, 她走过的地方充满快乐。”——这样的文章发表在金融领域核心期刊上,怕是王主编认为读者也都是这种“小学五年级”的水准吧。
退一步说,就算儿子的散文真的“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可连续十几年不遗余力地连载连刊,辩称自己问心无愧,真的有说服力吗?
现代社会讲究开放、包容、公正,“举贤不避亲”自然是一方面,但“瓜田不纳履”同样是现代社会的规范之一。
在国企里,有亲属回避制度,禁止夫妻、直系血亲在同一个班子里任职或当直接上司;在法庭上,有避嫌规定,有亲属关系的司法人员不能处理相关案件。这是一种“有罪推定”吗?不是,而是一种程序正义。
《银行家》不是街头小报、不是洋葱新闻,是金融领域的权威期刊,是学术共同体内的成果展示,更牵扯着学界众多研究者的切身利益,用大量版面刊发一个孩子的随笔、散文,对了,还不时刊发王主编本人的书法作品——如果这都不算“公器私用”,那……那我决定即日起也向该杂志投稿,虽然我对金融所知甚少,可主编都不在乎,我担心什么呢?我还有很多朋友,写了小说无处发表,《银行家》是否也能考虑连载?
《冰川冻土》和《银行家》的翻车,有偶然因素,但也是必然,更让我们看到了专业期刊编审系统的巨大漏洞。
在信息开放联通的背景下,漏洞的曝光或早或晚;而那些掩耳盗铃者、自作聪明者、只手遮天者,也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
只是,比起舆论的倒逼,我建议其他期刊还是先检修下自家的稿库,该公开撤稿的就公开撤稿,该整肃内部生态的就及时整肃,来不得半点侥幸——很多时候,把全船人都拖下水的,恰恰是“一船之长”。
□思凝(媒体人)
责任编辑:赵慧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