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 李笙清
北宋诗人邵雍有感于世上知音难觅,写下一首感怀万千的《知音吟》:“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莫向山中寻白玉,但于身上觅黄金。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我国自古就有知音的传说,其最早的版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伯牙与子期二人因音乐结缘的知音友情,一直被后世文人以诗词赞誉、书画传颂,一些传世文物及工艺品上,也经常可以见到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形成千古不朽的知音文化。
武汉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件鼻烟壶(见图)的图案就是选择的知音传说故事,画面紧扣知音主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件清代青花知音故事图鼻烟壶高6.5厘米,扁瓶形状,直口,上有珊瑚盖,盖下有象牙小勺相连,便于开取鼻烟。椭圆形圈足,足内红彩署“湛轩雅制”。从肩部到腹部及腹下,通体绘青花纹饰知音传说故事场景:壶身的一面,青山绿水,幽篁竹叶,水波荡漾,充满青绿情趣,幽雅宜人。一株枝繁叶茂的松柏掩映之下,一只泊岸的乌篷船头,伯牙坐于椅子上,气度威严。只见他身躯略微前倾,双手置于琴弦之上,神情专注地弹拨瑶琴,江风吹动鼻下长须,凝神静气,仿佛正怡然陶醉于音乐的旋律之中。船篷下的舱室中,一童仆双手捧着一盏清茶,立于伯牙身侧。壶身另一面,青山绵延,植被葱茏,樵夫装扮的钟子期盘膝坐于松下山坡旁的平地上,柴刀和斗笠随手放于地上,右手托腮,正侧耳认真聆听伯牙弹奏的美妙琴声。观整个画面,作者截取了二人相识前鼓琴、听琴的一幕情景,契合了古籍中关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相关记载,那月下宁静安然的画面,令人顿生出几许怀古的幽思。
对于知音传说,北宋王安石曾写下《伯牙》一诗,来刻画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的心情:“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写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收录在《警世通言》中,在文中发出“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和“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的感慨。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至今,湖北武汉汉阳域内仍有古琴台、钟子期墓、琴断口等遗迹。其中,古琴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又名伯牙台。据《皇宋书录》记载,古琴台最早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是为纪念伯牙弹琴在此地相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即发源于此,故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誉。
清代瓷质鼻烟壶从诞生到完善,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四个重要时期,工艺不断提高,造型日趋丰富。这件鼻烟壶器型端正,袖珍雅致,青花发色淡雅鲜丽,纹饰细腻清秀。工匠特别注意对环境的营造,以青山、松柏、竹叶来衬托珍贵友情的长青与可贵,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把握十分准确,伯牙的悠闲弹奏,钟子期的侧耳倾听,都刻画得细腻逼真,在体现清代鼻烟壶制作精湛技艺的同时,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知音文化气息,醇厚而绵长悠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