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位打工人 能活着走出体检报告

没有一位打工人 能活着走出体检报告
2021年05月24日 13:08 财经自媒体

  原标题:没有一个打工人,能活着走出体检报告

  来源:看理想

  “只要拖着不体检,我就没有任何问题。”

  这句话或多或少表达出了人们对体检的复杂情感,担心出现问题,甚至已经提前预判了问题,在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下,人们奉行的策略是颇为唯心的,不去看,问题似乎就不存在。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79名18-35岁的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3.6%的人有过害怕看体检报告的经历,62.6%的人表示平时压力大,担心体检查出问题。

  然而,与忧虑体检结果相对应的,是我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丁香医生《2021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发现,在2018年至今连续三年的时间里,比起财富、工作、人际关系这些身外之物,“身体健康”均被人们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只是,认为健康重要是一回事,具体的生活似乎又是另外一回事。短期内不会消逝的疫情,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合适的工作难寻,即便选择996也面临着35岁前被“优化”的可能。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我们能够选择暂缓脚步吗?暂缓脚步后,我们能够生存下来吗?

  面对现实问题的赤裸,以及高强度的生活压力,豆瓣有贴戏谑:拿10年寿命交换500万,你换吗?70%的人选择了不换。而当另一端的数字被加码为5000万,比例反了过来,换的人变成了64%。

  漫画家朱德庸在《我们都有病》中说,“我们大多数的生活是一种模仿,我们大多数的感情是一种廉价,我们大多数的幸福是一种交换。”那么,健康与金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想活得更“幸福”,就必须交换健康吗?

  1.

  “没有一个打工人能活着走出体检报告“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健康指的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状况良好,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在此标准下,我们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并且似乎离健康越来越远。在丁香医生《2021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有98%的公众表示自己存在健康相关的困扰。

  并且,工作时间越长的人各项健康期待和自评都更低,其中工作时长12小时以上的人们相较于总体人群,在性生活和心脏问题上的困扰最为突出。报告评价道,对“加班党”来说,他们正在“逐渐失去健康自由”。

  然而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身体健康上。报告同时显示,在所有的健康困扰中,排名第一的是情绪问题,有超过半数的人担心自己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

  这一点似乎不难验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已经成为普遍的精神问题,甚至由此而导致的生产力下降,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每年约1万亿美元的损失。

  不快乐弥散在社会当中,却很难讲清楚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加班,父母渐老以及自己组成家庭后需要承担的照料压力,亦或是长时间的工作带来了强疲惫感,虽有一定报酬,却唯独没能补足价值感。

  种种夹击之下,我们并非完全束手无策,只是选择的方式似乎损害性更大,频繁下单重油重盐的宵夜,不断后推入睡时间,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短视频上。我们企图通过味蕾的刺激和对闲暇时光的分配,让自己相信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属于自己。

  日本青年学者藤田孝典在他的《贫困世代》中写道,青年人健康且充满活力只是“神话”而已。泡沫经济以前的日本实行“终生雇佣制”,职员们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上班,就能将生活保持在一定水准。

  但现在,保障消失了,工作大多为“非正式雇佣”,工作状态不稳定,并且长工时,低收入,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薪水,甚至无法保住工作。

  藤田还注意到,青年人承受着过重的压力,除了身体状况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逐年上升,并且没有降低的趋势。

  然而,这些情况被社会与职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年轻人被看作等同于健康的符号,在它们眼中,年轻人似乎不存在健康困扰,能够让他们请假去医院看病的企业“相当稀少”。

  日本学者川西裕子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补充,她研究发现,在日本最容易导致精神疾病、自杀以及心脏问题的,是由失业带来的“经济问题”。而这并不意味着有工作的人就能够避免。

  如果人们没有失业,却也深深卷入激烈的竞争压力中,成为职场上的一颗螺丝钉,不能应对来自家庭的期待,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那么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抑郁症和自杀行为。

  在可以想象的困境下,工作与健康似乎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要想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报酬实现理想中的生活模本,就要牺牲健康。然而身体和精神的变化往往悄无声息,当你察觉到问题,可能为时已晚。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既没过上符合预期的生活,也失去了最重要的身体资本。

  毕竟,与看得见的、有一定可触碰性的报酬相比,健康藏匿在我们的身体之内,不易发现,更不易为人所重视。

  2.

  我们沦为了“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

  在美国罗德岛大学癌症预防研究中心的Julian等人看来,健康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价值(a universal value)。事实上,健康也可以说是养老最大的资产。在治病成本高昂,延迟退休或成为大势的情况下,保持健康或许是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但另一方面,与钱相比,健康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比如在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中,如果钱足够多,有大量的人愿意“拿钱换命”。

  虽然我们很难定义“足够多”是多少钱,以及这种置换可能只是出于戏谑,但不得不承认,仅是这样的比喻,已经成为人们巨大的情绪出口。

  庞大的数字让我们得以想象其背后所代表的美好生活和丰富体验。然而,类似的思想却充满危险性,它在体验与金钱之间建立了一种必然的联系,甚至将体验等同于金钱本身,只有钱,才能够换来体验。

  从跳伞、潜水、爬珠峰,到购置房与车,对生活的体验,乃至对生活的自由探索,已经被窄化为几个标签式的想象,并且最终被固化为某种商品,而实现这些欲望与追求的手段,唯有金钱。

  金钱不仅能满足他们对体验的寻求,也能够为体验赋予意义,成为他们进入某个社交圈层的资本和入场券。

  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看来,“金钱成为衡量所有事物价值的共有分母(common denominator)。它粗鲁地无视并抽空了事物的核心和其独特性,而唯独推崇了它们的可利用价值。在大都市里,这两者极大主导并扭曲着人们的认知。”

  人们认同金钱的唯一性,将一切数字化,给所有事物赋予准确的价值,最终,生命也成了可以被量化以及价值化的部分。

  然而,体验是否真的能够用钱购买?健康与生命又是否值得被牺牲?

  齐美尔给出了相应的回应,“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客观文化的过度发展都会让个人越来越不满意。他沦为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

  “在一个由各种事物和力量构成的、巨大的、势不可挡的组织面前,他完全成了一个齿轮,这个组织逐渐从他手中拿走了与进步、精神性和价值有关的一切。这些力量运转的结果是把后者从一种主观形式转换成纯粹的客观存在。”

  我们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账本,一个算盘和一串数字,自负盈亏,最好的方式是稳赚不赔。然而,在用钱衡量一切的过程中,却难以感知快乐。

  有限的个人能力与膨胀的欲望之间永远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诸多计算下,我们的生活状态只能日益紧绷,因看不到希望而越来越麻木。

  “拿钱换命”只不过是高压生活下的短暂放风,我们心知肚明,仅凭工作,普通人一生也难以获得那样数额的金钱,回归现实,甚至无法负担押一付三的房租。

  在同意“拿钱换命”的同时,我们可能会忽略其背后隐含的逻辑——似乎健康是我们唯一拿的出手的东西。

  3.

  “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 ”

  人们难以感知幸福,也缺乏出路,车、房、教育问题和高品质的生活,已经成为背负在众人身上的枷锁。在这种情况下,健康似乎不得不成为代价。

  在看理想主讲人吴易叡看来,“身体健康与资本主义的逻辑有一个永恒的矛盾。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体状态可能就是处在‘完全健康’和‘过劳死’中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部分年轻人做出了反抗,在《南华早报》的报道中,Z世代(特指在1990年代末叶至2000年代中叶出生的人)的年轻人因拒绝加班,开始在工作中“摸鱼”,比如经常去洗手间,并长时间呆在那儿玩手机,或者在工作中阅读小说。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抗争是有限度的,我们仍未能改变压力大、内卷严重的现状,“摸鱼”能够帮助我们在工作的间隙获得喘息,却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在阿多诺看来,“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他强调,我们虽然不能指出什么是正确的生活,但却能够认识什么是错误的。对于那些错误的部分,即便我们没有直接地参与,也只是短暂地逃离而已,而短暂逃离无法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只有当意识畅通无阻的时候,也就是当你们自己有意愿的时候,只有当理论贯通无碍的时候,一般的正确实践活动才是可能的。”

  弗洛姆则为“正确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他看来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存在”而不是“重占有”。“占有”会加剧个人被异化的程度,并最终完全臣服于物与欲望。

  而“对重生存的生存方式来说,信仰主要不是对一定的观念的信仰(虽然这种信仰也会成为一种观念),而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一种态度。与其说有信仰,不如说在信仰中生活。”

  虽然话语的力量有限,系统的改变难以做出,并且在短期内,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不会小,但类似的理论也能够给我们一定程度的宽慰。

  或许,只有一件事情需要铭记,那就是我们始终是自己生活的主体,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动性——给自己认真体验生活的机会,未必会觉得它很糟糕。

  如果你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考公、考事业编的行列,越来越小的孩子上补习班,人们越来越少的休息,却越来越多地讨论炒币和基金,并因此产生了一丝焦虑——有人可以拥有生活吗?

  那么,不妨去街上散散步吧,你或许会觉得恍若隔世,但这的确是真实的世界,大富大贵的人可能很少,但大家都还算认真地活着,并且有哭有笑地投入了人间烟火当中。

  尾声.

  健康问题只是不幸福的表征,无法改变的生活困境才是问题的根本。

  但或许我们不必如此悲观。我很喜欢《十三游》中,吉冈里帆说到的一段话,“感受季节变化的同时生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十三游》《十三游》

 

  这也许是我们需要做的,在夏天感受阳光和草地,感受空气中清晨、午后与傍晚的味道,感受沁心凉的西瓜与冷饮,然后等着下一个季节的到来,并认真体验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嘉辉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6 东航物流 601156 --
  • 05-25 崧盛股份 301002 18.71
  • 05-24 圣诺生物 688117 17.9
  • 05-24 欢乐家 300997 4.94
  • 05-24 普联软件 300996 20.8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