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木:美好企业与共同富裕

王梓木:美好企业与共同富裕
2023年01月06日 07:00 市场资讯
  导读
  2022年12月30日,由京华世家与新浪财经、南开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向上向善:中国式家族信托未来之路——中国本土家族信托十周年论坛”隆重举行。华泰保险创始人、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王梓木先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王梓木先生演讲实录。

  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李南女士的主持,感谢南开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和新浪财经的邀请,值此中国本土家族信托10周年之际,我想就企业家创建美好企业与推动共同富裕分享我自己的研究与感悟。

  一、企业经营哲学的演变

  2019年8月20日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发表“企业宗旨声明”,放弃了长期以来坚持的“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份声明一反长期来认为企业是为股东而存在的观点,还放弃了企业优先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的原则。2020年第50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发布了新版的《达沃斯宣言》,再次拥抱自身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新版《宣言》明确提出:“企业不仅是创造财富的经济单位,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所实现的是人类和社会的期望。它的绩效不仅是根据股东回报来衡量,还必须根据它如何实现环境、社会和治理目标来衡量。”这就是ESG的要求。我本人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早年会议上就曾提出过,企业家不仅要创造社会财富,还要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企业家的使命。

  二、企业资本的新构成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念里,资本就是指货币资本,由投资人提供。传统资本主义定位的企业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股东利益最大化为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近年来兴起的互惠经济学,提出新的资本构成:企业除了货币资本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新科技革命的各种发明和创造主要由人力资本推动,人力资本在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所占的份量会越来越重。因此,我们关注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的传承都必须把人力资本提高到整个资本构成的重要地位。

  三、新商业文明时代的到来

  提到新商业文明我们就会想到旧商业文明,或者传统的商业文明。什么是传统的商业文明?就是以股东和企业的自我利益为核心。新商业文明时代,企业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不仅局限于股东和本企业。新商业文明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是科技革命。单一企业单独承担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本过高,寻求合作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必然选择。

  我们看到世界上那些超大级的互联网企业,平台之上、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者都相当广泛。这些结构和意识的改变使得人本主义价值观在商业社会里具有更强的影响力。那么新商业文明时代有哪些特点?其中首要特点就是从竞争逻辑转化为共生逻辑,也就是说一起把蛋糕做大,满足社会的变化和新的需求。以往简单的商业竞争属于零和博弈,你多我少,大家在分蛋糕,赢家所得即输家所失。当代商业社会存在的不仅仅是零和博弈,还有多和博弈,甚至还有负合博弈。我认为逆全球化就是一种负和博弈,多输。那么新商业文明强调的应该是一种多合博弈、共生逻辑,一起做大蛋糕,不同的企业协同创利,风险共担。新商业文明之下,生态圈的竞争占据明显优势。当一个客户出现的时候,企业如何为客户提供服务?是单一的服务还是全面的服务?全面的服务就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变成一种生态圈。在我熟悉的保险界,平安保险将保险与科技相结合,甚至更願意将自己打造为新型的科技公司;泰康保险是把人寿保险和医养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生态圈。这都属于新商业文明时代的一些企业特点。结论就是善于合作的企业路越走越宽,单打独斗的企业路越走越窄。

  四、美好企业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新商业文明时代的到来,美好企业应运而生。什么是美好企业?美国学者拉金德拉·西索迪亚(Rajendra Sisodia)曾经专门出版了一本《美好企业》商业研究著作。其实,美好企业在其他书籍中也曾经提到过,被称之为“觉醒企业”、“良心企业”或者“公益企业”。美好企业的核心定义是什么?我用一句话概括:通过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群体利益纳入其战略一致性考虑,从而成为利益相关者都喜爱的公司。美好企业最核心的标准就是企业在制定战略、开展经营的过程中,从选择单一自身利益、股东利益优先,转变为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都包括哪些呢?最主要的就是客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和社会这五个方面。过去我曾经把企业的价值描绘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股东利益、客户利益和员工利益是个等边三角形,只有这三个边同步延长,公司的价值面积才能最大化。现在随着美好企业的提出,已经不仅仅是等边三角形,这里出现了五个边、五角形,甚至更多。

  美好企业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追求超越利润的使命。企业的初心是赚钱无可厚非,但是企业的使命不能仅仅是赚钱,还要推动社会进步,尤其表现在能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益处、带来美好。我是华泰保险的创始人,并为之努力奋斗了26年,我为华泰保险提炼的公司价值理念是:“客户青睐、员工喜爱、股东满意、社会尊重”。尤其是“社会尊重”,既符合美好企业要求,也体现新商业文明时代的要求。

  我们来看看美好企业与这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美好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我把客户的关系摆在首位。客户在美好企业看来,不能仅仅是获利的手段,而是应该当做一种目标。给客户带来福祉是一种工作的目标而不是手段。并且要持续超越客户的预期,建立起客户的信任、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发现,中老年消费者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原始功能”之外的东西,希望获得“提升生活满意度”的体验。客户忠诚度就像爱的感觉,它并非源自理性,而是内心。美好企业需要以“关爱”的方式来看待公司与客户的关系。

  (二)美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美好企业要给员工带来合理的工资收入,要让员工获得良好的福利。美好企业要让员工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报酬,而是在美好企业的氛围和文化激励下追求一种盈利目标之外的东西,让所有的员工为此身体力行。所以这样的企业内部的信任度非常高。对待员工要像对待客户一样,把员工当成公司的另一种客户而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否则员工是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的,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企业管理概念中经常把员工称为人力资源,其实员工不是简单的资源,还是一种能量源,自己本身是能够发光发热的。

  (三)美好企业与股东的关系。美好企业必须给股东创造长期持续和稳定的价值,而不是短期利益。美好企业要想为股东创造这样的价值,就不能是单一追求利润,而是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统筹兼顾,而不是厚此薄彼。与此同时,美好企业强调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商业价值往往不期而遇。德鲁克曾经说过:“不要用利润去解释企业的行为和决策,而应将其视为对企业行为和决策有效性的检验。”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讲过这样一句话:“股东价值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想法,股东价值是结果而不是战略,你的员工、客户和产品才是主要依靠。”可见,他们都把股东的利益是排在了后边,必须考虑相关者的利益然后再去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企业很难持久向前。

  (四)美好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的关系,是当前大多企业面对的现实考量。我们看到在疫情当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自身成本,压榨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使得供应商难以生存。而美好企业則需要努力维系与供应商之间的互惠互利的持久关系,这样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带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或者更多的发展机会。有伙伴意识和协作意识的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会去压榨合作伙伴,而是尊重合作伙伴、多赢共生。我去腾讯考察时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面对数千家的合作商,腾讯要求把外部合作者看作自己的“半条命”。可见他们对合作者的重视,视为自己的依靠。

  (五)美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到底为什么而存在,其实企业的根本属性是为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企业的终极利益相关者。企业在创造美好社会、美好价值的同时,与政府合作也是很重要的。要解决社会不平衡的问题,大企业甚至还要和政府一起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有道德义务考虑自身的经营行为带给社会环境的福祉,而不是造成破坏。我曾受邀加入全球社会企业生态联盟并担任联席主席。在第一届大会上,联盟曾邀请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来参加我们的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在一个失败的社会里不会有成功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必须建立企业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企业家的个别追求和主观价值创造,而是客观上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是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大公司,要利用自己独特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反过来这些社会服务又帮助他们提升了市场声誉和竞争力。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企业,做了许多有社会价值的事,其实这些效果的反应、对客户的正面作用是远远超过广告效应的。

  (六)美好企业的使命与文化。美好企业是有灵魂的企业,要传播快乐和满足感,使世界为它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而不是说在这个时期占了市场的多少份额。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说自己是世界500强,规模有多大,利润有多高,发展有多快。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企业为这个社会带来了多少美好。而且大小企业都能做得到。给社会带来美好应该成为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奋斗目标。美好企业的使命超越利润,既实现社会价值,又实现商业价值。不是说美好企业就不赚钱,而是除了赚钱还有崇高的价值追求。美好企业的文化辉映人性善良并激发人们创造更大的价值。美好企业文化有七个特征:信任、责任感、关爱、透明、诚信、忠诚、平等。这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信任与关爱。与此同时,美好企业不仅仅为相关利益者创造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的、人际关系的,情感的生态的。

  五、美好企业与共同富裕

  美好企业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什么是共同富裕?在我看来,共同富裕一个很简单的指标就是中产阶级人口比例的增大,社会财富的人群分布形成一种“枣核型”的财富结构。怎么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呢?我这里只是讲讲三次分配。

  美好企业在社会商业活动中的增加有助于处理好国民财富的第一次分配。因为美好企业的第一次分配必然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企业不仅仅创造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把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考虑在其中,尤其是员工的利益得到充分的照顾,员工的福祉得到充分的考虑,推动中产阶级比重的扩大,有助于社会财富第一次分配带来的共同富裕。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21年美国居民工资性收入占美国GDP比例为56.89%,中国居民工资性收入仅占中囯GDP比例的24 .21%。我国劳动报酬的GDP占比还低于欧盟的48%,智利、南非的45%,印度、墨西哥的30%。

  第二次分配就是政府的税收。政府税收在我看来主要是解决“均贫富”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财富的增长,财产类、高端消费类的税收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未来二次分配调节手段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还包括房产税、遗产税、赠予税、消费税特别是奢侈品的消费税。国家通过税收转移分配持续开展脱贫扶贫事业、增强社会民生兜底,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社会福利。

  第三次分配主要就是公益慈善,主要是解决“等贵贱“的问题。通过慈善事业来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比如我们的扶贫资助大量的学校,本质就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人们平等发展的友好环境。第三次分配,即社会公益在国外早已成为诸多企业家的归宿。国内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开始注重公益。但是企业究竟怎样才能做好公益事业?历史和现实中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卡耐基。

  我认为卡耐基是社会公益理论的奠基人。早年的巴菲特曾经送给比尔·盖茨一本书《财富的福音》,其作者就是卡耐基。巴菲特在2006年将85%的个人资产370亿美元捐给了盖茨基金会。我戏称巴菲特是以赚钱为乐,比尔盖茨以花钱为荣——通过慈善渠道、公益组织散播财富,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美国几代企业家的偏好和归宿。卡耐基是19世纪美国钢铁大王,也被称作为公益事业之父。我把卡耐基公益理念和剩余价值的管理思想概括为九个方面:

  首先,卡耐基认为人类进步财富增长带来贫富差距这是必然的,那么这种差距甚至是巨大的,但差距远比普遍贫困要好很多。

  第二,竞争的法则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造成资本与劳工摩擦、社会失去和谐,但这一法则的益处远超其代价。社会发展就是一种竞争的法则,不能因为竞争造成了两极分化就否定竞争。

  第三,在竞争法则中,企业家的组织和管理才能是稀缺的。有利可图是企业成功运作的必要条件,企业家获得大量收入,有的形成巨额财富。我认为企业家的初心其实都是要赚钱的,不是上来就是想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当然企业家通过为人民服务可以让人民币为他服务。企业家通过自身才能获得收入形成了巨额财富是竞争法则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第四,企业家如何管理好剩余财富(个人与家庭消费之外)是企业家的人生终极考题。简单说不外乎三种方式:第一留给家族后代;第二遗赠给公共事业;第三由财富所有人在有生之年妥善安排。卡耐基推崇第三种:生前公益。这种生前公益要花费功夫,花钱与赚钱需要高超的才能。像比尔盖茨就是属于具有这方面的高超才能。比尔盖茨是前半生创造财富,后半生是使用这些财富,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生命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五,社会公益能解决资源分配不均,使富人与穷人彼此和解、和谐相处。普通民众是公益慈善事业的主要受益人。卡耐基认为劳资矛盾是存在的,贫富差别是存在的,那么通过社会公益可以让这种差别缩小,或者彼此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解,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六,将满足家人合理消费之外的剩余收入,视为社会委托自己管理的信托基金,需要认真承担起管理的职责。卡耐基认为,百万富翁只是穷人的信托受托人,暂时受托为社会创造或管理更多的财富。这些剩余财富是社会委托自己管理的信托基金,不能无偿占有。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富翁也只是穷人的信托受托人,剩余财富是全社会的,富人及其家族只不过是一个受托人,而且还得把它用好、管理好。

  第七,拥巨富而死者耻辱。《圣经》中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卡耐基认为带着巨额财富而死,大部分财富被迫留给公众的人,不会得到公众的同情。生前未进行很好的安排好,身后被迫把财富留给了后人和公众,在卡耐基看来是缺乏智慧和尊严的。

  第八,卡耐基关于社会公益领域的排序:大学(含实验室),图书馆,画廊,博物馆,医院,公园,音乐厅,游泳池,教堂等。作为一个企业家,卡耐基有一套自己的散财排序。卡耐基在生前捐的最多的是什么呢?是图书馆,他捐了2,000多所图书馆在美国。卡耐基小的时候在一个小镇子里长大,当时他的眼界并不宽,小镇有个大户人家,把自己的钱买了很多书,在家里开了一个图书馆。当时卡耐基就经常到这家去看书,使他大开眼界。对他未来的成长起了很好的作用。卡耐基认为捐图书馆很重要,自己曾是受益人,穷孩子也可以通过图书馆学到因为上不起学而无法获得的知识。

  第九,捐赠领域是为了多数人共同享有社会资源,并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卡耐基对公益理念有着完整的实践,他认为自己捐赠这些东西是为了多数人共同享有社会资源,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到今天,我很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正在步入社会公益的旅程,从物质富裕走向精神富裕。这也是人性追求平等与向善的归途。但是如何使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更到位更合理,认知与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们去追求和实践。

  来源:京华世家财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0 英方软件 688435 --
  • 01-10 福斯达 603173 --
  • 01-10 鑫磊股份 301317 --
  • 01-09 九州一轨 688485 17.47
  • 01-06 天宏锂电 873152 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