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浪财经

      王海璐表示,从外部环境看,银行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国经济整体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为银行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广阔舞台。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银行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提供了重要抓手。【详细】

      王海璐表示,近年来银行理财公司大力开展投资者陪伴工作,银行理财投资者队伍日渐成熟,投资理念更趋科学,逐步理解并接受金融资产价值波动的客观性,逐渐适应净值化转型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合理波动。【详细】

      马曙光表示,大力发展养老理财能有效弥补第三支柱缺口。相较之下,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虽然起步最晚,但凭借银行稳健的声誉认同、强大的分销渠道、以及严格的风控优势,2021-2022年两轮试点下来,存续规模已近千亿元,普惠性明显。【详细】

      马曙光表示,养老理财作为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新兴力量,产品期限通常在5年及以上,能够通过长期限投资策略来穿越周期、熨平波动,更好实现产品稳健运作、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以及服务高质量发展相统一,更好满足广大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需要。【详细】

      马曙光提出,要从加强大势研判、加强产品创新、加强行司协同、布局投顾业务四方面全面布局。银行理财子公司必须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积极转型财富管理,稳健经营养老理财,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详细】

      刘东海表示,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利率中枢或将抬升,对规模超过140万亿的债券市场带来一定影响。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规模波动有所放大。银行理财净值化波动或成为常态。【详细】

      刘东海强调,养老金融关系千家万户,随着养老金投资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资管机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投资偏好的养老金投资客户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解决方案,这也对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详细】

      吴姚东表示,未来理财业务的发展要以维护客户利益为中心,精准对位客户需求,充分结合金融市场形势,深化客群分层分类,通过对不同产品资产标准、期限、估值方法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负债端的高度适配。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下的应急管理机制和能力。【详细】

      吴姚东强调,要深入践行好金融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改革创新,锻造为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贯彻好资管新规及后新规时代的长效治理监管政策,坚持底线思维,逐步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功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详细】

      潘东表示,个人养老金服务正在迎来黄金的发展期。当前中国的老龄化呈现了诸多特征,必然会转向“财富养老”的新阶段;此外,个人养老金业务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已搭建起较为完整的框架;养老金占居民个人金融资产比重未来也有很大提升空间。【详细】

      怎么去理解养老金融?潘东表示,养老金融应该是一个“1+4”的生态圈。“1”是指监管及养老金融行业基础设施;“4”分别是指投资者和个人、综合金融服务机构、专业的投资管理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详细】

      潘东表示,当前中国的老龄化呈现了老龄人口规模大、上升速度快、区域差异大、未富先老等等特征。我们中国人传统讲的都是“养儿防老”,过去叫“住房养老”,现在必然转向“财富养老”,这是养老金融最大的一个时代背景。【详细】

      罗鹏宇表示,过去一个多月,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压力以及连带债市负反馈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从长期看,银行理财行业需全面完善产品销售体系、投研体系、估值体系。低波动、稳收益可能是银行理财行业必须努力维系的一个特点。【详细】

      罗鹏宇表示,养老理财产品的核心目标是承担低风险下的稳健的保值增值,在此目标下,银行理财公司要把最优质的资源优先向养老理财产品倾斜,在当前优质资产较为稀缺的大背景下,每一款养老理财产品不应过度追求收益,而应以净值的稳定增长为核心。【详细】

      步艳红表示,今年是理财完全整改的第一年,从风险管理角度会有一些转变,由过去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传统思维到采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重的方式;在产品管理方面由整改期的把合规作为第一要务转变为现在的把满足客户需求管理放在第一位。而两个不变则是对于客户的全程陪伴,以及行业持续不断对创新和差异化发展道路的追求。【详细】

      步艳红表示,在整个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越来越感受到如何能够提升客户的体验度,会是未来理财子在产品管理方面的核心要务。【详细】

      刘柏霄表示,投资意义上的国民,应该是指没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对于没有信息优势的国民投资者,他们的理财诉求是什么呢?应该是能匹配到普惠、创新且本分的理财公司,帮助在没有信息优势情况下最大化收益、最小化风险。【详细】

      刘柏霄表示,随着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风险共担,这对习惯了一直在固收和低波动预期下买卖资产的机构或居民来说,是一个能力维度上的巨变挑战;另一方面,国民的资产配置正从以房地产为绝对主导慢慢转向向金融资产倾斜,这一转变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心理上的准备。【详细】

做好家族财富规划需要用好信托工具

中国信托业协会副秘书长郑方表示,从高净值人群需求看,做好家族财富的规划与管理,不仅关系到家族财富的保值增值与传承,而且关系到家族文化、家族精神以及家族价值观的塑造。 [详细]

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华泰保险创始人、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王梓木表示,创造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成功的企业必须建立企业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不是主观想要做的,是客观上发展到了这一步,对社会的依赖,你为社会的贡献都变得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大公司要利用自己独特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反过来这些社会服务又帮助它们提升了市场声誉和竞争力。 [详细]

家族信托应走入寻常百姓家

南开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良表示,目前家族信托的门槛是1000万元以上,这个门槛是非常高的,而信托制度对于民生又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制度。作为家族信托来讲,应该要降低门槛,走入寻常百姓家,因为我们普通的家庭、残障人士、未成年子女、老年人的照顾都需要借助信托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详细]

形成家族的专属性资产与周期共舞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仲为国表示,家族财富传承“富不过三代”的核心原因,主要是家族或者家族企业的周期与外部环境的周期错位叠加的结果。如何去突破这样的一些约束,穿越周期甚至是在周期中与周期共舞呢?仲为国强调,要形成家族的专属性资产,也就是形成根植于本家族、其它家族所不具备的、难以学习和模仿的独特的有形资源或者是无形资源。 [详细]

财富传承需要好金融常陪伴

嘉实财富总经理陶荣辉表示,财富传承需要好金融常陪伴,在传承过程中财富管理机构应秉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客户第一、讲人话、以不变应万变以及选择闭环,不要开环。 [详细]

人才和数字技术将改造财富管理行业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蔡栋梁表示,在未来,专业人才和数字技术两大因素将深度改造财富管理行业,成为推动中国财富管理发展的重要力量。财富管理人才培养是当前产品创新、行业改革的新发力点。而数字技术既是财富管理进入普惠时代的重要推手,也是未来财富管理发展的核心引擎。 [详细]

财富管理机构面临居民资产配置转型

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表示,所有财富管理机构目前都面临一个很重要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转型。一方面是家庭资产从房产转向金融资产,一方面是金融资产当中固定生息、保本保收益类产品纷纷退潮。过去习惯的旧的理财途径已经难以为继。 [详细]

家族信托业务可持续盈利性有待验证

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裁认为,过去的十年,信托公司以及业内其他的合作机构,包括银行、律师、独立家办、行业专家一起,把相关工具引入中国,完美地匹配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超高净值家族的需求,整个行业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进步。 [详细]

信托设立及制度供给等方面仍待改善

南开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秘书长柏高原认为,我们的《信托法》颁布了20多年,从2001年颁布伊始,我们想去解决的并不是财富管理问题,更多的还是为信托业整顿去做一个基本法。彼时的信托业还是以融资类的业务为主,这个情况持续了很多年。柏高原强调,我们的信托制度供给,从《信托法》层面上的确还有值得进步的空间。 [详细]

设好一个信托有三方面需要考虑

中信信托家族信托业务部副总经理陈巧表示,十年来,家族财富传承的概念在全民做了非常周延的推广和普及。但如何设好一个信托仍有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详细]

家族信托发展仍有三方面待优化

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郑智表示,家族信托近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这个过程中仍有几点不足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家族信托的理念、形象要做进一步的优化。第二,家族信托在资产配置上要做进一步的优化。第三,相关制度和配套体系要做进一步优化。 [详细]

把家族信托整体生态丰富起来

资深家族财富管理专家、著名财经主持人李南表示,需求激发出来的复杂管理,包括资产端的问题,使得从业者不得不去思考该如何在更大的全市场范围中去配置产品。整个家族信托发展有赖于信托公司、受托人、律所,也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要去做一些更个性化、更加麻烦的事情,把整体生态丰富起来,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详细]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