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刚:今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已成定局

王国刚:今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已成定局
2020年10月22日 14:0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0月22日消息,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主办的“2020中国煤焦产业大会(第九届)”在深圳举办,旨在推动期货市场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与资本融合发展。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国刚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王国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王国刚

  王国刚表示,今年中国的GDP受到新冠病毒的冲击,第一季度负增长达到-6.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季度核算的最大跌幅,对中国经济的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历练,我们最终走了出来——第二季度达到3.2%,第三季度达到4.9%,前三季度已回归正增长水平,由此来看,今年全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已成定局。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活力、韧性和增长潜力,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今年恐怕只有中国经济是正增长。

  王国刚指出,未来国内经济恢复的状况,能恢复到什么程度?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今年经济相对走低,如果明年经济按照现有的恢复走势,应该在7%左右,也有人预期在9%以上。应该来说,不能排除未来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一,对中国而言,补短板的问题恐怕越来越紧迫。自2016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后来讲“三去一降一补”,最关键的问题是补短板。对于补短板,我们这些年努力得不够,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

  其二,新冠病毒的防控情况。现在进入秋冬季,新冠病毒在中国境内会不会发生第二轮的卷土重来?我们对待疫情严防严控,但西方社会情况却不是那么明朗,也会影响全球经济。

  其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情况。中美摩擦的持续程度、广度和深度,这些都在严重影响着中国明年的经济走势。

  现在下断言可能过早,因为变数太大。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政府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要加快形成两个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应该去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长期向好的,这点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也是能达到的。

  以下为文字实录:

  大家对中国的经济都很关心,尤其是今年情况特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通常我们讲宏观经济,首先讨论的是四个指标,即——经济增长、就业状态、物价水平、国际收支。不同的国家对这四个指标的排序不一样,中国排在首位是经济增长,所以我们首先讨论的是GDP。

  今年中国的GDP受到新冠病毒的冲击,第一季度负增长达到-6.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季度核算的最大跌幅,对中国经济的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历练,我们最终走了出来——第二季度达到3.2%,第三季度达到4.9%,前三季度已回归正增长水平,由此来看,今年全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已成定局。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活力、韧性和增长潜力,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今年恐怕只有中国经济是正增长。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列出今年的GDP增长率目标,好些人在猜测,认为中国经济恐怕正增长都达不到。虽然两会没列出目标,但我们大致上计算出一个目标,按照今年财政赤字3.6%来计算,我们今年的经济目标大致在3%左右。按照这一目标,第四季度的任务非常繁重,得努力让我们从前三季度的0.7%扩大到年底的3%左右。

  还有两个多月就会进入新的一年,中国将迈入新征程,世界局势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未来国内经济恢复的状况,能恢复到什么程度?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今年经济相对走低,如果明年经济按照现有的恢复走势,应该在7%左右,也有人预期在9%以上。应该来说,不能排除未来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一,对中国而言,补短板的问题恐怕越来越紧迫。自2016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后来讲“三去一降一补”,最关键的问题是补短板。对于补短板,我们这些年努力得不够,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

  其二,新冠病毒的防控情况。现在进入秋冬季,新冠病毒在中国境内会不会发生第二轮的卷土重来?我们对待疫情严防严控,但西方社会情况却不是那么明朗,也会影响全球经济。

  其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情况。中美摩擦的持续程度、广度和深度,这些都在严重影响着中国明年的经济走势。

  现在下断言可能过早,因为变数太大。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政府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要加快形成两个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应该去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长期向好的,这点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也是能达到的。

  但也要看到我们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从物价上看,大家讨论最多的是CPI和PPI,自去年9月份CPI超过3%以后,连续7个月CPI超过3%,到现在回落至1%,中国经济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只是个别的农产品由于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涨。值得注意的是,同比的概念是指今年和去年比较,如果去年和前年相比是负的呢?前年和再前年相比也是负的呢?那这些负的要累加下来,累加下来的情况使得我们不容乐观。大家看这幅图(见PPT),蓝的是PPI月度同比走势,红色的是累加走势。可以看到有一个最低的数87.36,自2012年3月份以后,一路下落在2016年9月份的时候至87.36。它的含义是,即使毛利润达到12%的企业在这个点上也已经全部亏损。但我们还在讨论怎么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环节中大家没去关注。工业品的价格下落的原因很多,但是这个问题在整个宏观面上的研讨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研讨CPI,以CPI作为宏观政策的基本选择。直到今年9月份,我们还没有回到2012年的出厂价格水平,在这将近八年的时间,人工成本增加多少?工业品价格回落对于企业的生存状态是不容乐观的。

  从消费上看,消费情况怎么样?大家可以看到,从2011年开始——2011年消费增长率18.1%,每年按照一个多百分点的增速下落,到了2019年,我们只剩下8%,如果把新冠疫情的冲击拿掉,可以看到消费增长率今年也是要下来的,只不过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得消费增长率下得更多一些。到9月份消费增长率虽然回到正数,也只到3.3%,消费对我们也是很严峻的挑战。

  从投资上看,2011年达到了23.8%以后持续下落,到了2019年底只剩下5.4%,投资一路下来达到-24.5%。可以看到,消费和投资不容乐观,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的话,恐怕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所有的企业是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与财富相对应的价值量就是增加值,所以看看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在2011年的时候,增长率是12.8%,到了去年剩下6.9%,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它是负的。9月份又回归到了6.9%的水平,应该说不错,达到了去年年底的水平,但是要回到2011年的水平还离得很远。这表明我们的企业从2011年以来八年多的时间,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利润率也没有明显提高,不仅没有明显提高,反而还很严重,很严重在哪儿?一方面从2012年到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连续出现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支持全国实体企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减费减息政策,2013年到2015年减了3万亿以上,终于到了2016年、2017年的情况好了一点,但到了2018年的时候情况又不好了,在已有的减税减费减息的基础上,继续减税减费1.2万亿,2019年减2.36万亿,今年财政再减税减费2.5万亿,减的力度仍然不够,要求金融机构再向实体企业让利1.5万亿,加在一起10万多亿,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只有6万亿。这意味着什么?制造业等实体企业是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但国家财政反而需要回补这些实体企业。

  再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情况,大家可以看下面蓝色的线,这是负增长。前面那些年下来,大家可以看看涨的情况怎么样。这些数加在一起,虽然我们的经济具有活力、具有韧性、具有很大潜力,但是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韧性、潜力也很难发挥起来,很难成为我们经济增长有力的推动力。

  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毫无疑问将会受到中美冲突的影响。从2018年3月份以后,美国挑起了这场冲突,两年多的时间来,这场冲突从贸易扩展到科技、文化、教育、疫情防控、外交等。我们努力要跟美国进行谈判,大家可以协商来讨论,合作则双赢、两边要这样的冲突打下去将双输,但是人家不干,为什么不干?简单的说几句,关于这样的国际经济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大家也许就能够清楚这条主脉络在哪儿。

  英联邦系统里,英国说得算,法联邦系统里法国说得算,这个过程中没有美国什么事儿,也没有德国多少事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单边主义,英联邦不听法国的,法国的体系不听西班牙和英国的事,各自一条线。这一时期,单边主义制定、界定国际经济规则。多边主义的形成首要地会冲击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单边主义,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以多边主义名目出现的机构,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这些机构建立起来的时候,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多边机构,有众多国家参加,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是欧洲人,但美国一开始就拥有20%多的投票权,今天还拥有17%以上的投票权,只要美国不同意,你们慢慢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亮出了它的底牌,在这个背景下,以多边主义名目出现的国际组织,由美国单边操纵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从金融货币研究的角度来讲,最典型的就是在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挂钩。进入本世纪以来,在经济多极化的背景下,现在正在推进的是多边体制来界定国际主体规则,所以这注定是一个斗争时期,在这个斗争的时期中,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当然要拿中国说话,所以把这个事弄清楚将是长期的。而中国要要做的是,对内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稳中求进,构建两个循环的新格局。第二个是深化改革,加快补短板的进程。不要认为一场谈判、换个总统,中美的问题就解决了,没那回事,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跟大家讲讲货币面的事儿,很多人都很关心资金的状况,我这里起了一个题目叫资金的松与紧,中国执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根据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既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又提高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实施预调微调,保障物价平稳和经济金融运行平稳。

  今年9月份,货币供应量持续扩张,广义货币到今年9月份是216万亿,增长10%;狭义货币60万亿增长8.1%。人民币贷款169.37万亿,增长13%,这些都超过了GDP的增长率,从这个角度而言,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资金供给是充裕的,大家记得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它是充裕的。为什么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的时候发现情况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先讲货币供应量,这里我们用的是M1。在中国货币统计中M0是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大家口袋里装的钞票和硬币。加上机构的活期存款,机构既包括企业机构也包括事业机构就叫做M1。M1减去M0,剩下的应该是机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从哪儿来?从银行贷款放到在银行的存款账户上,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收入,放在银行帐上,这些就都形成了活期存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前面讲M1增长8.1%,M0增长8%,比GDP增长高多了,GDP到9月份只有4.9%,宏观面上在经济刺激,新增贷款大幅增加的情况下,M1的数量不仅没有明显增加它还减少了。由此可见,实体企业仍然是流动性资金吃紧的。

  这是非金融企业存款,也就是实体企业存款,2019年9月份到今年9月份,存款余额从59万亿涨到64.9万亿,涨了5万多亿,实体企业的存款是增加的。但是问题来了,活期存款余额从2019年底的24万亿减到今年9月份的23万亿,定期存款从35万亿涨到41万亿,企业要那么多定期存款干什么?不是融资难融资贵吗?怎么融那么多资要做定期存款?

  这里的问题非常多,表面上反映出资金在大、中、小微企业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很大程度上让小微企业的资金明显感到吃紧,过去讨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小微企业融资难是由五个因素构成,破解融资难要一个一个破解掉,但是当我们在顾这一头的时候,其实相当多的小微企业不是融资难的问题,它是什么问题?它是货款回不来的问题。

  小微企业提供的产品有三条线:一是给大中型企业配套使用的,不管是原料还是零部件,所以给大中型企业的;二是工程线,给各个建设工程配套使用;三是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前面两条线出了什么问题?货给你了款不给你,长期款不给你。款不给我小微企业是什么状态?在它的财务表上、资产负债表上计应收帐,我们企业普遍有应收帐款的名称,这样的指标属于企业资产范畴,假定企业有1个亿的资产,应收帐款2000万是属于1个亿的范畴,属于企业的资产范畴,但是这些资产不属于企业维持再生产的资产,再生产只有8000万,企业正常情况下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行。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只能要货款要么找银行贷款,融资难就是这么来的。因此6月份国务院专门出台一个文件,《中小企业货款支付管理办法》,要求大型企业和大型工程按时付款,这样我们才能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可以说其他国家没有这么做的。讲得不客气一点,一些大型企业欠人家小微企业的货款,它不是没钱还,它是不还,小微企业抵不住倒了,连起诉的资格都没有了,大型企业无偿的把人家资产拿走,这还有市场规则吗?这反映出资金链是松还是紧。

  要解决中国问题,从2016年来,最基本的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基本减缓了。但可以使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能够提高实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能够使得我们整个经济结构走上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补短板。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关于补短板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但是落到实地花的气力大大不够。简单说几条补短板的事,中国经济中最主要的短板由三部分构成:

  其一是科技。中美摩擦从贸易战转向科技战,更加突出了短板。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幅度的提升,大踏步的前进,取得的成效也是举世瞩目,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我们这些科技主要是我们得到了后发优势,什么叫后发优势?不是赛跑中后跑的人能赶超你,而是我们是后来者,领先国家花几十年研究的科技,咱们买来用就行了,所以我们很快就可以达到和先进科技并跑的水平,由此展示出后发很快。比如:我的一篇文章花三年时间写出来,你看一篇文章两个小时就拿去了,这就是后发优势。

  但是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任何的国家和企业会把一流的技术卖给对手方,你买到基本是二流、三流、四流的,我们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中端和低端。人家不会卖给我们,他们要等到什么时候有更先进的技术时,才会卖给我们。按照这条路来走,我们只能跟跑。

  我们培养的一整套体制机制基本上和后发战略是相匹配的,现在转过来非常困难,如果用二十年的时间或是不知道多长时间才能研制出来,头三年投10个亿没有成果怎么办?是继续干还是撤了?你用什么东西证明团队是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还是团队懒惰在花你的钱?你没法证明。怎么干了这么长时间还没出来?着急得很。

  科技分两头,一头是公益性科技,高级院校、研究所干的事,另外一头在商业领域。这两头有相通的,但是机制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把由于原来的后发战略所形成的体制机制的短板破解掉,如果破解了,我们的科技就可以大踏步往前走。

  其二是产业关联和产业组织,互联网上的销售就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产业关联的大调整,把中间环节拿掉效率大大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功夫。

  其三是体制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的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这种体制机制改革简单说几句,这里我引用十八大、十九大的两段话,十八大政治报告中讲,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利益问题是什么?下面点出来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所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200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温饱型小康,本来在这样的低端消费的情况下,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吃穿用,这个条件下我们应该向消费结构升级方面转化,但是我们没有有效的实现这方面的转化,所以十八大提出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提升我们的消费结构。

  可惜的是,从十八大的2012年到2017年,五年过去了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在十九大报告中讲了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什么不平衡、不充分?最基本的是什么?十九大报告重复了十八大报告这段话,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所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方面要取得新的进展,又提出来了。如果这方面还不能解决,二十大报告还会讲。这是真正的民生,也是我们可以着手解决的短板,而且这个短板的解决和在座的诸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学有所教,教学楼、学校能够从工厂的生产线上下来吗?下不来,得由钢筋水泥建起来,所以投资在先,要先把消费性投资落下去,把工厂的生产线上下来的原料、零部件集合成学校、医院、道路等,由此才能有效的解决这里所讲的短板问题,随着这个往下展开,中国这方面的操作空间非常大。

  今年5月份以后,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两新一重”,“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如果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拉动了中国经济,后面“两新一重”的展开也将是中国经济迈上新平台、进入新时期、提高新质量基本的拉动力和推动力。

  我就讲到这里,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修龙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28 金富科技 003018 --
  • 10-28 豪森股份 688529 --
  • 10-28 五洲特纸 605007 --
  • 10-27 科翔股份 300903 --
  • 10-23 宝丽迪 300905 49.3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