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余永定
第一,三季度4.9%的经济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也低于潜在经济增速,但同我自己此前的预期差不多。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与同事一直认为,宏观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的力度不够,因而很难达到6%的潜在经济增速,遑论高于潜在经济增速。因此4.9%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当然,我们必须肯定,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经济增速,来之不易。但我国还可以做得更好,使我们的经济以更快速度恢复到潜在经济增速的水平上。
第二,如果四季度经济增速能达到5.4%,全年经济增速就可以达到2%左右。但如果要实现全年2.5%的经济增速,与之相对应的四季度经济增速就要高于7%。但以目前消费和投资(我们不掌握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的季度同比增速来看),第四季度实现高于7%的增速可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即便全年经济增速达到2.5%,我们依然会面临两个问题:
其一,是否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全年就业目标?根据历史经验,2.5%的经济增速不足以创造90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虽然前三季度就业统计,新增就业898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99.8%。但是,根据过去的就业弹性进行分析,想要新增900万就业,对应的经济增速应该是3%多。因此,在经济增速较低的情况下,即便就业目标已经实现,我们依然可以质疑对所完成就业目标的质量。把就业目标作为任务,是可以完成。但就业增长后的劳动生产效率如何呢?如果增加就业的同时增加了冗员,就不能说我们真正完成了就业目标。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是经济增长,其次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经济增长就难有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增长。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95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84万人,同比下降2.1%,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难,都说明中国的就业问题依然是严重的。
其二,今年财政收入目标是21万亿,财政赤字目标是3.67万亿。21万亿的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是,我国全年的名义增速达到5.4%。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只有0.7%,预计今年的通胀不会超过1%,如果实际增速达到2%-2.5%,名义经济增速也才3%多。因此,在达不到5.4%的名义增速目标条件下,很难完成21万亿的财政收入目标。而为了抗疫,各种必要的财政支出不能减、也不应该减。
因此,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可能就会恶化。而如果要避免财政状况恶化,政府面临的选择就是压缩财政开支,不让财政赤字进一步上升,结果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两害取其轻,即便财政状况恶化,政府也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应该提倡量入为出。但对中央政府来说,这种观念在今天就偏于保守了。只要政府债务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就不必过于担心财政赤字的增加。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3%。9月份情况较好,因而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8%,年内首次由负转正。总体而言,中国的投资增速太慢,应该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由于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不在政府的直接调控之下,政府应该大大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提供公共产品。中国公共产品的不足有目共睹。在新基建方面自不待言,传统基建,在城市交通、轨道交通、教育、医疗、养老、卫生防疫等方面缺口依然十分巨大。今年降水南方城市普遍出现“水淹七军”,经济损失巨大,令人扼腕。在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PPI处于下行通道的时期,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佳时期,我们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有三个前提。第一,储备项目;第二,地方政府既不懒政怠政也不为追求政绩乱搞白象工程、乱建开发区;第三,有足够资金。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落实主要要依靠地方政府。据反映,地方政府同时存在资金不足和不想花钱、不想发债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不完全是经济的。从经济的维度来看,缺钱、没钱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少,但防疫支出又很高,所以地方财政困难很严重。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发债融资,但这也可能会抬升利息率,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央行就应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购买国债,即中国式QE。在《中央银行法》限制下,央行不能直接买国债,但可以绕道购买,财政部增发国债、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购买国债。这是所有国家都在做的事,我们国家也可以做。在全球经济恶化的情况下,如果我国能实现可持续的、更高的经济增速,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变得不可阻挡,不受世界经济增速的影响,也就可能把当前面临的挑战变成一种机会。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增长目前情况比较好,但还有可能更好。除了继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改革和开放,我国还应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度,争取实现全年经济增速超过2.5%。
疫情后,消费会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不可能大幅反弹,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去消费占GDP的比例太低、投资占比过大,所以我国一直在调整消费和投资的比例。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实质上是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之间的一种选择,从长远来看,由于人口老龄化,现在如果没有足够的储蓄和投资,将来就不可能足够的消费。简言之,消费是在短期解决经济不平衡的一个因素,但不能忘记只有投资,当然是有效投资、物化了先进技术的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在短期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长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必须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国经济的作用。
本文原发于网易,已获作者转载授权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导、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