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成大事者,胜在认知层次

王志纲:成大事者,胜在认知层次
2024年06月03日 20:19 投资家

来源:投资家

作者:王志纲  责编:金木研

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认知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它源于我们的经历、学习、思考和感悟。

拥有高认知的人,其格局也往往更为宏大。他们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和短期的得失,而是能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

相反,认知狭隘的人往往格局较小。他们容易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吸引,忽视了更广阔的天地。

认知决定格局,而格局又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今天这篇文章,王志纲老师为我们详细剖析了认知与格局的关系。

在我看来,所谓格局,一言以蔽之,就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而格局修炼的本质,就在于认知的不断升级。

有人把认知理解为知识,实则不然。格局的大小和知识的多少并没有决定性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认知。

一个人和他人的终极差别,不在于他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在于他的官位高低或财富多寡,衡量一个人的最终水平的就是他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终局。

人生最终的修行,既不是钱财的积聚,也不是地位的升迁,而是个人认知能力的不断升维。

叔本华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圈里,这个圈就是人的思维和认知。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哲学家的话有些深刻,我曾经打过一个更通俗的比喻——社会如舞台。

演戏的“演员”是疯子,在聚光灯照射下,“演员”很陶醉,但往往也许“知其然”并“不知所以然”,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不过是转瞬之间;

看戏的“观众”是傻子,台上哭他也跟着哭,台上笑他也跟着笑,很多传奇信以为真,其实未必;

写戏的“编剧”是骗子,华美辞章编织的美好幻象背后,总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或机心。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问:“那你是什么呢?”我曾当过执笔的“编剧”,也做过看戏的“观众”。

但因为战略咨询这个职业的天然优势,我逐渐成了一名“舞台监督”,在灯光照不到的阴影处,默默观察着一出又一出好戏,我既可以看见台下“观众”的情绪起伏,又可以看到台上诸“演员”摘掉面具之后的本来面目。

积年累月,我终于得以构建起一套立体的认知模型。

一、认知层次,决定格局大小

那么,到底什么是认知呢?

在我看来,认知就是哲学上认识论的时髦表述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你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自我的总和。是一种面对万事万物,洞烛探幽,直抵本质;穿越偶然,抵达必然的能力。

认知能力和天赋有关,但同样可以培养、锻炼。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你的认知能力成熟只是早晚的问题,即使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你的人生也将会截然不同。

1. 认知的三个层次

中国有句古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认知的第一个层面就是“看山是山”。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种人,他们官当得非常大,或者生意做得很大,但看问题还处于“看山是山”的层面,好像什么都看到了,但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如果一个人认知处于这种层面,偏偏又能调动巨大的力量,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认知的第二个层面,是“看山不是山”,就是我们有了专业知识、社会阅历之后,特别是经历了江湖的洗炼之后,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表面的“山”,而是一个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侧面。

比如地理学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说这座山是由什么构成的,经过了怎样的地壳运动;

军事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说这座山是否具备军事价值,如果要进攻山头,该怎样部署;

文学家看到一座山,可能会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

在这个阶段,认知能力体现为专业性和纵深度,很多专家和在某一行业浸淫多年的老板,都处在这一层面。

专业性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于信任自己的专业判断,而忽略了更广阔的世界,那就陷入了作茧自缚的窘境中了。

认知的第三个层面,是“看山还是山”。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后,你看到了山的朴素整体,同时也看到了构成山的底层逻辑和必然力量。

在这个层面,你看到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看到了万般风景的生成和消逝,看到了人心的复杂易变,因此你才能有极大的包容性,让山川河流、草木鱼虫皆为我所用,成就一番事业。

2.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据宫二小姐讲,他父亲常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是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越往后境界越高。如果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见放大到整个人生,其实就是搭建认知金字塔的过程。

所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就是人和人的认知差别所在,也是寻常格局和伟大格局分岔的起点。

① 见自己

所谓“见自己”,就是知道我是谁,明了人生的使命。在人生三见当中,最难的就是见自己。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浑浑噩噩,始终不能见自己。有些人需要历经许多岁月,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后才能见自己。

有些人悟性很高,年纪轻轻就能见自己,比如毛泽东在1917年写出《心之力》时,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却已显露出非凡的大志。

见自己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诚实——对自己诚实。一个人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认识到自己的长板,然后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见自己。

当我们能够见自己,知道我是谁,知道此生的使命,找到生命的意义时,我们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就会马不扬鞭自奋蹄。

② 见天地

所谓“见天地”,就是洞察事物的底层逻辑,参悟天地运行规律。见天地的大前提,是保持谦卑和有好奇心。

《庄子·秋水》曾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如果你始终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限,而无法认识到世界的广阔,认知能力也将永远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

见天地最重要的功课,就是日积月累的修炼,最终形成独属于你的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阅万般人”,一个都不能少。

我常讲:人生是一场体验,幸福是一种感觉,不断地丰富人生体验,正是我毕生追求之所在。与江流相伴,与山川共舞,历自然之神奇,见人世之变幻,当万千纷繁世界扩展了人生的宽度,人的格局也就由此打开了。

③ 见众生

所谓“见众生”,就是回馈众生以价值。见众生的第一功课,是通晓人性。如果我们不能通晓人性,不能正确地看待他人,那么“他人即地狱”。

众生有诸多的不完美,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伤痛。当我们通晓人性,就能以慈悲之心,接纳众生的不完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练达不是圆滑世故、随波逐流,而是和光而不同尘,同流而不合污。

见众生最主要的功课,就是投入地做事。见众生不仅仅是看见众生,而且是心中有众生。

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自以为看破红尘,去做生活的旁观者,大谈“放下”和“无为”,殊不知那不过是逃避和躺平的借口。我们要积极地入世,通过做事为他人创造价值,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

人生三见,最难的是见自己,最有意义的是见众生,而最重要的是见天地。

见天地的功夫,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能力,就是构成格局大小的基础。

二、提升认知的3句话

关于认知,我总结了三句箴言,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把它延伸到商业上来说,发现价值的能力,是任何一个想要成事的人都必须具备的。

发现价值,不能靠大数定理,不能靠推演,不能靠提炼,不能靠数学公式。

若靠这些,你能发现的别人也都能发现,而且人工智能会比你发现得更早。

当人工智能成熟的时候,很多行业的人都会失业,这是个简单的常识。

想要发现,一方面,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它们往往来自直觉,甚至天赋,表现为感知事物细微变化的敏锐度。

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内地漂移”观念等,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

事实上,创造力强的人都有很强的直觉。这种判断力和洞察力后天很难培养,也和一个人的学历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阅历。通过长期实践和行动得来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总结,能让你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更准确地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轨迹,从而更好地应对。

但切忌因为见得太多了,反而使思想被禁锢住,以至于看到新鲜事物不以为意,张口闭口就是“我见得多了”。这种人的发现能力不仅不会提高,反而还会退化。

当我听别人说话时,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研究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脑子里想的是:“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我受用一生的第二句:世界上看起来不关联的东西,其实都是关联的,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们打通。

就拿音乐演奏来说,在我看来,入门是独奏,你必须有独奏能力。往前走是协奏,再往前走,进入最高殿堂,肯定是交响乐。

弦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看起来毫不相关,然而各种不同的乐器(和声部),在统一的总谱下面,就能够演奏出恢宏、磅礴的交响乐,这就是水平。

商业世界也是这样,看起来不关联的东西,其实都是关联的,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们打通。

如果你能打通,恭喜你,你肯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如果打不通,即使管理再到位,顶多也就是惨淡经营,做小本买卖罢了。

第三句:“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在两极之间有着广阔的灰度地带。要学会一分为三地看问题。”

很多人常喜欢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视角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在孩提时期这样看没什么问题,如果成年了,懂事了,还是张口闭口“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就显得幼稚了。

直观来说,极左为白,极右为黑,中间黑白交汇处自然就是灰度地带。在真实世界中,多数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灰度的。

黑和白都太极致了,都是确定的,而有灰度才有无限可能,才有机会。

这个理论并非我独创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把它叫作“灰度理论”,他曾说,“我们将保持灰度和妥协,有灰度、不执着,才能开阔视野,看清未来的方向。(保持)灰度和妥协不是软弱,恰恰是更大的坚定”。

哲学上还有一种理论叫作“模糊哲学”,它建立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之上,用来描述和把握混沌态,我管这种理论叫作“一分为三”,大致意思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小故事。两年前,我去广州参加活动时,突然感到眼底一片模糊,出现连绵的黑影,经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脱落,需要进行手术,在眼底注入硅油修复。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但由于硅油的折射作用,我在恢复期间看到的世界彻底扭曲变形了,看到的人也都成了“牛头马面”,需要等硅油抽出后,才能恢复正常。

在感慨岁月不饶人的同时,我不由得联想起一个有趣的命题:当你觉得世界扭曲变形时,应该先想想,扭曲变形的究竟是世界,还是你的眼睛。

我的朋友圈中,就有这样一群人,学问、人品和见识都没什么大问题,但极其容易被煽动,一些明显捏造的假新闻都看不出来,不仅坚信不疑,还到处转发,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类人往往把刻薄当成深刻,把极端言论当成独立思想,不接受反对意见,沉醉于自我说服的快感,结果只会把自己带入颟顸的渊薮,丧失了看清世界的能力,成为随波逐流的盲流。

据我观察,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凡事立场先行,符合自己立场的信息,不管真假一律接收,不符合自己立场的,一律选择性无视,如此不断强化,直到把自己彻底桎梏于傲慢与偏见编织的茧房中。

这是一个严丝合缝的闭环,身在闭环中的人,反复论证自己是对的,最终形成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模式。

当然,这种扭曲并非毫无来由。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内心的投射,每个人所依仗的思维体系和决策方式背后,都有着时代的深刻烙印。

去除这种烙印,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两极之间的比较中找到事物真正的关窍之所在,同时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而不是拘泥于对某个具体事实的描述,这就是一分为三的认知能力。

越是在不确定的时代,越要有灰度。在对与错之间,在是与非之间,在黑与白之间,有着99%的混沌地带。

在两极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是一门大学问。非黑即白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少之又少,往往都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懂了何为灰度,也就懂了何为妥协。从人性丛林里冲杀出来的成功者,大多是妥协的高手,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妥协。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妥协是常态,甚至可以说,斗争本身也是妥协的特殊形态。要摒弃非黑即白、爱憎分明、一分为二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

未来到底怎么样,谁也无法预测。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以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就可以妥协。

在多数情况下,妥协是一门艺术。小范围的冲突是为了更大范围的妥协。当对峙双方存在根本性矛盾时,妥协更是一门大学问。

很多现实问题不是只有“是非”那么简单,很多人也不能单纯用“好坏”来评判,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拿来辩论或讨论。

实力不够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决战,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妥协再妥协,合作再合作。在动态、辩证、发散的模糊地带,关键看你的拿捏能力。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灰度理论不是向黑恶势力的无底线妥协。我始终强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时穷而忘节,勿以势起而乱性。

那些得势便忍不住贪图享乐,一朝困顿却又只想着畏缩起来、模糊处事的人,不是有灰度,而是人渣。

发现价值,打通关联,灰度妥协,把这些搞明白以后,个人也罢,企业也罢,国家也罢,才会走得越来越顺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王志纲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