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倩 ○编辑 陈羽
在北京一小区经营便民蔬果店的新市民李先生,在店铺合伙人退出后,手头的资金立马紧张起来。但作为个体户,他一无抵押物,二无资产,按照原先的经验,向银行借钱基本没戏。流动资金一“卡壳”,对他来说,就是生存问题。
现在情况有了新变化,政策正在围绕这些新市民碰到的“卡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今年3月,央行、银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激活数量大约3亿的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李先生成了新政策的受益者。据了解,平安银行针对各类新市民特定群体,推出跨城就业职场小白专属授信服务、信用卡申卡提效绿色通道服务、个体工商户“生活通+生意通”专属金融服务等10项金融服务。其中,“生活通+生意通”服务解决了李先生的燃眉之急。
新市民的金融痛点
于银行而言,新市民是熟悉的“陌生人”。记者近期了解到,多家银行正在重新评估新市民人群,研究相关支持措施。
按照定义,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样的新市民群体并不陌生。但是,大部分新市民缺乏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信贷记录,并不是银行的主流客户,难以享受相应的金融服务。“一般具有稳定社保和收入的或者有固定房产的个人,对我们来说才算是优质客户。”一家城商行上海支行的客户经理说。
即便有些新市民在老家持有房产,但在工作地没有,也很难在银行贷到款。例如,家在东莞的何女士,在广州增城创业,经营着一家纸品公司,疫情期间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多次向银行申请房屋抵押贷款,但都因不在增城当地有房产被银行拒之门外。
新政策的解决之道
新政策正是聚焦这一痛点问题,向新市民提供解决方案。
上述通知提出,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具体包括: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分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优化新市民创业信贷产品等等。
记者注意到,连日来,多地银保监局发布实施细则或者通知,明确当地新市民范围,要求加大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力度,激活新市民市场。
山东银保监局引导银行机构探索构建新市民户籍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三地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通过区域联动解决金融服务所在地和抵质押物所在地的空间错配,提供精准服务,有效分散风险。同时,还指导辖区银行解决新市民信用信息分散、经营时间短、抵质押物不足等按照传统观念影响金融服务可得性的问题。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在这高达3亿的新市民中,很多人可能从未与银行打过“深层次的”交道,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如果能够服务好这部分群体,银行将收获一个新市场。
根据壹零财经报告分析,新市民享有的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如果把新市民这个群体按照生命周期来划分,金融服务应贯穿新市民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前端的到城市找工作,到后面的生活消费,再到结婚生子,以及未来孩子的教育和医疗保险。例如从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租房买房需要的购房贷款、装修贷款,置生活购买家电产品需要的消费分期,等等。
新市场的重新评估
在政策指挥棒下,银行正在重新评估新市民群体金融需求,谨慎迈出步伐。
记者获悉,近期光大银行、平安银行、齐鲁银行等均提出针对新市民的服务措施。
首要问题是找到新市民。平安银行向记者介绍,该行将小微客群定位为战略客群,主动与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对接,重点加强对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与物流业等吸纳新市民较多的行业服务,还有个体工商户等小微企业主。
“我们的逻辑是,希望通过综合化经营,撬动借记卡、信用卡乃至理财等不同账户、联动业务链,既能深入赋能新市民,又将持续拓展金融业务空间。”平安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说。
齐鲁银行先是划定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新引进技工人才、网络商户等七大类新市民,然后通过考察客户品质和实际经营状况,缩短贷款审批和发放流程。
目前,大多数银行的做法是对新市民人群进行细分,通过大数据“画像”进行风险识别,再匹配不同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并非没有犹豫徘徊——从风险和收益等方面来考量,要大幅提升对新市民服务意愿,任重道远。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可以优化经济资本分配,通过设立专项额度、加大考核激励等措施,完善内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和鼓励分支机构和一线工作人员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也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创新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降低对抵质押物和担保公司依赖,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要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建议道。
责任编辑:张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