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再起航:访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勇

涅槃重生再起航:访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勇
2022年02月24日 18:41 市场资讯

  原标题:大资管行业:涅槃重生再起航——访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勇

  记者:马腾跃

  来源:中国金融家杂志

  从高歌猛进到平稳规范,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在经历近四年的资管新规过渡期后,大资管行业涅槃重生再起航,迎来了“质”的飞跃,逐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近日,围绕资管新规缘起、变革、展望这条演进的“主脉络”,聚焦大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改革的“主题词”,《中国金融家》记者对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李勇进行了独家专访。

  李勇对记者表示,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资管新规前“快速发展”1.0时代、资管新规出台至今的“规范转型”过渡期,即将正式开启“高质量发展”2.0时代。

  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李勇

  《中国金融家》: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大资管行业乱象得到根本性解决,为何说资管新规的出台恰逢其时,其重大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勇: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前,大资管行业一直处于盲目扩张、无序发展阶段,大资管行业规模由2012年的27万亿元迅速扩张至2017年的126万亿元,增长超过4倍、年均增速高达36%,远高于同期GDP和银行信贷规模增速。

  其中:最大的子行业银行理财规模由2012年的不足8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约30万亿元,个别年份增速超过50%;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等高度依赖为银行理财做通道的子行业,分别由2012年的7.47万亿元、1.89万亿元、0.47万亿元、0.25万亿元“井喷式”发展至2017年的26.25万亿元、16.88万亿元、6.43万亿元、7.31万亿元,短短5年间规模增长数倍乃至数十倍。大资管行业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特别是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成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

  更为关键的是,同业业务的盛行,一方面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中自我循环,金融与实体联通不畅,导致实体经济无法及时得到有效融资支持;另一方面资金在金融机构中多次倒手,流通环节增多,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削弱了大资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若继续放任大资管行业问题不断集聚,极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国家金融安全稳定、人民财产安全造成影响。因此,资管新规的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至关重要。

  《中国金融家》:“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资管新规出台后,大资管行业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从总量到结构都有哪些新突破?

  李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资管新规出台后,大资管行业各主体积极采用合规方式推动整改,截至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大资管行业乱象和“影子银行”风险已得到有效遏制,避免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第一,大资管业务总体规模“先降后升”,行业结构明显优化。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过去一直高歌猛进的大资管行业紧急刹车、压降调整,行业规模由2017年的126万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113万亿元,2019年继续调结构、稳规模,2020年总体规模企稳回升。

  从子行业看,银行理财总体规模由2017年的30万亿元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近26万亿元、2021年回升至28万亿元,其中传统产品规模压降至约3万亿元,为资管新规前的十分之一;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等主要由银行理财衍生、依赖通道的资管业务总体规模下滑较大,信托业务规模由2017年的26.25万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近21万亿元,券商资管由2017年的16.88万亿元骤降至2021年约8万亿元、缩水超过一半,公募基金专户由2017年的6.43万亿元下降到2021年的4.68万亿元,基金子公司专户由2017年的7.31万亿元快速下降至2021年的不足3万亿元、回到2014年之前水平;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私募基金在资管新规出台后持续健康发展、稳步攀升,规模分别由2017年的11.6万亿元、14.92万亿元、11.1万亿元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约25万亿元、23万亿元、20万亿元。

  第二,银行理财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完成过渡期整改,“影子银行”风险平稳收敛。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至今,在银行理财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银行理财不合规产品大幅压降,广大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权益得到保障,过渡期内金融市场整体平稳向好,银行表内经营未被拖累,“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资管新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刚性兑付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净值型产品成为主角。银行理财曾经是代表性的刚兑资管产品,资管新规实施以后,投资者逐步接受理财产品净值有波动、收益不确定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保本理财产品彻底清零。资管新规发布前,保本理财产品约占全部理财产品的30%;截至2021年底,全行业保本理财产品已全部清零,保本理财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净值型产品占比大幅提高。资管新规实施前,银行理财产品几乎全部为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占比极低;2021年三季度末,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已达86.56%,成为理财市场的主流。市场主体方面,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陆续成立理财子公司专营理财业务,通过规范销售宣传、完善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评估流程等措施,引导客户消除刚兑预期,初步形成了理财市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观念氛围。

  第四,资金空转被明显整顿,资管行业逐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在资管新规和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大资管行业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使命,认识到只有更好地服务实体才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因此,各理财子公司成立之初,即注重新产品研发和新市场开拓,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积极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过去几年,大资管行业在抗击疫情、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参与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家》:资管新规过渡期,理财子公司在推进净值化成为主流的同时,也成长为大资管行业主力。请您谈谈理财子公司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李勇:自2019年5月首批理财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我国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2家已开业运营。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全市场新规理财产品占比近90%、规模达到约25万亿元,实现洁净起步和净值化管理,重新成为大资管行业的重要支柱。具体看,理财子公司业务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财子公司规模快速增长。各家理财子公司积极承接传统理财产品客户资金,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2021年规模增量均超过1万亿元,总规模先后突破2万亿元大关,农银理财、中银理财、交银理财、兴业理财、信银理财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关,前十大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总量达到15万亿元、占比约六成,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头部效应。

  同时,理财子公司产品类型较为集中。从产品投资性质看,各理财子公司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占比均在九成以上,混合类产品占比不足10%,除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外,少有机构存续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体现出投资研究优势仍集中于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投资研究能力仍是短板,尚需各机构投入更多资源补齐权益类投研能力。

  此外,在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环境下,理财子公司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公募基金的发展道路,在产品端更好地服务满足广大投资者理财需求,在投资端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资金需求,成为现代银行重要功能板块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中国金融家》:迈入净值化时代的银行理财,如何兼顾规范与发展、坚守与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李勇:与大资管领域的其他子行业相比,银行理财在研究能力上不如证券公司,在投资交易上逊色于基金公司,在资金来源稳定性方面无法和保险机构比拟,在体制机制上短期内无法与各类市场化机构拉平,在此现实背景下,银行理财需要从“集团分行渠道优势”和“理财子公司特色优势”两方面入手,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方面,发挥集团分行渠道资源优势。与其他子行业相比,银行理财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大的集团分行渠道优势,特别是在客户资源、销售资源、资产来源等方面,拥有着其他子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银行理财错位竞争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效发挥集团协同优势,重点要加强“三个协同”:一是加强总行部门间协同,明确总行部门在全价值链的分工定位;二是加强总分行协同,理顺总分行业务开展的机制流程,特别是在非标债权和股权资产推荐上,借助母行比较优势,打造与其他类型资管公司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加强总行对子公司的统筹管理,共同打造银行理财业务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理财子公司要强化投研、风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通过特色产品拓展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功能性优势,形成“总行统筹协调、分行资源支持、子公司产品供给”的业务价值链。

  另一方面,打造理财子公司自身特色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围绕差异化战略定位、特别是差异化客群定位,打造自身品牌特色优势。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其目标客群主要来源集中在中低风险偏好、追求收益稳定的客户,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现金管理类产品高度契合此类客群需求,同时这两类产品与银行系风险偏好和信用研究能力特长相匹配,理财子公司应着力打造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多元化补充的产品体系,做大基础优势产品规模和收益,打造自身竞争优势。

  《中国金融家》:大资管行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独特作用?可举例谈谈,如助力“双碳”目标、推进“专精特新”等。

  李勇: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下,我国社会融资体系由间接融资加速向直接融资转变,直接融资占比从2017年的8%持续提升至2020年的40%、2021年稍有回落至36%。大资管业务高度契合直接融资体系,目前行业规模重新回归至资管新规前的超过120万亿元的水平,与130万亿元信贷业务并驾齐驱,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大资管业务或将超越信贷业务,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来源。

  在支持高质量发展方面,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这些行业的特点是高技术、轻资产、缺乏抵押物,不能单靠间接融资支持,需要债券、权益等直接融资服务。以2021年9月末理财行业数据为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28万亿元,其中投向债券类资产20.45万亿元、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3.16万亿元、各类权益资产1.10万亿元,实现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效对接。特别是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在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企业,格外需要新型的金融服务,更离不开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大资管行业牌照丰富多元、资金充足稳定,能够有效匹配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发展股权融资等方式助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绿色发展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在新发展阶段助力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国投资协会估计,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等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元,绿色资管支持“双碳”目标将大有可为。一方面,大资管行业在产品端加速布局“双碳”主题,创新开发与“碳轨迹”挂钩的投资指数、基金、理财产品。例如,去年前三季度新发ESG理财产品23只,募集资金181亿元,工银理财也于2021年7月创新研发并首家推出了中证工银理财“碳中和”资产配置指数及绿色金融主题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大资管行业与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大、期限长的特点匹配度高,能够在资产端加大对光伏、风能、环保、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绿色债券、绿色非标资产、ESG基金的投资力度,为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项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例如,去年工银理财投资各类绿色资产余额约5500亿元,广泛覆盖风力发电、光伏设备、新能源电池、绿色交通、低碳转型等众多领域。

  《中国金融家》:随着过渡期结束、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大资管行业将迎来高质量转型发展新阶段。银行理财业务在其间的先发优势是什么?

  李勇:我国金融行业的产业周期正处于一个新旧转换阶段——从供给端看,旧的附着在“间接融资+刚性兑付+政府平台与房地产为基础资产”上的金融产能基本出清;从需求端看,我国企业和居民的财富在不断增长,居民保值增值的需求更加强烈;从市场主体看,理财、信托、保险资管、公募基金、券商、私募等行业同场竞技,加上金融双向开放不断扩大,外资资管巨头进入中国的资管市场,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大资管行业必须坚持“破旧立新”,坚持转型改革的决心不动摇。展望未来,大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是适应社会融资体系变革、居民财富管理需要、银行转型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社会融资体系发生历史性变革,资产管理业务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在直接融资占比提升的背景下,作为大资管中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银行理财若不能对间接融资份额下降部分进行有效承接,持续保持对实体经济和融资客户的支持力度,势必将导致银行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下降。

  二是居民财富迈入资产管理时代,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居民财富配置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催生了大量的资产管理需求。银行理财的核心能力正是在于将市场上纷繁复杂的资产,组合形成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的能力,因此,银行理财必将成为资管新规背景下大资管行业发展的主轴。

  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入发展,资产管理行业成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银行理财业务在产品端适应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需求,在资产端适应企业客户新型金融服务需求,能够将金融产品供给和客户服务能力扩展至传统银行业务难以覆盖的领域,势必成为适应市场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供给、获客活客稳客的主要途径。

  四是全球金融集团竞争态势加剧,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全球一流金融集团,无一例外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战略重点和核心业务板块。摩根大通资产管理业务在高基数下保持高成长性,AUM规模与表内资产规模接近1:1,每年为集团贡献收入约140亿美元,资产管理业务板块ROE始终保持在20%以上、连续3年高出集团整体ROE超过10个百分点。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大资管业务与生俱来的轻资本、高估值属性优势,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对高资本消耗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推动轻资产业务转型、收入结构优化、净资产收益率提升,进而增强市场信心,提升银行估值和市场竞争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婉莹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2 青木股份 301110 --
  • 03-01 万控智造 603070 --
  • 02-28 赛伦生物 688163 33.03
  • 02-28 路斯股份 832419 7.2
  • 02-28 浙江恒威 301222 33.9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