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科技转型这十年: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自立自强”

银行科技转型这十年: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自立自强”
2022年10月08日 03:21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过去1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实现重大历史性跨越。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正在重塑金融业态。

  经过10年的发展,国内银行科技化发展之路已经从原来的建设信息化银行、智慧银行升级到打造数字银行。

  从信息化银行、智慧银行到数字银行

  作为国有银行及国内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科技赋能之路是中国银行业探路科技发展的缩影。在当下“无科技不金融”的共识下,10年间,工行以技术变革引领银行再造,探索出了一条从信息化银行到智慧银行再到数字工行的升级之路。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2013~2014年期间,银行业的建设主要是围绕“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三大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其中,建立“两地三中心”模式便是当年银行发力的方向之一。

  以工行为例,所谓“两地三中心”是指在同城、异地“两地”,建设生产中心、同城双活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10年前,随着国内银行IT系统日趋复杂,客户对银行服务质量的期望不断提高,金融科技监管要求日益严格,于是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数据中心建设,以保障业务快速发展和IT系统安全高效运营。“两地三中心”模式逐渐成为国内银行数据中心建设的共识。

  2009年,工行率先启动了“两地三中心”建设。历时4年,工行实现了业内首家全球业务7×24小时连续服务,推动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跨越式发展“0到1”的突破。凭借在主机、网络、开放平台等技术应用优势和业务连续运转新模式,工行的“两地三中心”工程项目获得2015年度银行科技发展特等奖。

  而这也只是银行迈出的科技化发展的第一步。彼时,银行机构普遍在科技领域摩拳擦掌,根据麦肯锡报告,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高达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

  此后,出于把握技术机遇,迎合市场变化的快速创新等原因,将核心银行系统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转型成为分布式架构又成了摆在银行机构面前的大问题。2016年,原中国银监会下发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中亦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使用创新的分布式架构”。

  为此,2015年,工行以ECOS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了第五代全分布式开放银行生态系统,至2020年末完成。其中,“E”是Enterprise-level,代表“企业级”;“C”是Customer-centred,代表“以客户为中心”;“O”是Open,代表“开放融合”;“S”是Smart,代表“智慧智能”。工行的ECOS工程建设率先开启了以智能化、开放化为特征,数据驱动引领经营模式变革,其中,在大型银行全分布式系统架构、大型银行主机下移、银行系统生态化转型、大规模交易型分布式数据库、全栈自主创新大数据平台等多个领域再次实现“0到1”的突破。

  这场历时6年的分布式转型的过程并非易事。

  基于分布式架构体系,工行需要完成客户信息、会计核算、账户体系等应用从主机系统下移,在开放平台建设功能体系完备的全功能银行系统,包括会计核算、客户信息等银行基础业务功能,开辟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型银行主机业务下移新路径。在此基础上,工行于2020年在国内外同业中率先完成最大规模的10亿+借记卡账户下移平台,实现了大型银行主机系统转型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同时,工行的ECOS构建了全域、全要素大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体系,开创了银行经营模式智能化转型的新范式,全面赋能客户服务、产品创新、风险防控、业务运营等方面的智能化转型。

  从自身“科技赋能”到构建“数字生态圈”

  十年磨一剑。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提上日程,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科技实践战略也已经从早先的“科技赋能”升级至“科技引领”。

  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的时间表,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科学制定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其纳入机构整体战略规划”,并且明确将挂钩信息科技监管评级评分,数字化转型从部分银行保险机构自发的发展举措升级为全行业的战略方向。

  在此背景下,多家银行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战略。2021年,工行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敏捷、智慧、生态、数字、安全”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引领银行数字基因变革。

  同时,针对数字化转型这一核心,2022年,该行推出了“数字工行(D-ICBC)”集团品牌,其中,D代表了“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个新发展战略维度,加快构建金融与产业、政府、社会、民生紧密融合的“数字共同体”。

  要实现“数字工行”,首先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锻造“新优势”。这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相一致。

  据悉,规划期内,工行面向未来构建以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的全新技术体系框架,打造了以“云计算+分布式”为核心、涵盖系列企业级新技术平台的技术体系,率先构建了高弹性、秒伸缩的云化资源供给能力,以及全栈自主创新的云服务供给,日均服务调用量超过150亿次;人工智能技术平台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应用成熟度”全能力域测评。

  同时,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构建“G+B+C”(即政务+产业+消费)的数字金融生态圈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在工行的规划中,“生态”正是“五位一体的关键一环”。该行提出要进一步打造出新的金融生态体系,以数字化生态“共同体”的模式拓展金融服务供给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构建数字化经济大局。

  具体来看,在G端,工行积极参与了全国各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深化行内数据与教育、交通、旅游等行业数据的融合应用,推进智慧政务和便民金融服务建设,截至目前,已与全国29个省市开展政务数据合作。在B端,工行从实体经济需要出发,建设智慧产业生态,推出工银聚融产品,针对对公客户数字化转型需求规划设计综合服务方案;打造工银聚链产品,结合客户供应链场景服务需求,提供电子供应链上游采购和下游销售等服务;构建了涵盖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供应链融资的数字普惠产品体系。截至目前,工行普惠贷款余额超1.4万亿元。在C端,工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云工行”非接触服务,将便捷高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快速下沉,为广大客户提供随时随地可办理的金融服务;在同业率先完成互联网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最大限度消除“数字鸿沟”,创新推出手机银行专属服务,智能识别老年客群身份。而作为工行创新打造“工银兴农通”APP和“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则是渗透至G、B、C三端。截至目前,“工银兴农通”APP已基本实现对县域网点的全覆盖,“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已覆盖31个省份、290个地市,为10余万个村集体客户提供普惠便民服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宋源珺

银行 转型 工行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11 中荣股份 301223 --
  • 10-10 永信至诚 688244 49.19
  • 10-10 三柏硕 001300 11.17
  • 10-10 邦基科技 603151 17.95
  • 10-10 夜光明 873527 10.9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