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金融整改落地 “花借”组合告别“贴牌时代”

平台金融整改落地 “花借”组合告别“贴牌时代”
2021年11月29日 12:08 贝果财经

  记者 李晖

  经过三次约谈7个月后,蚂蚁集团多项整改目标终于进入“落地”的关键阶段。

  近期,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业务花呗、借呗全面启动对自营产品与助贷导流产品的品牌隔离工作——具体方式是按照将资金方不同进行区分,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提供资金的产品不再冠以“花呗”“借呗”的品牌名称。

  上述看似简单的前端品牌隔离背后,反映了监管对金融机构与助贷平台合作的鲜明态度——在推动平台金融降杠杆的同时,强调金融机构对品牌、客户运营的自主性,继续对其自担风控、独立审核划红线。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品牌隔离背后,监管对银行金融机构和平台金融公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平台方如何在压降杠杆的同时转变盈利模式,做好客群细分,金融机构如何真正落实产品运营和独立风控能力。在实践中,还将面临客观能力与主观意愿不足的挑战。

  告别“贴牌”,风控独立

  简单来说,在“花呗”“借呗”完成品牌隔离后,用户在支付宝上申请消费信贷产品时,将不会只看到花呗、借呗标识,而是会在醒目的位置看到金融机构的名称或者产品名称。而此前,通常出资机构会“深埋”在最终的借款协议中,几乎不会有借款人关注。

  按照蚂蚁集团公告披露:品牌隔离后,“花呗”将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金融”)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专注于中小额。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独立审批授信的消费信贷业务,将更新为“信用购”服务。

  而在11月早些时候借呗的隔离上,全部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出资的自营产品继续冠以“借呗”品牌;由金融机构独立出资,蚂蚁集团提供导流业务的助贷类服务,均将在“信用贷”页面展示。

  据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虽然目前由蚂蚁消费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合营的联合贷尚未完全被划分进“信用贷”“信用购”,但未来也会逐步迁移。

  蚂蚁集团此次对花呗、借呗的品牌隔离工作,主要是对今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开业时一系列工作安排的执行。该公司的一大使命即是按照整改方案有序承接蚂蚁集团旗下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

  彼时,银保监会非银部相关负责人即明确,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此举主要是保证金融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服务时能够充分了解信贷服务提供者的名称,避免引起品牌混同。

  避免品牌混同背后,实质是对助贷平台的杠杆风险的压降,以及对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合作时独立风控能力的再强调,核心是进一步强化机构主体责任。

  新金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董云峰认为:品牌隔离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导致以助贷模式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不能随便贴牌了。一键变成花呗、借呗的“美颜”功能,不能轻易开启,这需要机构在获客、定价与运营等方面花更多心思,毕竟躲在“滤镜”后面没有未来。

  按照蚂蚁集团的公告,对于“信用购”业务也强调了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独立风控。不过,对于品牌隔离举措对金融机构合作的具体影响,市场上也有不同观点。

  小贷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嵇少峰告诉记者:从初衷上看监管希望银行独立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风控体系,但在实践中,由于合作方仍以中小银行为主,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都不足,话语权也偏弱,银行能不能完善出一套自己的产品框架,还是跟着蚂蚁走,也还存在一定变数。

  同时,对于平台金融方而言,品牌隔离其实也是降杠杆后的必然一步。

  由于2018年以来联合贷规模和风险快速激增,在去年以来对互联网贷款市场的全面整顿中,《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严格落实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按照去年蚂蚁集团IPO时招股书披露数据,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超过1.7万亿元,由金融机构进行实际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

  显然,如果要满足“花呗”“借呗”全部业务中蚂蚁一方的出资比例不低于30%,需要蚂蚁消费金融大规模补充资本金。在目前尚未增资的现实下,按照资金提供方划归产品名称后,花呗、借呗的信贷额度必然陡峭下降。

  而据记者了解,近期已有较多花呗用户反映被“降额”。有用户透露:“一万多的额度已经变成一千,三万多的额度也降到了一千。”

  一位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花呗”降额的确实在进行中,一方面是蚂蚁自身在信贷业务主体切换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出清一些高风险用户,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贷款领域的流动性吃紧,当前市场上主要的大型助贷平台都面临着资金紧张、杠杆率受限前提下,分流用户也成为必然。

  对此,蚂蚁集团表示:品牌隔离后,大部分用户的“花呗”额度在1万元以内。“信用购”类服务的授信额度,则一般接近其原来的“花呗”额度。品牌隔离后,“花呗”将主要满足用户日常的中小额消费需求。“信用购”则可以满足部分用户的更多额度需求。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花呗”和“信用购”服务的付款顺序。但由于“信用购”额度更为充足,推荐用户优先使用。

  行业全面整改在即客群细分是挑战

  近年来,在蚂蚁“花呗”“借呗”之外,主要金融科技公司基本都推出了自身品牌的“花借”组合产品——其中“花”是消费分期(类信用卡功能),“借”是消费信贷。比如京东金融的白条、金条,苏宁金融的任性付、任性贷等,美团则是月付、生活费借钱组合,360数科的“借条”、度小满的“有钱花”等等……背后资金方同样是五花八门。

  而按照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的原则,这些产品必然也将面临整改。特别是今年4月,四部门约谈了蚂蚁集团之外的主要13家平台金融公司,在蚂蚁集团整改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项整改要求。而据记者多方了解,当前平台方仍倾向先看蚂蚁集团的整改情况,再决定如何“抄作业”。

  一位来自上述13家平台金融企业之一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听到信贷产品品牌隔离的消息,还需要等待监管的明确要求,但是从品牌黏性看,产品培育不容易,分流用户肯定是不愿意的。另一家平台金融公司人士则透露:品牌隔离应该是行业趋势,但是怎么“抄作业”,各家和蚂蚁集团的情况还有所不同,没有一个明确方式。

  有多年银行供职经历的金融科技资深从业人士潘晓俊告诉记者:从当前助贷平台普遍的资金链路看,用户提出授信后,基本都是遵从先授信、再去对接资金的流程。用户信息在资金路由系统里跑一遍,从风险偏好低的到风险偏好高的,谁家合适对接谁家,最终放款机构出现在借款协议环节。如果按照借款之前就对应好资金方,消费信贷的展业流程可能就要发生变化。这对蚂蚁集团之外很多再下沉的机构,难度会更大。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前端品牌隔离、用户分流的背后,是否会影响到“花呗”用户的“出走”,又如何进行用户留存?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蚂蚁集团信贷业务的主体从网络小贷变成消费金融的过程中,资金成本、风险容忍度,反映到贷款利率价格,都会发生变化。但额度变化不是决定用户去留的关键,其场景把控和运营能力,仍是决定客户留存的关键。

  事实上,目前“花呗”的品牌隔离仍在分批推进中。以记者为例,“花呗”额度尚未发生变化,“信用购”选项也尚未出现。前述知情人士即认为:将哪些客群留存在“花呗”,哪些客群推送到“信用购”,后端还需要精密的把控,根本上是对客群进行再细分,确保最优质客户不会流失。

  在嵇少峰看来,最优质的用户不一定是风险最低的。产品客户的质量是根据价格定性的,“花呗”后端是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其利率价格原则上肯定要比银行金融机构高。应该就是收益最强、风险又可控的一批用户,但这个区分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琳琳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1 迪哲医药 688192 --
  • 12-01 东芯股份 688110 --
  • 11-30 通灵股份 301168 39.08
  • 11-30 家联科技 301193 30.73
  • 11-29 泽宇智能 301179 43.9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