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东金融的借钱广告,活该被骂
来源:“深蓝财经”微信公众号
小编今天在摸鱼(哦不,认真找选题)的过程中偶然刷到了一条视频。从视频封面看,像是一则发生在飞机舱内的故事。
画面中,一位身着白色大衣的妙龄女子翘着二郎腿,用一副很嫌弃什么的眼神,摆出了一副高傲的姿态。女子的旁边和后面各坐着一位大叔,后面那个大叔穿着一身绿色迷彩服,颇有一种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味道。(怕有误解,下面用“打工人”代替)
俗话说“打工人,打工魂”,视频很快引起了小编的兴趣,小编原以为是某音常推送的毒鸡汤,看完后才发现不简单。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打工人问空姐,“能开下窗户吗或者换个位置吗?我妈想吐。”
空姐还没说话,妙龄女子倒是先开了口:“哎哟,我的天哪,没坐过飞机吗?”
紧接着,女子旁边的光头又怒气冲冲地问他:“还开窗户?出了事你负责啊?“(光头脖子上挂着的粗金项链,差点闪瞎小编的眼)
等这两人说完,空姐这时才笑眯眯地问“那请问您是需要升舱吗?升舱费用是1290。”
打工人一听,从口袋里掏出手机一看,微信钱包只剩下为数不多的53块钱。(果然,不打工没钱,打工了也没钱,同是打工人的小编哭了。。。)
正当打工人拒绝的时候,天使突然降临了。
打工人的背后传来声音——“升!”
哦,原来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表示,打工人升舱的钱由他来出。
打工人连忙摇头,“兄弟这可不行。”
男士把打工人的手机拿去,三下五除二地给打工人搞到了15万。
搞笑的是,男士随后一脸认真地告诉打工人,“兄弟,这是你在京东金条上的备用金,可以随用随取,别被那些没有礼貌的人给笑话了。”
啥???好家伙,简直是猝不及防,这竟然是京东金融的广告。。。(狗带表情)
后面都是教你如何从京东金融上借钱,为了观感体验小编就不在这里赘述。
完整视频如下,愿意观看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点击↓
小编看完视频后不但没有对京东金融产生兴趣,甚至一度怀疑这是京东对手给京东拍的广告。问题共有以下3点:
首先,广告为什么要通过妙龄女子的穿着、谈吐来讥讽穷人没坐过飞机?
其次,西装男居然拿别人的手机给别人贷款,不管别人是否同意。
另外,西装男的那句“以后用钱找京东金条,别被其他人笑话”,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家在没钱的时候也要搞贷款消费?
和小编一样,众多网友也觉得扯淡,不少大V跟着发声:
互联网科技博主@一杨ish:一个市值近一万亿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广告从策划、拍摄到投放,竟然内部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有不妥?搞不好还很得意觉得下沉市场就吃这套。
果壳网CEO@姬十三:为了追求不断“精进”的效果,难免就会演化出这样的产物。
随着广告事件的发酵,小编又看到了京东金融的另一则广告。
故事风格依旧雷人。外卖小哥在路边搭救董事长,董事长为报答小哥问了他的信用分,竟然主动引导他开通了京东金条而不是选择其他方式报恩。(这真是颠覆了小编对传统报恩方式的理解……)
知名财经博主@历史的进城 对此评论:这个比有钱大哥帮农民工开通金条飞机升舱还狠,刀刀都砍在最底层啊。
体育视频自媒体人@功夫蛮少 :京东金融这广告真是,一言难尽。故意拍的如此垃圾,让我想起了骗子的套路,筛选人群。就坑那些对网贷毫无概念的人,搞得像是借钱不用还一样。在老家,很多同龄人深陷债务危机,就是因为贷款大吃大喝,好像贷到款就不用还一样。
据小编了解,在金融科技概念异常火热的当下,其实京东金融才是那个最早定位金融科技的公司。
因为和蚂蚁金服有着相似的背景,很多人经常把京东金融与蚂蚁金服相比较。不可否认,它们手里都掌握着大量的用户,有着详实的交易数据和资金往来记录。
有所不同的是,蚂蚁金服起家于支付宝,凭借余额宝抢占了互联网金融的先机,而京东金融起家于供应链金融,依靠“白条”抢占了消费金融的高地。(插一句:花呗广告也没有高级到哪里去,深蓝财经此前写了一篇文章分析,值得一看>>>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这则广告为什么让人生气)
但实际上,不管是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两者的野心都不算小。
前者本计划在港交所上市,但在四部委约谈马云后暂时搁浅。
后者在创立初期就被给予厚望。据《商业周刊/中文版》报道,刘强东和京东金融的CEO陈生强非常看重京东金融这个新业务。陈生强曾说,“2013年10月的时候,我和老刘(刘强东)对金融业务的规划有过一次深谈。老刘对我说,‘京东一定要做金融,这块业务的规模未来不会比电商小。’”
今年8月,京东数科副总裁谢锦生对外表示,目前,京东金融App有4亿实名用户。其中,用户以中青年为主,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四成用户具有高消费能力,近六成用户为本科学历,已婚用户六成有小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东金融加大获客力度的背后,已积压了大量用户投诉。某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京东金融投诉量接近1.8万条,涉及“诱导借款”、“暴力催收”等多方面投诉内容。
最后,小编想分享一段话,文字来自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
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鑫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