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周诚君:以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央行周诚君:以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11月20日 22:26 新浪财经综合

  周诚君|以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人民智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是对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着眼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的战略布局,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金融应该发挥哪些重要作用?金融业如何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以高质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认为,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金融改革发展全过程,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以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

  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需要发挥金融在信息处理、资金定价以及风险管理上的功能优势,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

  2、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的可得性、普惠性和服务效能;

  3、健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经济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调控合力;

  4、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国际能源格局调整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激励,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区域合作,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我国绿色金融资产的步伐;

  5、通过高水平开放引进国际金融资源参与新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金融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01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

  发展和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金融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目标,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法治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初步建立。

  利率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领域的核心改革之一。“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取得较好成效。同时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通过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等方式,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通过实施宏观审慎评估(MPA)、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覆盖范围、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改革框架,加强实施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补充强化,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从根本上提高了金融调控的有效性,维护了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的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十三五”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金融系统深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金融监管效率进一步提高。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新框架,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架构。

  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三是初步构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等统筹监管框架。建立起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机制,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持续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不断扩大压力测试覆盖范围。

  四是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和退出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加强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

  金融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健康多元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是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要素。

  金融机构方面,“十三五”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体系结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积极推动落实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方案,中小银行稳健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和稳妥有序发展。

  金融市场方面,“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近3700家,总市值5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地位稳步提升,保持快速发展,规模稳步提升,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货币市场流动性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票据市场加快发展,黄金市场创新发展,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逐步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金融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持续增强。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金融系统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金融改革发展全过程,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拓宽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截至2020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行双创金融债券258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3%。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建设资金供给,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对接制造业融资需求。2019年末,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29.2万亿元,同比增加2.8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8.0%,较好落实了有保有控的差异化金融服务。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信贷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服务绿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规范化程度持续提高。截至2020年6月末,商业银行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5039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在全球保持领先。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与实施取得积极成果,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构建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扶贫再贷款余额分别为3372亿元、6214亿元、4336亿元、1573亿元,薄弱领域金融服务得到有效加强。

  持续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利用定向调控、精准滴灌等方式,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良好趋势。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金融系统加大金融防疫保供力度,全力支持“六稳”“六保”,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现了有力的逆周期调节。202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与13.5%,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有力支撑了经济从疫情中加快恢复增长。

  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十三五”以来,我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推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持股限制,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突破,获得了国际投资者高度认可,截至2020年6月末,境外机构投资者累计持有境内债券规模达2.6万亿元人民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功加入SDR。加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利用重要国际平台推动宏观政策协调和区域金融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02

  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改革发展

  面临的复杂环境及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在大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升温和全球二次疫情反弹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弱化,加上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的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

  从金融业发展看,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失衡、机构结构失衡、资金期限结构失衡、风险结构失衡、治理结构失衡、信息结构失衡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具体表现在:

  金融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梗阻和分割,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跨业态、跨市场的业务和机构监管不足;

  金融机构布局有待优化,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服务基层的水平仍然不足,保险、证券、资管行业有待进一步规范发展;

  金融市场体系结构失衡,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尤其是长期股权融资需要进一步提升;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风险处置机制仍需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健全;

  金融业开放程度与经济大国的地位还存在一定差距,金融开放的制度环境仍有待改善。

  03

  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

  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的部署,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蓝图。金融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塑金融发展新优势,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服务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经济的确定性更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

  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本质上是一个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需要发挥其在信息处理、资金定价以及风险管理上的功能优势,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和融资结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

  (二)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的可得性、普惠性和服务效能。

  构建更有利于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金融市场和产品体系。

  居民消费的规模及其稳定性,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石。消费是收入的长期稳定函数,扩大居民消费,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稳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要构建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长效机制。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合理推动金融创新,构建更有利于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金融市场和产品体系,确保居民金融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大力发展养老、健康金融,努力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多样化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养老地产、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服务模式。

  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创新产品服务,稳定生产性投资,更好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

  通过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有效引导金融机构行为,加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支持力度,加快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形成投资与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通过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满足多元化投融资与风险管理需求,更好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融资体系,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环节、关键要件的自主化水平,保持国内供应链的完整性和韧性。

  通过金融科技引领,更好服务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顺应科技与金融渗透融合趋势,实现金融科技领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新的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上重塑我国资源配置格局和发展格局。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安全应用,支持金融机构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机构体系,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发展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金融。

  探索以数字普惠金融等方式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

  丰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探索移动化线上化金融渠道,不断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创新针对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和征信服务。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建立健全广覆盖、可持续、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普惠金融体系和信贷风险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体系。优化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生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标准建设。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将数字化技术、电商平台与消费金融发展深度结合,促进数字化经济转型。

  (三)健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更好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金融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调控的有效性、针对性。加强经济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调控合力。

  宏观政策应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

  必须充分利用技术变革带来的投资驱动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宏观政策的导向上,着力推动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保持国内供应链的完整性和韧性,进一步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从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金融管理体系现代化,建立权威、高效、专业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金融部门应在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监管,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长效制度。建立权威高效专业的风险处理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在问题机构有序退出中的作用,完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稳妥化解局部性、结构性风险。优化多层次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压力测试等风险计量工具,加强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国际能源格局调整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激励,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广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区域合作,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我国绿色金融资产的步伐。

  (五)通过高水平开放引进国际金融资源参与新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际循环的目标是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支持和畅通国内循环,优化结构,激发活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逆全球化”思潮越是抬头,我们越是应该继续高举全球化大旗,进一步推进全面开放、自主开放,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金融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一方面,要继续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开放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全部切实落地,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要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设定统一的准入标准,推动系统化、制度化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简政放权,加强政策制定的沟通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通过多边、双边、区域等多渠道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主要经济体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的完善与制定,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变革。

  另一方面,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开放条件下更宽领域的金融安全网。高度警惕金融业开放过程中跨行业、跨地域、跨市场、跨境的风险传递,特别要警惕跨境资金的大进大出和“热钱”炒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全面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数字化优先出版)

  原文标题:《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  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微信有删节)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周诚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鑫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4 兆威机电 003021 --
  • 11-24 凯龙高科 300912 --
  • 11-23 兰剑智能 688557 27.7
  • 11-20 亿田智能 300911 24.35
  • 11-20 朗特智能 300916 56.5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