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近10年是上市公司规模提升步幅最大的10年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近10年是上市公司规模提升步幅最大的10年
2022年12月14日 16:11 睿见Economy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12月14日-16日,新浪财经2022年会暨第十五届金麒麟论坛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共享”。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孙念瑞出席并发表演讲。

  孙念瑞表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孙念瑞指出,30年的时间里,上市公司一直积极承担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责任,不断强化诚信契约精神,努力践行“四个敬畏”,守好“四条底线”,有力地支持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上市公司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一是上市公司规模迈上新台阶。上个月,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5000家整数关口。前两次破千家各经历了十年,后3000家仅用了13年,可以说,近10年是上市公司规模提升步幅最大的10年。在市值规模上,上市公司总市值达80万亿元,民营、国有上市公司各占44%左右,国民共进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

  二是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稳中向好。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保持稳健增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2.37万亿元,同比增长8.51%,占GDP总额达60.18%。实体类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9%,持续高于金融类公司。分行业来看,19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中,11个行业营收、9个行业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业绩亮眼。

  三是上市公司研发创新表现突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保持高强度,研发支出达9400亿,同比增长20%。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增速分别为32%、54%、43%。两板一所的上市公司中,有720家、占比约四成的公司在前三个季度营收、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双增长,创新成果转化显著。

  四是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疫情发生以来,上市公司积极复工复产,履行社会责任,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展现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使命担当。据中上协的不完全统计,已有1196家上市公司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上市公司捐赠总额超60.58亿元。

  孙念瑞指出,易会满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致辞中提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方向、是结果,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是路径、是过程”。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上市公司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

  一是数字化转型引领企业变革。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从2012年至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从2021年至2022年6月,约150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实现了IPO,募集资金近3千亿元。大势所趋之下,必须适应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

  二是ESG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今年以来,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陆续出台ESG信息披露指引文件,强化绿色低碳、社会责任等ESG管理要求。2011年到2022年,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从565家增至超过1400家。同时,全球ESG基金的资管规模从2019年末的1.28万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2.74万亿美元,我国ESG相关基金规模也超过3千亿元。提高ESG表现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得到境内外投资者认可,在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资本市场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加快做优做强的步伐。

  三是退市制度将得到严格执行。伴随注册制的落地见效,为形成“优质企业越来越多、劣质企业越来越少、全体企业越来越好”的市场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另一方面对触及退市标准的坚决依规退市,强调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今年发生了两起上市公司起诉交易所的案例,法院均驳回了公司不服退市决定的诉讼请求。今年是公司退市历史上最多的年份,两起案例为交易所执行退市新规提供了司法保障,对注册制下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有着很强的引导示范作用。

  四是并购重组将更加市场化。2016年以来,随着并购重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的修订与完善,蹭热点、炒概念、“三高”并购(高估值、高承诺、高商誉)等乱像得到有效整治。尤其2019年注册制改革以后,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的市场化并购明显增多,并购行为更趋理性。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更多地以做精主业、增强内功作为项目可行性的判断标准,将审慎理念贯穿于并购重组全过程。

  五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因此,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下,上市公司必将成为“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生力军。中上协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经济体的销售金额增加了14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7%;同时,上市公司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业务发生金额总计达到4.38万亿元,已成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条件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 

  六是声誉管理将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易会满在金融界论坛上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从投资机构角度,要把成熟市场的估值理论、估值逻辑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相结合。从上市公司角度,要进一步强化公众意识,主动加强投关、公关、媒关等在内的市场声誉管理。民企上市公司在声誉管理中方面做得比较超前,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国有上市公司要适应市场变化,把声誉管理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

  关于媒体关系和舆情管理,媒体监督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关注到,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网络谣言、恶意解读也影响着社会舆情和投资市场,造成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和投资者投资受损。因此,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上市公司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提高声誉管理水平是未来健康发展的必修课。近期,自媒体编造和传播长春高新失实信息的案件已在法院立案,这是A股市场首例律师公开征集投资者、向自媒体索赔的案件,对上市公司加强声誉管理、依法维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受邀参加新浪财经2022年会暨第 15届金麒麟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全面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远景,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想就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及上市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等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市场韧性和活力全面增强,走出了一条既遵循资本市场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发展道路。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注册制改革服务创新发展。近几年,通过设立两板一所(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中小企业、科创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得到了有效发展,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场新增上市公司300家,首发募集资金超过4.8万亿元,同比增长29%。同时,通过注册制上市数量已突破1000家,这是一个里程碑的数字,代表着资本市场对创新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体现了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包容和支持。在存量上市公司中,两板一所上市公司总家数已达到1831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7%,资本市场日益成为“硬科技”、“三创四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聚集地。

  二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比例稳步上升,2021年,上市公司直接融资6.7万亿元,占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近三成,创历史新高;直接融资中,股权再融资和交易所市场债券融资合计2.5万亿元,占直接融资近四成,比2019年提高8个百分点,资本市场助推优化融资结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2021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8万亿元,占全国并购重组交易金额的近五成,配套融资422.4亿元,有效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转型升级。

  三是加速推进退市制度常态化运行。2020年中央深改委批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以来,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市场生态已初步形成。2021年强制退市17家公司,今年强制退市42家公司,两年退市公司数量占30年来全部已退市公司总量的40%。这是注册制改革以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有进有出将渐成常态。

  四是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伴随公司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内生动力得到强化。其中,违规占用担保整改完成率约90%,“清欠解保”取得明显成效;股票质押风险方面,存在高比例质押的公司家数从高峰期的702家下降至282家,全市场股份质押市值占比由最高时的接近10%降至4.07%,股票质押风险大幅度收敛。同时,上市公司愈发重视投资者回报,据统计,上市公司近六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达到10.65万亿元,是同期IPO募集资金金额的2倍多;去年分红总额达到了同期IPO募资的接近三倍。目前,我国的股息率已接近3%,而美国的股息率只有1.65%。我国上市公司在保持高成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用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让投资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是不同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有力支撑了国企的改革发展和民企的快速成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各自有着鲜明特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少,但体量大、质量优,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市场的26.7%,但资产、利润分别占全市场的78.6%、69.3%。民营上市公司行业广、数量多,公司数量超过3000家,占比约2/3,在科技创新、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企和民企深度融合、相互借鉴,是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生动写照。

  二、上市公司逆势前行,充分彰显发展韧性

  30年的时间里,上市公司一直积极承担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责任,不断强化诚信契约精神,努力践行“四个敬畏”,守好“四条底线”,有力地支持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上市公司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一是上市公司规模迈上新台阶。上个月,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5000家整数关口。前两次破千家各经历了十年,后3000家仅用了13年,可以说,近10年是上市公司规模提升步幅最大的10年。在市值规模上,上市公司总市值达80万亿元,民营、国有上市公司各占44%左右,国民共进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

  二是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稳中向好。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保持稳健增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2.37万亿元,同比增长8.51%,占GDP总额达60.18%。实体类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9%,持续高于金融类公司。分行业来看,19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中,11个行业营收、9个行业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业绩亮眼。

  三是上市公司研发创新表现突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保持高强度,研发支出达9400亿,同比增长20%。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增速分别为32%、54%、43%。两板一所的上市公司中,有720家、占比约四成的公司在前三个季度营收、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双增长,创新成果转化显著。

  四是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疫情发生以来,上市公司积极复工复产,履行社会责任,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展现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使命担当。据中上协的不完全统计,已有1196家上市公司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上市公司捐赠总额超60.58亿元。

  随着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渐次落地,国民经济势必将持续恢复,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韧性、活力将发挥独有优势,上市公司的晴雨表功能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有力支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三、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上市公司发展趋势日渐清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易会满主席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致辞中提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方向、是结果,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是路径、是过程”。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上市公司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

  一是数字化转型引领企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从2012年至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从2021年至2022年6月,约150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实现了IPO,募集资金近3千亿元。大势所趋之下,必须适应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

  二是ESG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今年以来,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陆续出台ESG信息披露指引文件,强化绿色低碳、社会责任等ESG管理要求。2011年到2022年,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从565家增至超过1400家。同时,全球ESG基金的资管规模从2019年末的1.28万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2.74万亿美元,我国ESG相关基金规模也超过3千亿元。提高ESG表现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得到境内外投资者认可,在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资本市场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加快做优做强的步伐。

  三是退市制度将得到严格执行。伴随注册制的落地见效,为形成“优质企业越来越多、劣质企业越来越少、全体企业越来越好”的市场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另一方面对触及退市标准的坚决依规退市,强调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今年发生了两起上市公司起诉交易所的案例,法院均驳回了公司不服退市决定的诉讼请求。今年是公司退市历史上最多的年份,两起案例为交易所执行退市新规提供了司法保障,对注册制下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有着很强的引导示范作用。

  四是并购重组将更加市场化。2016年以来,随着并购重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的修订与完善,蹭热点、炒概念、“三高”并购(高估值、高承诺、高商誉)等乱像得到有效整治。尤其2019年注册制改革以后,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的市场化并购明显增多,并购行为更趋理性。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更多地以做精主业、增强内功作为项目可行性的判断标准,将审慎理念贯穿于并购重组全过程。

  五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因此,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下,上市公司必将成为“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生力军。中上协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经济体的销售金额增加了14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7%;同时,上市公司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业务发生金额总计达到4.38万亿元,已成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条件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

  六是声誉管理将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证监会易会满主席在金融界论坛上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从投资机构角度,要把成熟市场的估值理论、估值逻辑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相结合。从上市公司角度,要进一步强化公众意识,主动加强投关、公关、媒关等在内的市场声誉管理。民企上市公司在声誉管理中方面做得比较超前,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国有上市公司要适应市场变化,把声誉管理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

  关于媒体关系和舆情管理,我们认为媒体监督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关注到,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网络谣言、恶意解读也影响着社会舆情和投资市场,造成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和投资者投资受损。因此, 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上市公司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提高声誉管理水平是未来健康发展的必修课。近期,我们关注到,自媒体编造和传播长春高新失实信息的案件已在法院立案,这是A股市场首例律师公开征集投资者、向自媒体索赔的案件,对上市公司加强声誉管理、依法维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中国证监会党委领导下的全国性自律组织,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将始终秉承“服务、自律、规范、提高”的宗旨,努力打造“上市公司之家”,切实成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的沟通桥梁、上市公司自律管理的主要阵地、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宣传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窗口,与各方携手合力,共同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新浪财经2022年会暨第15届金麒麟论坛的邀请,感谢各位对中上协的关注与支持。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思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5 珠城科技 301280 67.4
  • 12-15 纬达光电 873001 8.52
  • 12-14 杰华特 688141 38.26
  • 12-14 瑞奇智造 833781 7.93
  • 12-14 微导纳米 688147 24.2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