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十五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于2018年10月23日在天津举办,主题为:中国制造+互联网下的新模式与新路径,爱波瑞科技高级顾问赵希军出席并演讲。
在智能制造规划设计上,赵希军谈到了自己的方法论,底层是精益的核心,提高速度、提升效率、建立标准、减少浪费。“如果没有精益的基础,信息化、智能化的成功率是很低的,我们在一些企业里面也看到过一些教训。”
他认为,应该是企业确确实实地有需求,传统的技术已经很难满足了,才觉定用新的智能制造的技术手段实现它,而不是先有了智能制造,为了智能制造才去智能制造。
赵希军还谈到了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这是目前很多企业所欠缺的,”赵希军称,“走访了很多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赵希军: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对于企业智能制造落地怎么走,我们用简单的三步曲:测评、规划、实施。
在华为整个成长的道路上,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有15家的咨询机构,伴随着它的成长。从合意的人力资源变革,到正邦和奥美做的品牌管理,一直到ICM做的信息化规划,到德国研究院给他做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我们看华为的强大有着强大的基因,也有外界的力量伴随着他的成长。
像一个人的人体一样,第一步要做一个体检,第二步规划设计,重点是在于设计,重视微观的细节,下一步把我们的规划和设计落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其实最难的是集成,包括数据集成、系统集成、软件和硬件的集成。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国家给我们整体制造业指明了一个方向,投入这么大的精力为什么要做这个?我简单讲一下,智能制造框架B方面关键技术,第一个是智能装备,最左边是识别与控制,比如说生产线上的RFID、各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第二个是人机交互系统,其实就是触摸屏以及各种设备的操作屏。
下一步是各种控制系统,增材制造以及机器人大量应用。下面是数控机床,智能的工艺装备,标准或非标的。后面是整个的智能工厂体系,包括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物流以及智能设计,其中对智能工厂的设计,我们有三维的仿真,大家可能接触过,工厂现在还没有建,但未来的工厂是一个什么样子,可以完全地仿真出来,包括未来的节拍,未来的物流都可以做仿真。
再后面是智能服务,智能服务三方面:
第一个是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这里面有很多的案例,尤其是像服装行业,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
第二个是运维服务,上半年有一家企业还在说能不能做远程的运营维护,因为客户在世界各地,都在现场做维护做不到,能不能在天津做这种联网、远程性的维护。
第三个是预防性维护,我们去鞍钢跟陈总交流,钢水温度很高,不能说电机出问题了出现损失了再去换电机,也就是说在电机没出问题的时候,预防性地把它换掉,高效合作包括对电机的振动分析、电流分析做预防性的维护。
再下面是智能赋能技术,简单总结一下ABCES。A是人工智能,B是大数据的应用,C是工业云,E是边缘计算,S是工业软件。大家可能觉得离我们比较远,目前是有一些先进的企业可能会用到这里技术,但是我们逐渐地也会用到这些技术。再右边是工业网络,包括无线的工业网和有线的工业网。
简单介绍一下,前面有国家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做了一套测评体系,我们有更细化一些的,结合企业的情况,分成了158个测评项目,每一个项目就像我们的成熟度一样,根据国家模型来的,分成五级标准,一共是790个标准,整体地给企业把脉、画像。
这是在158个测评项目里我们选择的4项,每一个项目里有5分的标准,我们企业在哪一个分数是一目了然的。
这个是我们的线上、线下,我们主要是线下的专家,因为只针对我们自己的项目,做自己的项目,目前我们有200多个项目用这套测评体系在做,跟国家的标准是一脉相承下来的,五级的标准。
这个是我们测评的价值,清晰现状、发现差距、持续改善、对标先进,对于有先进企业的标杆数据,所以我们能够对标先进找到差距做持续性的改善。
第二步是核心的部分,规划设计。规划设计首先我们有一套方法论,底层是我们的精益基础,即精益的核心,提高速度、提升效率、建立标准、减少浪费。如果没有精益的基础,网上我们所说的信息化或者是智能化,成功率是很低的。我们也有过一些教训,在一些企业里面也看到过一些教训。
上面利用信息化的系统,以及数字模型的建立,从销售到研发、工艺、计划采购、仓储、生产执行以及成品,再到物流这块把我们的系统建立起来,从业务数据、系统驱动、数据驱动到核心QCD,质量、成本和交期,再回到制造业的本质,其实这些技术是拿来给我们用的。刚才讲的一大张标准,国家提供给我们的弹药用以满足我们QCD的指标。
这是一个模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产线布局、物流、工业网络、数据采集,这里面是通常所说的物联网,目前我们消费及网络都是手机、电脑、平板,真正地像刘教授讲的万物互联的时节,我们生产的设备,工业电脑和机器人都会连入这个网络,有没有精益管理的基础,IT基础架构,IT系统设施、应用系统规划,应用系统数据集成,以及整个KPI的数据管理决策,红色部分一个是精益基础要打好,还有自动化督导的问题,我们要做物联网,还有信息化督导的问题,我们要做数据集成。
这个是精益,我们简单讲一下。精益刚才说过了,开源节流,其实精益是一个节流的过程。我们去日本一个企业参观,一个员工跟老板在吵架,他在抱怨,婚假休了五天,为什么回来没有人帮我擦。日本企业的概念,全员维护的设备,他认为这个机器不是老板不是公司也不是股东的,这个机器是我的,我认为有责任要把机器维护好,所以休婚假的时候没有人帮他维护,所以他很气愤在跟老板抱怨,这种理念对于我们的企业是十分有利的。
这个是我们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家可以看一下,从PLOC到机器人、到移动终端、固定终端,底层的都要设计进去。这个是其中三个车间,每一个车间都有设备,包括办公设备,上面包括交换机、防火墙以及服务器,再往上走,连入互联网络,这个是在企业中的实践,在一东项目做的一个规划,做的物联网。
其中一些老的设备是不具备数据接口的,我们这里需要改造,新的设备都有了,近五年的设备都会有数据的接口,老的设备是需要改造的。这是一个系统集成,大家在企业里面做的时候,各种系统都没问题,买个ERP、PRM、WMS或者MES,如何把它贯通起来,这两个是会打架的,这个说这个事情不是我的,那个说那个事情不是我的,我们在解决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数据规划起来、贯通起来,只有贯通起来你的数据才有价值,将来建好的模型才会有价值,在将来道路上才会有数据,不然的话各种信息督导很难把它应用起来。
最后讲一下人才的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这个是目前很多企业所欠缺的,我们走访了很多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整体做一个规划项目,内容的周期是10周左右,我觉得对于企业来讲,非常地有必要,做这样一个规划的项目。因为单独的一个企业,对智能制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毕竟有限,华为那么厉害也是请了15家咨询公司帮他做这个事情。我们会有整个的规划输出物,同时在规划过程中,会有对企业进行人员的培训和讲解。
最后实施集成,我们简单地讲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大批量地,很少转产,生产非常多A产品,换到B产品,再到C产品,现在的个性化越来越强,转产会有很多,A产品、B产品量越来越小,我们在一些行业可以看到,生产线上的产品是这样的结构,不重样的。
在这种个性化需求中最主要解决三个方面,一是物流能否支撑,零点几秒换一次产,相应的材料能否过来,二是你的工艺流,你的设备、工艺方法能否及时转换。三是我们的信息流,我们的生产数据、质量数据能否跟得上,这就是督促我们用新的智能制造的技术手段实现它,而不是先有了智能制造,为了智能制造才去智能制造,而是确确实实地有需求,有些行业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境,有些企业一天要改产要改八次,传统的技术已经很难满足了。
最后介绍一个案例,一家汽配公司,从测评、诊断、规划、设计、实施,规划时间短10周,实施3-5年,这个是8条生产线,上面4条下面4条,物流全部用ATA解决,转产的物流问题解决了。另外有系统去帮他解决信息流的问题,可以看一下。这个是我们用系统帮他解决信息流和工艺流的问题。这是最麻烦的地方,我们这些年一直帮他们做集成。这是建成线实拍的照片,可以结合前面那个非常大的国家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用的APP的机器人,用的人机交互,有操作屏、触摸屏,传感器和识别技术有RFAD定位传感器,工业互联网络,这里面是连通的,所有的数据、系统都是连通的,还有一个这么多怎么做的智能呢?我们可以想象,有了系统、有了数据的积累,我们建立一个模型,将来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非常便捷到材料里找,尤其是汽车有追溯的系统,当天是哪个工人做的,当天用的是什么参数,当天的工艺改变有没有,可以非常轻易地找到当天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利用这种模型可以再避免发生类似的质量事故,这个其实是从系统到数据再到智能的一个过程,系统是自分析,利用模型和数据,帮我们规避掉了未来发生这样的质量事故。
这个是整体取得的一个效益,我们最关注的是综合运营成本降低了20%。研发周期因为并行设计,降低周期缩短了50%,质量不良率降低了30%,能源利用提升10%,生产效率提升了40%,企业有ROI投资回报率,在这个基础上做这些。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