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1 消费总量
消费是收入与消费倾向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收入来看,与2021年相比,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是2024年居民收入的主要拖累项。疫情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中枢回落,2021年和2023年两年复合增速均较此前水平下台阶,2024年同比增速仍未出现企稳迹象。细项来看,2023-2024年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速,大致持平于2021年水平;主要拖累项是财产净收入,2021年下半年以来财产净收入呈现回落态势,2024年下降斜率进一步陡峭化,截至第三季度末同比增速已转负;另外,转移净收入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较快增长,但2022年疫情二次影响以来增速持续处于较低水平。
本轮财产净收入增速下降主要由于房价与房租下跌。居民财产净收入主要受房地产与股票市场影响,除了股票市场波动较大的2015年以外,财产净收入与房地产市场更为相关。以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为例,2021年下半年以来该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回落,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导致财产净收入增长放缓。转移净收入则与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密切相关。截至2024年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同比录得5.1%,显著低于2023年的8.9%和2022年的8.1%。
从消费倾向来看,收入增速放缓对居民消费倾向造成一定影响。区域视角看,我们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测算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划(剔除异常值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数据显示,消费倾向降幅(2022年较2019年)与同期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存在一定关联,收入增速较高的地区,其消费倾向回落幅度也较小。收入视角看,安徽曾披露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情况,2021年相较疫情前(2018-2019均值),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下降更为明显。
消费是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函数,受收入中枢和消费倾向回落影响,消费增速亦有所放缓。以2019年为基期计算年化复合增速,受疫情扰动相对较小的2021年、2023年和2024年(截至10月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增速呈现下降趋势,分别录得3.98%、3.71%和3.64%。
展望2025年,工资性收入方面,工业产能利用率仍在低位徘徊,对企业盈利形成压制。截至2024年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录得-4.3%。企业部门盈利承压,影响了居民部门工资收入修复的动力。
财产净收入方面,2024年9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在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市场的压力有望减轻。财产净收入分项对居民总收入的拖累幅度或有所减轻。
转移净收入方面,受到政府部门财力及其分配的影响。2025年财政或延续紧平衡。一方面,10月25日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高度重视非税收入变化情况,强调严禁征收过头税,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1]”,非税收入增速或回落;另一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缴纳的个人养老金从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对2025年个税收入增速有一定影响。不过,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债务置换政策将原本用于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民生、用于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3]。财政资源流向“三保”,增加民生领域支出,将弥补财政收入放缓的影响,有助于稳定转移净收入增速。
总体来看,收入方面,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或小幅低于2024年。消费倾向方面,疫情对消费倾向造成的疤痕效应正逐步修复,截至2023年末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已接近长期趋势线。因此,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或稳中有降,全年同比或略低于2024年。
2 消费结构
2.1 居民商品消费
2024年财政政策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从历史上看,我国促消费政策主要针对汽车和家电两大品类,其中规模较大的促内需政策主要包括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和家电下乡等[4]。
为衡量政策对特定商品消费的拉动效果,选取同期总体社零增速作为基准,补贴商品消费高于同期消费整体增速的部分可视作该商品的超额增速。汽车方面,无论从持续时长,还是从超额增速来看,历次政策对汽车消费的拉动效应有所减弱,这可能与我国汽车保有量逐渐上升有关。零售额增速持续高于同期社零增速的时段,主要发生在2009-2010年、2020年下半年以及2022年下半年。其中,2009-2010年购置税减免和以旧换新两项政策叠加,政策延续期内(2009.1-2010.12)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速中枢约为同期社零增速的1.97倍;政策开始次月至政策到期前,汽车增速持续高于社零增速(约23个月);由于提前透支需求叠加高基数,政策到期之后拉动效用快速退坡,到期次月汽车增速即回落至社零增速以下。相比之下,2022下半年购置税优惠政策虽然带动汽车零售额持续高于同期消费增速,但拉动效应和持续时间(约7个月)均明显不及2009年。2024年3月本轮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推出以来,截至10月数据,汽车零售额当月同比未能高于同期社零增速。
另外,汽车零售在当月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的占比,即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购车的比例变化,也可用于衡量促消费政策的效果。2006年-2008年,汽车零售占当月限上商品零售比重提升速度放缓,并逐渐见顶;2009年-2010年得益于政策提振,汽车零售占比快速提升,从2009年初的21.9%提升至2010年末31.8%;2011年-2012年,汽车在当月商品零售中占比回落至之前趋势线水平。此后的促消费政策未能带动汽车消费占比显著高于其长期趋势线。
家电方面,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对家电消费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效用不及上一轮。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速持续高于社零增速主要发生在2009第四季度至2011年时段。2009年下半年开始,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两政策叠加,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速快速提升,并于10月开始超过整体社零增速,政策延续期内(2009.6-2010.5)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速中枢约为同期社零增速的1.41倍;政策开始9个月后家电同社零增速轧差值最高;2010年末政策到期后,家电零售增速不再维持在社零增速以上。2024年3月本轮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推出以来,家电增速多数月份高于总体社零,但仍有个别月份增速转负,政策效果不及上轮。
相比过去几轮支持消费的政策,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与家电消费均形成了一定的提振,但效果弱于过去。这可能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的保有量也已经较高。以汽车和移动电话为例,2023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3.4亿辆,移动电话用户17.3亿[5](2009年汽车保有量约为7600万辆,移动电话用户7.5亿[6])。二是当前居民对于大额商品的消费意愿处于低位,或影响了政策的效果。根据央行储户调查问卷,2024年第二季度居民对于大额商品的支出意愿占比进一步降至16.2%,为2010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点。
展望2025年,消费补贴政策有望延续,如果对政策细则进行优化,则政策的拉动效应可能更强。2009年以旧换新政策前后持续1年,本轮于2024年3月推出,至年末到期仅持续3个季度,未来有延期的必要性。而且,由于耐用品使用寿命较长,如果政策退坡后无接力政策,相关商品消费的增长可能明显放缓。政策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优化:一是扩大消费补贴支持的商品范围,关注保有量较低的新型耐用品。本轮国家层面支持的8个家电品类均为后地产周期商品,对其他家电品类的补贴由各地自主确定,未来全国政策扩容方向包括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尤其是目前保有量仍然较低的新型耐用消费品,如扫拖地机器人、运动手表等。二是更多发放支持服务消费的补贴,如家政服务补贴、育儿服务补贴、旅游住宿补贴等。生活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例如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的住宿餐饮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3995元,不足同期全行业均值114029元的50%,因此,发放服务消费补贴可在提振消费的同时,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环境和收入预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最后一年,2026-2027年将减半征收购置税,部分消费需求或提前至政策退坡前。截至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2025年底新能源购置税免征到期带来的集中购买或对全年汽车零售形成一定支撑。
2.2 居民服务消费
2013年至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39.7%提升至45.9%,指示消费结构逐渐无形化。疫情期间服务消费占比一度大幅下降。2023年以来,服务消费占比不断修复,以2024年第二季度数据测算[7],约占居民总支出的45.6%,仍低于2019年水平。预计2025年服务消费将延续修复态势,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进一步提高,有望修复至疫情前水平。根据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未来三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七个项目中,其他项目支出意愿均不同程度回落;仅“社交文化和娱乐”支出意愿展现出较强韧性。因此,社交文化娱乐相关领域是2025年服务消费重要的增长点。
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通过,将春节和劳动节放假时间各增加了1天,2025年全年法定假日增加至12天。1999年9月国务院将全民放假日期增加3天,当年社零增速止跌企稳,次年社零增速增加2.9个百分点,较1999年同比增速提高4%。本次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将进一步激发居民出游旅行热情,有助于提振服务消费。
2.3 社会集团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既包括个人消费也包括社会集团消费,从历史趋势看,居民消费增速较为平稳,社会集团消费增速波动较大。增速方面,截至2023年,居民消费两年复合增速约为4.35%,同期社会集团消费增速约为1.89%,增速仍落后于居民部门。占比方面,2013年至疫情前,社会集团消费在社零中比重整体增加,2019年约占社零的54.9%;疫情暴发后,社会集团消费放缓更为显著,占比明显回落,截至2023年录得50.6%,仍在低位徘徊。社会集团消费走势和财政支出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展望2025年,财政收支或延续紧平衡,财政政策的重心或放在扩大内需、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重点领域,一般性支出可能继续压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