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根本扭转“研学游”的“缺研、少学、有点乱”窘境,方能真正让研学旅游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在促进经济和教育发展方面迸发独特优势。
■李海楠
随着近年来“研学游”热度升温,规范相关产品和服务,力促其更加健康、有序发展正变得越发迫切。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结合注重研学旅游正向引导、丰富研学旅游资源供给、发挥研学旅游标准引领作用、制定推广研学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强化研学旅游安全管理、防范出境研学旅游风险、加强研学旅游市场监管、培育研学旅游专门人才、落实研学旅游主体责任等9方面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旨在促进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研学游”,因其强烈的“寓学于行、寓学于游”属性,正在成为深刻实践我国教育转型发展的有力支点,更被视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因如此,我国早在十年前就曾明确要积极推动研学旅游的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就曾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可以说,正是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研学游”真正迈上了发展快车道。但不可否认,快速发展的“研学游”市场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比如,相关产品普遍“重游轻学”,导致研学旅游变成“到此一游”;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低、服务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以“研学”名义招摇撞骗的旅行服务产品充斥市场。
这正是对经济利益逐利的过度重视,与轻视研学拓展教学边界二者之间矛盾使然,客观上与引导研学旅行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和转型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尽快牵住日渐偏向的研学旅行“牛鼻子”并将其拉回正轨刻不容缓。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研学旅游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将学习从书本延伸到现实世界。学生们在旅途中能够亲身体验、亲眼见证,从而获得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知识。无论是历史文化遗址的探访,还是自然风光的欣赏,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此外,研学旅游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等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育难以完全覆盖的重要素养。
然而,研学旅游并非单纯的教育活动,它同样承载着经济发展的重任。通过研学旅游,地方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无论是门票收入、餐饮住宿,还是相关旅游产品的销售,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研学旅游的兴起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规划、教育培训等,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实际上,力促研学旅游发挥正向的经济、教育关联影响,解锁“研学游”双赢秘籍,正是《通知》的本意所在。《通知》将“注重研学旅游正向引导”作为“置顶”要求,重申“组织开展研学旅游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还提出“引导全社会认识研学旅游活动的积极意义,理性选择研学旅游产品”等具体要求。
因此,将《通知》明确的一众工作要求一以贯之,根本扭转“研学游”的“缺研、少学、有点乱”窘境,方能真正让研学旅游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在促进经济和教育发展方面迸发独特优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