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泄露了孕妈妈信息?准爸爸频繁收到不良短信
孕妈妈展示老公收到的骚扰短信。
网友热议。
部分APP要求邀请准爸爸加入。图据网络
近日,“女性孕期时,准爸爸总能收到不良短信”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反映,自己在注册母婴APP后,丈夫会频繁地接到涉黄短信,这些短信会在顺利生产之后停止发送。
除了孕育类APP外,装修、保险、酒店等行业,都被不少网友认为是信息泄露的高频领域。11月1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4名被泄露信息的当事人以及专业律师,了解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以及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孕期下载APP 骚扰短信接踵而至
“太恶劣了,这简直就是破坏别人的家庭!”电话里,成都的孕妈妈李女士向记者抱怨自己的丈夫收到了不少涉黄短信。她回忆,第一次去医院建档时留下了她和丈夫的联系方式,还在回家路上,就收到了社区、月子中心的来电。此前,夫妻俩曾抱着学习育儿知识的目的,下载了美柚APP,注册了账号,“他们信息流通的速度非常快,我也不能肯定到底是哪一步泄露的。”
李女士称,短信内容包括“老婆哺乳期不方便,如有需求可联系……”“某按摩提供隐藏式服务”“我是XXX,在你附近XX酒店公寓,兼职赚点生活费”等等。李女士直言:“太恶心人了!”
遇到同样情况的还有高女士。她说:“我5月中旬查出来怀孕后,下载了‘宝宝树孕育’和‘美丽修行’两个APP,其中只有‘美丽修行’注册了。从6月开始,就陆续收到了骚扰短信,有一次老公在旁边和我一起看东西,短信突然跳出来,非常尴尬。到了孕晚期,黄色短信发得频繁起来,即使打开了拦截功能也收效甚微。”
此外,记者注意到,有网友分享自己在美柚APP上记录经期后,伴侣也会收到不良短信。还有一些网友提到,自己注册了孕宝APP后也收到了相关信息。
涉及公司:数据库安全无异常
11月13日,记者下载了几个被多次提及的APP,发现其操作、信息界面主要针对孕妈妈,有的软件只有孕妈妈模式,有的则需要邀请准爸爸加入。
以注册美柚APP为例,在登录界面,需要女性选择自己的状态,分为:经期模式、备孕模式、怀孕模式、育儿模式。若选择“怀孕模式”,可在首页通过“微信邀请”准爸爸注册账号。
在美柚APP的《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中,明确标有在通过手机验证登录注册时收集号码,收集用户身份信息(即经期/备孕/怀孕/辣妈身份)、年龄、经期记录、孕育阶段、宝宝成长阶段、位置信息、联网状态及用户行为信息等。
而在宝宝树孕育APP服务协议中写道:您同意在接受我们提供服务的同时,允许我们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行或由第三方广告商以包括但不限于邮件、短信、站内信等方式提供的各类包括但不限于注册通知、优惠告知或者发送、展示广告、推广或宣传信息。
舆论热议中,记者注意到,宝宝树近日在回复媒体时称,公司已第一时间启动了内部自查工作,经过核实,目前公司数据库安全,无异常情况。
宝宝树还表示,公司始终严格执行用户信息保护制度,维护用户权益。目前社会数据环境复杂,公众可能存在多渠道泄露个人信息或个人信息数据被恶意获取、非法利用的情况,公司支持用户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过天眼查,记者查询到,美柚、宝宝树、孕宝这三个APP的注册地分别在厦门、北京、成都。高女士提到的美丽修行为美妆类APP,注册地在武汉。
用户苦恼:信息泄露“灾区”多
实际上,除了母婴行业,还有多个领域都有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
最近,正准备装房子的吴女士告诉记者,一次,由于误触,她打开了某装修公司的广告,很快便退了出来。但当天下午,她竟接到了4家不同装修公司的电话。
上个月,任先生也一直被骚扰电话困扰。他告诉记者:“为了让我给车子续保,他们一天最少3个,最多七八个电话打给我。我比较奇怪的是,有些销售一开口就知道我的名字、车牌、车辆型号等,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而任先生在近日续保之后,骚扰电话便“神奇”地消失了。
那么,个人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的,又是如何流通的?一位信息技术领域资深从业者向记者介绍,市场上能通过非常手段收集买卖数据包。他举例找出了一个他认为功能比较基础的网站由记者测试,在记者输入手机号后,短短5秒内就生成搜索结果,姓名、身份证号、微信号、政治面貌等信息一览无余。换言之,任何场景下留下电话号码却没有妥善利用,都形同于“裸奔”。
律师观点
信息泄露较普遍
可探讨加大惩治力度
在用户注册使用各类APP时,个人信息如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行业内共享或者私自打包售卖,触犯什么法律?可能面临什么处罚?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明炬(雅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罗颖以及律师熊川。
罗颖分析指出,上述行为根据程度不同,可能构成民事侵权、行政违法或刑事犯罪。就个人信息问题,我国已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以及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保护。现在更多问题是当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公民个人不知道如何采取相应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济,以及让泄露者承担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既然有法律约束,为何信息泄露仍屡禁不止?罗颖认为,在行政和刑事上,还需探讨如何加大惩治力度。目前,个人信息泄露较为普遍,一是以骚扰和推销型居多,绝大多数未达到行政和刑事处罚的条件,行政职能部门和公安机关难以立案。二是信息泄露涉及的公民人数较多且分散,取证也较困难,而且部分公民嫌麻烦也不会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以至于前述部门收到的信息较少,无法集中进行查处。
“在目前的情况下,公民个人尽量多取证,多报案,不论是否马上能立案,也可以为公安机关收集信息,为下一步工作做铺垫。”熊川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治理的问题,仅靠一个部门、一个机关、几个人无法做到杜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 杨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