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读书首先要读哲学书。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书中说:“对于将阅读视作一种需求和娱乐的读者来说,在数量庞大的各类读物中,哲学著作无疑是最为丰富、多样且令人满意的。”对于一个作家如此,我觉得对于一般的大众也是如此。正如培根所说:“哲学让人深刻。”读哲学能够使人穿透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学哲学、用哲学不仅使人的头脑更加清晰,也能使人生少走许多弯路。古往今来,那些对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无一例外,都有着深刻的哲学睿智。读哲学,涵养人的智慧。
读哲学,首先要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魂脉”。要读中国古代哲学,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前者,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之上,当然要多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引领着我们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
关于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以为,《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提纲》《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献应该是入门书。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是夯实读懂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础性著作。后者的阅读,同样博大精深。应该从阅读中华文化元典开始,比如《大学》《中庸》《孟子》《论语》是集大成者。或者说,读懂、参透了这些书,对于古代哲学的领悟,应该说就水到渠成了。
通常情况下,人们阅读哲学总是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开启智慧之门。找不到其中的乐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说要广泛阅读,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把读书的兴趣调动起来,并且使不同的阅读能够贯通在一起。
读文学,应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但是,读文学类书籍,也不应仅仅把它当作故事来读。应该读出故事背后的时代精神和对自己具有启发意义的人生哲理。
有三本小说,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上初中时,偶然读到丛维熙的小说《北国草》,他对类似我们当地的北国风光的描写,对知识青年开垦北大荒故事的生动描绘,开阔了我的眼界。大学期间读贾平凹的小说《浮躁》,解开了思想困惑的谜团,启发了我的思维。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成家立业的阶段,是阅读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塑造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也许有的人会疑问,小说的力量能有这么大吗?它确实发生在我的心路历程上。好的小说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也可以当作社会万象来品。读书阅世,重在阅世。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进而增强自己与世界、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能力。
这就不能不涉及到要读历史。“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其中强调的,就是读史可以明智的道理。今天发生的,都将是历史上的故事。而要使今天发生的故事更加精彩,离不开借鉴和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于国于家于个人,概莫如此。
读史的首选是《史记》,至少选择那些精彩的篇章反复阅读。《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际上,读什么书,文史哲都在文本之中。如果单纯地把文史哲分开来读,是难以达到相互贯通的。读书要文史哲贯通、真善美兼具、信知行合一,道理就在这里。
归结起来,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各有所需,各有所取,因人而异,不可能列出一个人人都适用的书单来的。但无论如何,读书都不应该是偶尔的,应该是持久的;读书不应该是被动的,应该是主动的;读书不应该躲进小楼成一统,应该结合实践跳出来。
读书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如果盲目地读书,会成为书袋子,甚至是书呆子,何谈书生气和书卷气。
开卷有益固然重要,而选择那些开启心智的书,更加重要。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工作和生活的作用,不言自明。移动互联时代,改变的不是读书的作用,而是读书的方式。而读书的内容,除了结合时代的特色,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文/闫缜尔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